(年春天,母亲离世前5个月在福州)
一不留神,我的父亲母亲就成了“前世”,就与唐诗宋词、古道西风瘦马、列祖列宗并列!此刻,我有点想听一段京剧:四郎探母。
很想像*那样穿越回母亲的时代,给她一些后知后觉的照顾
文摄:罗西
*的电影《你好,李焕英》,票房已达几十亿。看哭了所有进电影院的人。
李焕英是喜剧演员*母亲的姓名,当时*还在北京上大学,母亲为了多挣点钱,出了意外,离世……这成了她心里永远的痛。
于是她以母亲为原型,写了一部喜剧片:自己穿越回母亲年轻时代,加入母亲的生活,从中了解到母亲父亲的过往,并且“帮”母亲完成一些心愿,从中把也自己的心病、疼痛、遗憾得以化解、和解。
电影的前面有多好笑,后面就有多好哭。
一部贺岁喜剧片,可是看过电影的人都说“我愿意贡献我年所有的泪水”。
这是一部朴素简单的电影,但是“母亲”两个字,就足够你哭一生一世。
里面有段对白:
“我以后肯定有出息”“那肯定的”“那你得等我”。
多少心愿是来不及、等不到。
我也很想穿越到母亲成长的时代,她的童年、青年,因为我有记忆起,母亲就是一个中年人了,那个时候,没有电,没有自来水,更没有照过相片。
很想像*那样穿越回母亲的时代,给她一些温暖、照顾、安慰……做个后知后觉的聆听者。
我知道那些些岁月,是兵荒马乱的,是灰色的,是一波一波的恐惧焦虑……
母亲是个童养媳,很小的时候就被送掉。
几岁?我不知道。
我还没有老之前,不知道了解父亲母亲的过往,有多么重要。后悔,惭愧。
现在才真正理解一首老儿歌《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里的一句歌词: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晚风吹来一阵阵快乐的歌声;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父亲65岁、母亲60岁时的合影)
母亲生前时断时续或无意里说的最多的往事,概括起来就是一个字:穷。
我从未见过的有血缘的那位外婆、我母亲的生母,听说有一次外婆带着一件什么东西去看望已送人的女儿(我母亲),结果怯步了,没敢上门见自己想念的孩子,而是把东西托给一位在田里劳作的邻居,她哭:“我穿这么破,怕给女儿丢脸……”
后来“三年自然灾害”,母亲与全国农民一样,吃过树皮……水肿……
再后来,我懂事后,每每庄稼青*不接时,母亲要为下一顿四处“借米”……其实我也替她借过。
母亲常常用“心慌”来形容那种记忆里的饿。
从我妹妹、弟弟的相貌里,可以看出年轻时的父母是很漂亮的,母亲眼窝深,有混血的感觉,五官形容精致,父亲浓眉大眼,酷帅。
听母亲说,大约年左右,穷困的*家开始做小生意,家道往上爬升。那时,母亲10岁左右,母亲身份证上的出生日期是年(我有复印件)。
接着是众所周知的“解放”了。所以,后来我们家庭“身份”被评定为“中农”,而不是当时最光荣的“贫农”。我上学后,每每填表格时,还为此感到不自在。
(年,64岁的母亲在老家仙游县城的我家露台上)
我马上去搜索年中国发生了哪些大事……
结果百度跳出来的第一条信息是,这年生肖是虎。
可我记忆里,母亲是属猪的。
于是我立即搜索,年之后哪一年生肖是猪,一查是年。
应该是改革开放后,农村才要求每个人有“户口”,才一一去落实每个人的生辰,而父母不识字,也不会推算自己的出生年月,估计是村干部马虎应付,就“大概”写个年月。
而每个人记忆里的自己属相应该是不会错的,懂事后能记住的最早的与自己相关的就是属相。
就这样我确定母亲出生于年,而不是年(身份证上的)。
为了不再错,我打电话给大姐求证。
我的童年,现在几乎没有什么长辈可以“见证”了,父母、舅父、阿叔……都已走了好多年,所以,要知道我父母的童年、青年就更难了,所以,我特别在意这次关于父母出生年份的“考据”。
打了三个电话,大姐没接;我就给三姐的儿子(外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