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震荡病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8岁男孩未写完作业,被3课代表抽40巴掌 [复制链接]

1#
著名青少年白癜风研究专家 https://m.sohu.com/a/821483864_121879823

你能想象一个8岁的男孩被3个同学抽打40个巴掌的情景吗?事情真实地发生在大连市甘井子区金南路小学,小刚是该校三年级的学生,据小刚的父亲张辉介绍,年4月18日,小刚因作业没有做完,中午12时左右,被一名课代表小薇叫到老师办公室补写作业,进入办公室后,发现还有另外几个课代表在场,其中一名课代表小璇将小刚的作业本撕掉,扔进了垃圾桶。看到作业本被撕了,小刚十分气愤,上前与小璇理论。此时,另外一名课代表直接上前,抽了小刚20多个耳光,并喊其他两人分别抽了小刚10多个耳光。

然而,脸颊被打红肿的小刚的噩梦并没有就此结束,几位课代表依然没有停手,其中一个拧着小刚的耳朵,并从老师的办公桌上拿起一摞书朝小刚的头部与身上砸去,之后又被几个同学强行按倒在地上跪着,并用椅子压在腿上,整个过程持续了1个多小时,直到下午第三节课,小刚才被放回教室。医院检查,小刚被诊断为脑震荡、多发性损伤,住院治疗。

我的大儿子也8岁,我无法想象小刚被3个同学霸凌之后,心里会受到多大的伤害,多久才能抚平伤口,又会对他未来的人生带来怎样的影响。在心痛的同时,我在思考这么小的孩子怎么会做出如此残忍的事情,是怎么导致了这件事情的发生,他们的戾气又来自哪里呢?

一、别让孩子过早地喜欢上“权力”游戏

在学校,老师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孩子的年龄越小,老师对其影响越大。所有的孩子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喜欢,若有幸被老师选中,当个一官半职,绝对是无比荣耀的事情,当他们发现这种无比荣耀事情的背后还隐藏着某种特权,如果没有得到合理的引导,他们就会把这种特权发挥得淋漓尽致,就有可能做出伤害别人的事情。

我的大儿子曾经当选过一个星期的中队委,那段时间我明显感觉到他的虚荣心在膨胀,放学回来,他经常跟我讲今天哪个同学找他了,让他去处理同学纠纷;他和同学理论是中队委官与中队长哪个官大;有哪个同学送他漂亮的小贴纸、带香味的橡皮了,他很享受当官的感觉。后来,因为我儿子不遵守课堂纪律,被老师将中队委的袖标捋了去。我反倒觉得这是一件好事,这么小的孩子实在不适合有这么多的特权,因为他们掌控不了。或许这些特权并不是老师赋予的,但孩子的“与众不同”会在同学之间自发形成某种威望。

现在我的孩子班上还有各种各样的“官员”,组长就是其中之一,他们的职责是检查同组同学的作业完成情况,包括检查课文、古诗、三字经的背诵情况,并把完成情况如实地报告给老师。

听儿子说,他们班上有一个组长几乎一个学期都没上体育课,因为他要利用上体育课的时间督促那些没有完成作业的同学,听上去有些心酸。这些事情本是老师的职责,却转嫁到了孩子身上,后果会怎样呢?

年,媒体曾报道一起小学生副班长逼同学喝尿,在5年的时间里受贿数万元的震惊事件。事情发生在安徽怀远县火星小学,在二年级的时候,小东与小赐被老师指定为班长和副班长,因小赐表现强硬,拥有了检查作业和监督背书的权力,开始的时候,孩子们为了能通过背书和检查作业,有意亲近、讨好小赐,将自己的零食分享给小赐。

渐渐地,小赐的欲望开始膨胀,没有人给他零食,他便找同学索要,没有满足他的需求,他就用手中的特权来报复同学,将情况告诉老师,老师则会体罚那些没有完成作业的孩子,因为怕老师打,他们会想方设法通过小赐这一关。

三年级的时候,小赐开始上网,他不再满足同学们给他零食,他开始向同学索要钱财,让同学给她买早餐,到了四年级,小赐上网成瘾,要买装备,不仅指定同学按时接送他去网吧,还规定每周例行给钱,如检查作业,还需额外收钱。同学忍无可忍,将情况反映给了老师,可老师并没有处理,小赐依然享有特权,更加变本加厉地欺负同学,最终发展到了让同学喝尿吃屎令人发指的地步!在5年的时间里,小赐共受贿数万元,而他只是一个13岁的孩子!

这虽然是一个极端案例,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孩子享有某种权力,并没有人去监督与限制时,就有可能催化出极端的行为,这与成人世界是没有两样的。

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孩子都有过撒谎、欺凌的行为,不要觉得这只是孩子成长的一个必经过程,就可以轻描淡写地过去了,其实这是他的一种实验。如果家长没有把它当回事,或者他没有感受到来自别人对他的不满,他有可能喜欢上这种行为,并把它当成一种生活常态,我们把这种行为称之为社交掌控权的实验。

以小赐为例,当他的欺凌行为没有被老师制止,没有遭到同学的激烈反抗,他就非常享受因为手中的特权给他带来的好处,而且他并不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妥,才会导致事情愈演愈烈。所以,千万不要让孩子过早地喜欢上“权力”游戏。

二、校园霸凌其实社会的缩影,是成人世界的反映

年,国务院教育监督委员会办公室下发了《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但校园霸凌事件依然屡禁不止,一步步挑战着人们的底线。每每发生校园霸凌事件,都会引起无数家长的愤慨与声讨,将责任归结于学校、老师,以及霸凌者的家长。当然,这三者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可这并不是校园霸凌事件能够终止的核心因素。

霸凌,不仅存在于学校,它存在于社会的各个角落,家长、老师、孩子身边的人都可能成为霸凌孩子的人,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通过模仿学会了霸凌他人,这是一种习得性行为。简单地说,校园只是一个社会的缩影,孩子霸凌行为是成人世界的反映。

1.存在于家庭中的霸凌

看过陈岚写的一本书《我们为什么被霸凌》,文中讲了一个男孩大海的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海的父亲是个木匠,打孩子出了名的凶残,他曾把大海吊在树上,用铜头武装带抽,把孩子抽晕厥过去都不停手,还曾飞起一脚,踢在大海的胸口,将大海从三楼踢下来,所幸大海落在了黄沙堆上捡回了一条命。父亲的凶残着实让大海害怕,犯了错误,还未等父亲说话,就已经吓得尿了裤子。

或许你会认为在如此残酷的管教之下,大海应该听话地像只小猫,实在不然。他会凶残地把邻居家的猫折磨致死,还会把自家的狗用绳子吊起来,险些勒死。后来,新邻居小忘一家人的到来,又给大海找到了新的欺凌对象,大海用污言秽语侮辱小忘,逼迫他学一些男女之事的不雅动作,强迫他喝下散发着恶臭的河水,导致小忘身染重病,险些一命呜呼。

在大海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他父亲的影子,他所有的霸凌行为都来自父亲的传授,他将内心压抑的痛苦转嫁到了小忘身上,这会让他感到好受一些,从欺负别人的行为中获得满足感,使他感受到自己不再是被欺凌和操控的。

2.被忽视的老师霸凌现象

孩子遭遇霸凌不仅在家庭中,还可能在学校中。老师会指着学习不好的孩子说:“你笨得像头猪”“你天生就是个笨蛋”“你就应该是个被放弃的孩子”,可能有人会说,这不就是被批评两句吗?有什么大不了的,从小说不得,将来孩子还不成了玻璃心?批评不等于侮辱,这种带有侮辱性的语言若长期存在,对孩子的心理影响是非常大的,渐渐地这会内化成他自己的行为,当他遇到弱小的群体时,也会用这种语言去侮辱别人。

不要因为这样的行为经常发生,就可以冷漠到习以为常,存在不一定合理。曾看过一个美国的案例,一个数学老师多次在课堂上侮辱她的学生,骂她的学生像猪一样笨,后来这个学生用录音笔录下老师羞辱他的语言,并将老师投诉。如果在中国,最可能的处理方式就是小事化了,因为大家会觉得这不过是老师与学生的小纠纷而已,但是在美国,这位老师会因此失去教师资格,失去退休金,葬送她的职业生涯。

“天地君亲师”,在现代应试教育制度下,老师的地位依然很重,且赋有很大的权力,有些家长即使知道老师有不当行为,还会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背后牵扯着一些不可描述的利益关系,这也是导致孩子被霸凌的一个重要因素。

除此之外,成年人缺乏对孩子的尊重,没有将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他只不过是一个孩子”的思想的存在,会让人们认为孩子不同于大人,是不需要尊重的,因为他们什么都不懂。

有些成年人以逗孩子为乐,他们会对孩子说:“你爸爸妈妈不要你了”“来,喝口酒,叔叔就奖励你一块钱”“你骂你爸爸一句,我就给你买好吃的”,对于这些行为我们并不陌生,有些人甚至把孩子逗哭为止,然后反过来责备孩子,“男孩子哭啥,跟你开玩笑呢!”其实,这也是一种霸凌,是一种强势对弱势的欺辱行为,却不曾让大家引起高度的重视。

当一个孩子没有被好好地爱过,总是生活在被冷漠、被欺骗、被欺辱的环境中时,他要么成为霸凌者,要么成为被霸凌者。

三、请培养一个敬畏生命、有同理心的孩子

我们回过头来,再来看看欺负小刚的3个课代表和欺负小忘的大海,他们的凶残让人震惊,原本应该是天身烂漫的孩子怎么会做出如此恶毒的事情,面对自己的同伴怎能下得了手呢?其实,在这些霸凌者眼中他们的同伴和那些小猫、小狗没什么区别,因为他们缺乏对生命的敬畏,当一个人缺乏对生命的敬畏,在他们的眼中任何生命都如草芥一般。那么,如何才能让孩子敬畏生命呢?让孩子从爱每一个弱小的生命开始。

雨后,树下有很多蜗牛在爬行,一群孩子蹲下来观察蜗牛,有一个孩子发现有一只蜗牛没有爬出来,静静地躲在壳里。有的孩子说,这个蜗牛肯定死了,有的孩子说,这个蜗牛没有死,只是在睡觉。他们谁也说服不了谁,有个男孩突然兴奋地说:“我知道怎么办了,我们在石头上磨蜗牛的屁股,把壳磨坏了,如果它没有死就回爬出来,如果它死了,就爬不出来了。”

孩子们纷纷拍手叫好,男孩的妈妈听到了孩子的这个主意,也夸奖起孩子,“儿子,你真聪明。”结果证实这只蜗牛没有死,它被磨破了壳之后,爬了出来,孩子高兴地欢呼雀跃,出主意的男孩更加得意,他开始喜欢上了折磨蜗牛的游戏,他抬起一只脚,重重地踩了下去,脚下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不少蜗牛都被碾成了肉泥,孩子们纷纷仿效起来,站在一旁的孩子家长们却没有对此做出任何制止的行为。

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善待,要让孩子敬重生命,就要从弱小的生命开始,对弱小的生命心存怜悯之心,才会心生爱意,心中有爱的孩子,才会有同理心。同理心是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和位置上,客观地理解当事人的内心感受,且把这种理解传达给当事人的一种沟通交流方式。具备同理心的孩子,才能在情感上感同身受他人的感觉,在认知上放下成见,以一种开放的态度去了解对方的立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曾说过一句话:一个人的同理心或许力量很微小,但众人若能一起发挥同理心,就可以成为提升社会的惊人力量,为了破除弥漫世界的偏见和误解,我们不能不培养同理心。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呢?

第一,不要压抑孩子的情绪

孩子哭泣是让很多家长头疼的事情,不管因为什么原因,只要孩子一哭,家长马上会勃然大怒,训斥孩子,“别哭了,烦死了,再哭,我就打你了”。当孩子的情绪不被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