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震荡病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她是陈道明最佩服的女明星,除却演员,她还 [复制链接]

1#

本文来源:锐视界作者:朔星

斯琴高娃,

一代文娱圈老戏骨,

中国最富盛名的表演艺术家,

堪称“骨灰级”演员,

她就是真正不要命,

也要拍戏的“拼命三娘”。

14岁登台,

纵横影坛50余年,

从粗俗泼辣的虎妞、

百草堂里的“二奶奶“,

到康熙皇帝背后贤德的孝庄皇后,

无数荧屏经典角色被她精彩演绎,

堪称中国独一份的“大女主”。

都说娱乐圈不乏颜值超高的男神女神,

可只有她才称得上真正实力派:

金鸡奖、百花奖、金像奖……

拿奖拿到手软,

而她竟然毫不在乎,

只求观众足够认可。

她是盛名远扬的老艺术家,

对于斯琴高娃,

你只知道她是家喻户晓的一代“戏霸”,

却不知道这段艺术人生背后,

除却演员,

她竟然还有这样一个不为人知的身份……

年,

距离内蒙古赤峰市公里外

一个宁静的小县城里,

一声女婴嘹亮的啼哭,

惊艳了整个家庭。

这个名叫斯琴高娃的女孩,

出身军人家族,

父亲是老红军,

母亲是文艺兵,

自小就跟着家人游走四方。

“高娃那个时候才三岁,

模仿能力就特别强,

学什么像什么。”

做过文化教员的母亲,

对女儿的天赋异常敏锐。

她惊讶地发现小小的她,

在每个地方都适应地如鱼得水,

看了腰鼓表演会打腰鼓,

看了京剧表演会学花脸,

一个红袍子、一只小斗篷,

她就能专心致志的唱一个下午。

“她真的和我小时候一样,

可那时家里穷,

没法朝这个方向发展,

不管怎样,

只要她有这个特长,

我就要把她培养出来。”

支持,

或许是一个母亲对女儿,

最贴心的理解。

一身文艺本领的母亲吴云,

全心投入地教她唱歌、跳舞、绘画。

有一次,

斯琴高娃看了电影《追鱼》,

深陷其中鱼从水中变成美女的镜头。

自己也跑到村子的大水坑里学起美人鱼。

人人都在笑她,

甚至有人指责:

“这孩子真是玩疯了!”

可当母亲看到全身湿漉漉的她,

就连脸都被水塘里的泥弄花了,

非但没有生气,

反而特别高兴,

因为她心里明白,

这是女儿真正对表演这门艺术,

全身心投入的体现。

女儿喜欢做的事情,

谁不支持都可以,

但只有她不行。

村里人都以为母亲吴云在惯着斯琴高娃,

可实际上,

在家中身为长女,

斯琴高娃劈柴烧水干农活,

一点不马虎。

从年起,

父亲因为旧疾复发撒手人寰,

撇下了妻子和三个孩子,

本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

她身上的担子更重了。

别人的童年,

是在蜜罐里泡大的,

而斯琴高娃的童年,

饱饮了生活的苦水。

唯一足够幸运的是,

母亲是始终站在她的背后,

无比支持的拥护者。

所以再苦再难的日子,

都不觉得难过。

年,

13岁的斯琴高娃进入中学,

以跳“盅碗舞”在县城声名大噪。

表现出色的她被推荐参加

昭乌达盟举办的文艺汇演和

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

临行前,

颇为懂事的她担忧自己的离开,

会对家庭带来多大的影响。

而母亲却含泪把女儿推上了离家的客车:

“去吧,去闯,

去做你想做的事。”

斯琴高娃咬咬牙走上远行的路途:

这一去,

不能辜负妈妈的期望,

一定得混出个名堂!

年,

由于优秀的舞蹈功底和表演天赋,

斯琴高娃被选入内蒙古歌舞团,

那年,

15岁的她果真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

面试表演的一段《顶碗舞》

让斯琴高娃在老师的心里留下深刻印象,

这个灵动俏皮的姑娘,

被推选为参加全国汇演的演员,

甚至还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

这在那个年代,

简直是无可比拟的至高荣誉!

没有路费,

就卖掉家里仅有的两头羊来凑;

钱实在不够,

找找左邻右舍亲朋好友,

不管多苦,

母亲吴云从未想过让女儿,

放弃自己的理想。

或许在每个人心里,

总有一盏不可替代的指路明灯,

于斯琴高娃而言,

妈妈就是她的前行灯塔,

无论前路荆棘遍野,

还是路途渺茫,

只要想起在家中殷切盼望,

自小对自己辛苦栽培,

扛下所有生活重担的母亲,

她就能够无畏前行。

年,

长春电影制片厂一眼就选中了这个

外貌气质颇有民族特色的女孩。

26岁的她,

第一次真正步入专业的演艺生涯,

《占领颂》的初露锋芒,

虽然时代动荡最终电影未能完成,

也成为了她后续事业的开端。

沉淀、积蓄、学习,

两年的苦练,

二十载光华,

终于在这一刻得到了盛放。

年,

北京八一电影制片厂到内蒙古挑选

电影《归心似箭》女演员,

斯琴高娃再次被点名选中。

而这次,

她凭借这部战争片正式出道,

接下来的演艺生涯,

宛若芝麻开花,

来势锐不可当。

年,

这个在荧屏上给人留下温婉形象的蒙古族姑娘,

参演了老舍同名原著《骆驼祥子》。

在这部电影里,

斯琴高娃大胆尝试颠覆性的角色虎妞——

大胆泼辣、壮硕凶恶,

简直是“当代母老虎”的典型代表。

可豁得出去能伸张的她,

沉下心来认真对待每一个角色。

虎妞要丑、要胖、要龅牙,

那她也增肥,

甚至戴上一口丑陋的牙套,

只要和人物更贴近。

功夫不负有心人,

斯琴高娃出演的虎妞,

简直就像从书中走出来的一般活灵活现。

年,

《骆驼祥子》为她一举夺得

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和

第六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主角双重桂冠。

斯琴高娃的名字,

自此一炮而红:

《似水流年》剧照

年,

一部文艺片《似水流年》,

又让她拿下第四届香港电影金像奖的最佳女主角,

是斯琴高娃,

自此结束了大陆女演员零空白的历史。

年,

剧情片《香魂女》,

又让她摘下第4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同揽第33届芝加哥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

《香魂女》剧照

一时间,

她风头无两,

斯琴高娃这个名字,

或许在90后的记忆里不算声名远扬,

却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

代表了一个女演员一生最高的荣耀。

是母亲自幼的教导:

为人要谦逊低调,

虚怀若谷。

所谓演员,

就是要表现出人世间的所有面貌,

这样才算得上合格称职。

即便斯琴高娃在演艺上已然登峰造极,

却始终怀着最卑微的平常心,

面对这份挚爱的事业。

蒙古族性格中的粗犷豪放,

在斯琴高娃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她的每一个眼神,

都能像鹰一样锐利,

每一个表情,

足以鲜明到无人可比。

年,

一个白文氏横空出世,

成为年过半百的她荧幕形象中,

经典角色之一。

同年,

《康熙王朝》中的孝庄皇后,

更令这个一辈子专注演技的女人

声名鹊起。

无数人曾说,

斯琴高娃的气场,

足以令人,

根本无法从她的身上转移开视线。

而就是这样一个坚毅认真的女人,

事业上的一帆风顺,

却无法弥补感情中的一波三折。

从内蒙古电影制片厂的电影导演孙天,

到男演员敖醒晨,

终于,

几十年失败的感情迎来圆满,

这个一直让母亲记挂的大女儿,

她的幸福终于能够落下帷幕。

著名华裔音乐指挥家陈亮声的出现,

打破了之前所有的不尽人意。

自此举案齐眉,

恩爱至今。

在很多演艺界后辈的眼中,

斯琴高娃俨然是严厉霸气的代名词。

可她其实,

更多的是对自己严苛。

曾经在拍戏时,

她屡屡“轻伤不下火线”,

为了表现坠马,

不管拍戏多么危险,

这个固执的蒙古女人决不用替身,

服装的繁冗、道具的承重,

机位的突然变化,

她数次从马上摔下,

马儿甚至从她的头顶越过。

“第一次坠马有点轻微脑震荡,

第三次尾骨裂了,

二十多年没理会,

根本没当回事……”

她是真敬业、真热爱,

真是一个“戏痴”、“戏疯子”,

为了拍戏连命都要抛到脑后。

作为演艺圈的泰山北斗,

再看看鲜花小肉们,

才知真正的演员,

就该如是而已。

那个当年离开家的时候,

连路费都凑不齐的女孩,

如今早已成为名扬天下的真戏骨。

对这一切最为欣慰的人,

不是别人,

就是斯琴高娃的母亲。

她这一生,

仿若亲眼看到了一个最平凡女孩的蜕变,

会因为她的荣誉而骄傲,

更会因为她的病痛而心碎,

作为母亲,

其实并不渴望子女有多少贡献,

只希望她能够活得平安顺遂。

斯琴高娃的母亲吴云,

最心疼的就是女儿吃了太多的苦。

曾有这样一张照片,

在她看过竟然忍受不了情绪哭了出来:

那是电视剧《康熙王朝》的剧照,

斯琴高娃在里面扮演80高龄的“孝庄皇太后”。

看到女儿白发苍苍,

变得比自己还要老的样子,

她心都碎了。

“我知道这是假的,

可还是难过,

还是不忍心看。”

不知从何时起,

母亲好像也不再是当年那个,

能狠下心推着自己上车远行的人了。

她甚至会不安地劝女儿:

“高娃,

累了就别拍了,

歇歇吧……”

斯琴高娃握着母亲的手,

有些不解的疑问:

“妈,

你不是教育我要对艺术忠诚吗,

怎么还劝我后退了呢?”

这是一个母亲对孩子,

最深的记挂:

为你的成功骄傲,

更为你的劳累担忧啊!

“演了这么多年戏,

只有一种角色让我情有独钟,

那就是母亲……”

斯琴高娃,

她大半辈子演了无数母亲形象,

终于渐渐理解了当年,

自己母亲的那句话。

作为子女,

她只要在那里,

就让人心安。

越演她就越懂得,

母亲对自己的爱,

究竟是怎样厚重无声。

吴云总是盼着繁忙的女儿归来,

这或许是每个母亲心中最本真的愿望。

在内蒙古宁城县一座普通居民楼里,

装修摆设都与常人家庭无异。

可无论客厅、卧室

能摆放照片的地方,

几乎都摆满了斯琴高娃的照片。

她是女儿的忠实粉丝,

每部戏她都会仔仔细细的看完,

夸她“演的真实”。

斯琴高娃曾想过把年迈的吴云接到身边

可她却拒绝了

“我觉得,

我生活在老家最好,

也不耽误她的事业。

想她的时候,就打打电话,

打开电视看看。”

所谓父母和儿女一场,

是渐行渐远的修行。

爱你,想你,思念你,

却不打扰,

这或许就是每个母亲对孩子,

最温柔的挂念。

“戏中我演了这么多母亲的眼泪,

其实都来源于戏外我母亲的眼泪,

所以我演绎的很多人物身上,

都有我妈妈的影子。”

在艰难岁月里,

支撑起了一个家的母亲,

几乎影响了斯琴高娃的一生。

她的坚毅、乐观,

无微不至,无孔不入。

其实这一辈子,

她的确获得了够多的奖,

可唯有年,

中国演艺界“十大孝子”的荣誉,

是她心目中最为重要的存在。

年,

带着对母亲的一腔深情,

斯琴高娃登上了《朗读者》的舞台,

她十分钟的朗诵,

贾平凹短短的《写给母亲》,

听哭了台下幕后的无数人。

视频戳这

青灯下,

木桌前,

她缓慢深情的阅读,

仿佛每个字都砸在了我们的心上。

或许一切正如龙应台的那句

脍炙人口的话:

“慢慢地,

我们才了解到,

所谓母子母女一场,

只不过意味着,

你和她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

不断地目送着她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

看着她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

而且,她用背影默默告诉你:

不必追。”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

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人虽然是去了,

一个在地上,

一个在地下,

阴阳相隔,

但是互相的那种牵挂,

是永生永世的。”

对父母,

千万别等到那一刻,

树欲静而风不止,

失去了才懂得珍惜,

到那时候,

一切都晚了。

就像孝顺的好女儿,

斯琴高娃所说的:

在这个短暂的人生里,

我们陪伴亲人的时间真的有限。

如果你们的爹娘还健在的话,

好好地爱他们,

好好地伺候他们,

好好地哄哄他们,

别太多的犟嘴,

真的,

不然的话后悔来不及。

人生好多遗憾,

别让深爱迟来。

多想想妈妈,

多陪陪妈妈,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

祝天下所有的母亲,

健康安乐,

一生顺遂。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