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震荡病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68年梁启超妻子辞世,3天后村民草草埋葬 [复制链接]

1#

梁思成和他的孩子们

01引言

年9月,大清的光绪皇帝被慈禧太后囚禁于瀛台,政局一时间变得暗流涌动。在熙熙攘攘的北京城内,官兵们到处搜查昔日帮助光绪变法的革命党人。在官兵的叫喊声中,几个看似知识分子的青年躲进了日本使馆。

这几个人不是别人,正是政府抓捕的梁启超等革命党人。在日本使馆,梁启超见了谭嗣同最后一面。

几天后,立誓要为变法流血牺牲的谭嗣同死于菜市场。与此同时,梁启超剪下了自己蓄了多年的辫子,换上一身西服,他在日本驻天津领事郑永昌的陪同下带着家人来到天津,之后逃到了日本。再次回到祖国,他已经是不惑之年了。

此后,他便过上了亡命天涯的日子,在日本流亡了长达14年时间。好在有家人的陪伴,梁启超才不至于过分凄凉。

年的一天,梁启超回到家中。突然,他的妻子李惠仙突然对他说:“一切都已经为你安排好了,今天晚上你就和桂荃圆房吧!”

梁启超照片

桂荃是谁,李惠仙为什么要把丈夫推给别人的女人呢?

王桂荃的凄惨童年

王桂荃于年出生,老家是四川广元,从小生活在一个贫苦家庭中,是在苦水里泡大的。她小时候的生活非常不幸,家中只有小小的几亩薄田,只能勉强糊口。

很小的时候,王桂荃便没了母亲。不久,父亲再度续弦,后母对她非常不好,经常虐待他。4岁那年,她的父亲也因病去世,她从此便孤苦无依,成了孤儿。

不久,王桂荃便被人贩子给卖了。在不长的时间里,她被人贩子先后转卖了四次。最后一次,王桂荃被李蕙仙的家人买走了,过上了稍微稳定的生活。

年,李蕙仙回到家中探亲。见眼前的这个姑娘非常讨人喜欢,李蕙仙便将王桂荃带到梁家当自己的丫鬟,还正式为她取名为王桂荃。

后排中间为王桂荃

和王桂荃不同,李蕙仙出身显赫,是清朝礼部尚书李端棻的堂妹,从小家境优渥,锦衣玉食,是在父母长辈的宠爱中长大的。虽然没有受到完整的系统教育,但李蕙仙从小饱读诗书,知书达理。

按照常理来说,李蕙仙应该在适龄之年嫁给和她门当户对的某个官宦之家,从此继续延续着循规蹈矩、衣食无忧的安稳生活,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没想到,光绪十五年(年)的一场举人考试,改变了她的命运。

年,李端棻以内阁大学士的身份来到广东。在这次前来参加乡试的众多秀才中,年仅16岁的梁启超给他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见梁启超才气逼人,年少英俊,所写的文章更是淋漓畅快,宛如滔滔江水,又好似冲天云峰,立意精深。在这次乡试中,梁启超成功脱颖而出,以第八名的成绩中了举人。

此外,李端棻更想同一种非常传统的方式表达自己爱才和识才之意。当时,他的堂妹李蕙仙尚在闺中待嫁,他便决定将其许配给梁启超当妻子。

李端棻照片

梁启超家境贫寒,当朝大学士竟然将自己的堂妹下嫁。对他来说,无疑算是一件天大的喜讯。尤其他得知李蕙仙不仅出身高贵,而且为人娴静、品貌端庄,知书达理,心中更是暗自欢喜,感谢上天许他这么一段好姻缘。

年,梁启超和李蕙仙在李端棻的一手操办下在北京完婚。在他们新婚当天,梁启超的恩师康有为便专门写诗为他们庆贺,这首诗如下:

“道入天人际,江门风自存。小心结豪俊,内热救黎元。忧国吾其已?乘云世易尊。贾生正年少,詄荡上天门。”

两人结婚后,李蕙仙便跟随丈夫梁启超回到老家广东新会县茶坑村,过上了真正意义上的平民生活。

当时,梁启超家中并不算非常富裕,家中仅靠几亩薄田来维持生活。再加上差坑村气候炎热潮湿,对于在北方呆惯了的她,这不仅是全新的生活,更是一场艰苦的考验。

此外,她面临的困难远远不止这么多。刚到广东时,她根本听不懂当地的方言,丈夫梁启超又常年在外奔波,从小娇生惯养的李蕙仙也不知道怎么挺过来的。

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李蕙仙居然挺过来了。她逐渐可以操持家务,相夫教子,尊长爱幼,成了梁启超贤内助,也赢得了婆母和全家老友的尊重和喜爱,这也让在各地奔波的梁启超也感到非常欣慰和感激。

因此,梁启超在几十年后依然对他的这位妻子念念不忘。

如果刚嫁到梁家的她经过种种考验,可以看出李蕙仙的贤惠、善良、果敢等优秀品质。那几十年的风风雨雨,更让她的优质品质充分显现。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亡命天涯,逃往日本。与此同时,清政府将魔爪伸向了梁启超的家人。李蕙仙虽为一介女子,但面对如此危机时刻依然镇定自若,慷慨从容,没有一句断言。

年,李蕙仙和孩子们在天津,从右往右依次为思忠、思成、思庄、思永

之后,她便带着全家老少从广东逃到了澳门。等到梁启超在日本的生活稍微稳定后,李蕙仙又带着家人不远万里来到日本,终于和梁启超团聚。

当时的女子大多数足不出户,但李蕙仙却做到了这一切,不知道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智慧。对于妻子所做的这一切,梁启超心中也是非常感激。在他给李蕙仙的一份信中这么写道:

“大人当此失意之时,烦恼定不知几多,近日何如?不至生病乎?吾今远在国外,侍奉之事,全托之于卿矣。卿明大义,必能设法慰解,以赎吾不孝之罪,吾惟有拜谢而已……卿我之患难交,非犹寻常眷属而已。”

李蕙仙主张将王桂荃嫁给梁启超

在梁启超的心中,妻子李蕙仙不仅是他的贤内助,更是他的灵魂伴侣。虽然两人的爱情并非自由结合,但是在动荡不安的时代浪潮中,更加坚定。

婚后,李蕙仙一共为梁家生了三个儿女。除了他们的长子从小夭折之外,还为他生下了长女梁思顺,次子梁思成和次女梁思庄。

不论是梁启超在日本流亡期间,还是他们回国定居之后,李蕙仙都是竭尽全力为他操持家务,让他们的家庭一直保持稳定与和谐。

梁家的家庭教育可以说是当代父母都可以学习的典范。对于儿女们的成长,李蕙仙非常重视。她教子非常严格,还非常勤奋好学,争取成为儿女们的榜样。

即便是年近半百,她还是教孩子们学习英文。不仅如此,他在日本生活期间,还学会了自行车,并且乐此不疲。

但随着自己身体每况愈下,李蕙仙也不由得对自己的这段婚姻隐隐担忧。年,梁启超的一次美洲之行让他结识了让他非常心动的年轻女子何惠珍。

何惠珍是檀香山一位华侨商人的女儿,久居檀香山。年仅20岁便精通外文,很有学识。第一次相见,梁启超便对这个女子刮目相看。渐渐地,两人便产生了男女之情。

不久,梁启超便鼓起勇气给发妻李蕙仙写了一封信:

余归寓后,愈益思念蕙珍,由敬重之心生出爱恋之念来,几乎不能自持。明知待人家闺秀,不应起如是念头,然不能制也。酒阑人散,终久不能寐,心头小鹿,忽上忽落,自顾生平二十八年,未有如此可笑之事者。不知蕙仙闻此事将笑我乎,抑或恼我乎?

好在李蕙仙早就有准备,她并没有恼羞成怒,只是冷静地回信,替他分析了这段感情的利害关系:

当下并没有限定一夫一妻,以你的地位身份,三妻四妾很正常,如果你真喜欢这女子,我告诉公公做主给你娶回来便是。如果你不是真想娶她,就别把自己弄得神魂颠倒,保重身体要紧。

要知道,梁启超是戊戌维新的领军人物,他还大力和大家提议和倡导推行一夫一妻制,还和谭嗣同共同创建了著名的“一夫一妻世界会”。如果此次他公然纳妾,岂不是得自食其言。

这次,梁启超用理智成功战胜了情感,果断放弃了这段感情,结束了这段未果的恋爱。

见梁启超回归家庭,李蕙仙的身体已经无力给丈夫添丁加女,她便决定另寻一位女子为梁启超寻一位贤惠的女子。思考再三,李蕙仙便将梁启超当小妾,为梁家开枝散叶。

起初,梁启超拒绝了夫人的好意。他表示自己推崇“一夫一妻制度”。但李蕙仙反驳:“你的恩师康有为不也是三妻四妾吗?”最终,梁启超还是没有拗过妻子。年,梁启超正式和王桂荃结婚,成为了梁启超的第二个夫人。

年,李蕙仙和孩子们在山上玩耍

婚后,王桂荃便顺利诞下了儿子梁思永。此后,她又相继为梁启超诞下了三儿两女,分别为梁思忠、梁思达、梁思懿、梁思宁、梁思礼。

在梁家,王桂荃是一位非常特殊又重要的人物。要说特殊在哪里,单是从梁启超和孩子们对她的称呼中便能窥见一二。

当初梁启超公开号召一夫一妻,如今却违背初衷。为了避免尴尬,他便称呼王桂荃“王姨”、“王姑娘”,孩子们则称呼她“妈”“娘”,孙辈们则称她“婆”,孩子们对她的感情都很深。

王桂荃从小出身贫苦,从来没有机会读书写字,但她勤奋好学。尤其是跟着梁启超流亡日本后,逐渐接触到了日本的现代文明,极大开阔了眼界,是梁家第一个学会日语的人,还能说一口流利的东京话。

等到孩子们长大一些,她还会和孩子们一起读书学习。此外,他还精通家务管理和看护,渐渐学会了滑旱冰、游泳、勾花边,她还会针灸、打桥牌和麻将。

梁启超和孩子们,一边的可能是王桂荃

梁启超和王桂荃的结合,并没有影响全家人的感情,反而给梁家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王桂荃不仅善良豁达、聪明能干,成功赢得了全家的喜爱和尊重,梁启超对她也非常依赖。

梁启超去世,王桂荃一个人挑起重担

年12月,梁启超来到上海策划反对袁世凯、拯救共和的护国运动。王桂荃得知此事后,冒着危险来到上海照顾丈夫。正是在她的精心照料下,梁启超便可以安心地足不出户,放手开展工作。

年3月,梁启超来到香港,随后又立即和家人写信,并强调:“当遣王姨来港”,“非我王姨饮食不可。”

不久,梁启超因时局动荡退出政坛。年,夫人李蕙仙因患乳腺癌病逝,这对梁启超的打击很大。在王桂荃的悉心照料和关系下,梁启超才能在晚年潜下心来研究学问,并取得了极大的成就。

对于梁启超的孩子们,她也是一视同仁,更不会因为不是她所生就区别对待反而更加尽心尽力。

梁启超抱着两岁的梁思庄和三岁的梁思忠合影

一次,梁思成的考试成绩因为不如弟弟梁思永,挨了母亲李蕙仙的打。王桂荃见状,赶紧一把将他搂在怀里,用身体护住他。李蕙仙当时正在气头上,一时间没有收住,但鸡毛掸子一鞭一鞭地抽在她身上,梁思成见状吓得哇哇大哭。

事后,王桂荃搂着她温柔地说:“成龙上天,成蛇钻草,你看哪一样好?不怕你笨,就怕你懒惰。别人学一遍,你就学上十遍。马马虎虎不认真读书,将来只会一事无成。你看你爹爹多有学问,但他现在还在不停地读书。”

王桂荃的这些话虽然朴素,但梁思成却牢记了一辈子,成为他日后人生道路上的箴言。

李蕙仙虽然贤惠,但对佣人却很苛刻,动不动就罚跪打骂仆人,王桂荃总是小心翼翼地在其中周旋。实在不行了,她便偷偷告诉梁思成,让他出来说情。对于梁思成夫妇的照顾,她更是无微不至。

因此,梁思成后来回忆道:“我娘是一个头脑清醒,有才能、有见地,又十分理智又极富有感情善良之人。”

梁思成一家人

对于孩子们,王桂荃把他们的生命看得比自己更重要。梁思庄在十岁那年患上了白喉,医院治疗,命悬一线。

王桂荃急得吃不好睡不好,日夜守护在身边照顾,直到梁思庄病情好转,转危为安。这时,她由于过度操劳,面目憔悴,几乎不能行。

没想到,更大的打击还在后面。就在梁思庄患病的同时,他的亲生女儿也患上白喉。但王桂荃因为忙着照顾梁思庄疏忽了自己孩子,她便不幸夭折了,去世时年仅9岁。

失去女儿的王桂荃痛不欲生。但为了照顾孩子,为了不影响丈夫的事业,她只能强忍着悲痛,依然尽心尽力地照顾家人和孩子。

年,梁启超因病去世,死后和发妻李蕙仙合葬于北京香山。此后,孩子们都交给了王桂荃一个人拉扯。在此后的岁月中,她一个人挑起了生活的重担。丈夫去世后,除了梁思成和梁思顺之外,其余的孩子都在读书。

更要命的是,当时家中的经济状况急剧恶化,还要抚养七个孩子。即便如此,王桂荃还是一个人撑起了这个家,将九个孩子们培养成为个个品学兼优的国家栋梁。

王桂荃培育下,八个子女个个成才

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在日军的进攻下,北平、天津很快沦陷了。乱世之下,他们的小家庭也被拆散了。

抗战爆发后,梁思成、梁思永全家人都来到大后方,梁思懿来到燕京大学读书,梁思庄和梁思顺则住在北平,王桂荃则带着梁思礼和梁思宁来到天津。

当时,她的收入来源只有房租和之前的一些积蓄。但这些并不能支持家用,更何况还要替孩子们交学费。即便这样,王桂荃还是一个人挺过来了。

年,王桂荃支持梁思礼和姐姐梁思懿来到美国留学。不久,梁思宁来到解放区,梁思庄也紧跟着带着女儿到大后方。

梁思成与梁思永和梁思达合影于年

这样一来,昔日热热闹闹的大家庭,只剩下了年近六旬的老母亲和空荡荡的饮冰室。当王桂荃含着眼泪将最后一个孩子们送走后,这位瘦小的老人心中满是孤独感。

20世纪40年代的天津,一直笼罩在日本的统治下,王桂荃这样一个老人独自生活,是何等的艰难,但她依然没有被眼前的这一切吓到。

在无数个日日夜夜里,她默默地想念着在远方的孩子们,祈祷着他们能学有所成,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但也盼着战争早一天结束,他们一家团聚在一起。

终于,她盼到了这一天,梁家的儿女们终于团聚了。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是王桂荃生命中最惬意的时光。

之后,她将自己在天津的老房子卖掉,在北京的西单手帕胡同买了一套四合院。每到节假日,她都会和在北京的儿孙们欢聚一堂,尽享天伦之乐。

位于天津的饮冰室

在王桂荃的悉心培育下,几个孩子们个个成才,更是缔造了“一门三学士”的传奇,这在世界上都是罕见的。长子梁思成,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后来长期在清华大学任教,年被选为中科部委员(院士)。

次子梁思永,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年8月成为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五子梁思礼,是我国著名的火箭和导弹控制系统专家,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后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除了培养了三个学士外,她的其他子女非常优秀。长女梁思顺,我国著名的诗词研究专家,精通日语,曾担任过中央文史馆馆员。三子梁思忠曾就读于著名的西点军校和弗吉尼亚军事学院,后担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炮兵上校,参加过淞沪抗战,后来早逝。

次女梁思庄就读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并获得学士学位,是中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先行者。三女梁思懿。后成为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四女梁思宁,曾就读于南开大学,后加入新四军投身革命。

李蕙仙和梁思礼、吴荔明在饮冰室院子里

对于自己的儿女,她经常非常幽默又得意地说:“我这几个儿子真有趣,思成盖房子,思忠炸房子,房子垮了埋在地里,思永又去挖房子。”

虽然经历了种种磨难,王桂荃依然保持着乐观、豁达、坚韧不拔的优良品格!

随着孩子们的长大了,王桂荃依旧保持着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每天忙上忙下,将自己的全部心血倾注在下一辈人身上。

年,年过八旬的王桂荃患上晚期肠癌,再加上每天还要劳动。在岁月和时间的重压下,她这次彻底垮了。年,已经82岁的她怀着对亲人和幸福家庭的无限怀念,孤零零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三天之后,附近的村民才将她草草埋葬,下葬时甚至连墓碑都没有。

年,梁家的儿女们为了此外,儿女们为了怀念母亲王桂荃,特地在衣冠冢旁边种了一颗“母亲树”。此外,他们梁启超和李蕙仙的合葬墓旁边立起一个衣冠冢,梁再冰亲自在上面为她题写了名字。

王桂荃晚年照片

在衣冠冢面前的纪念碑上,他们深情地写道:

“王夫人豁达开朗,心地善良,聪慧勤奋,品德高尚。在民族忧患和家庭颠沛之际,协助李夫人主持家务,与梁氏共度危难。在家庭中,她毕生不辞辛劳,体恤他人,牺牲自我,默默奉献,挚爱儿女且教导有方。无论梁氏生前身后,均为抚育子女付出心血,其贡献干梁氏善教好学之家良多。"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