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10月12日报道(记者李曼英通讯员田娟齐剑东)“鑫鑫,要吃药了哦。”“护士妈妈,我在这里。”12日,医院小儿外科病区,3岁男童鑫鑫(化名)从一间病房里迅速窜出,跑向找他的护士。
一个多月前,鑫鑫跟随父亲上班时,意外从14楼的阳台坠入1楼灌木中,生命垂危。经过医院小儿外科医护人员精心救治后,鑫鑫慢慢康复,不仅亲切地叫护士们“妈妈”,还成为病区里最活泼、最爱串门的小患者。
李智正与行动自如的鑫鑫交流
3岁男童意外从14楼坠落
鑫鑫是湖北黄梅人,平日里是个聪明好动的孩子。8月30日,因为想多陪陪鑫鑫,父亲便带着他去上班。据了解,鑫鑫父亲工作的地方位于14楼,阳台尚未封闭,鑫鑫可能是出于好奇,他一直在屋里四处跑动、探索。
让鑫鑫父亲没有想到的是,在他接听电话期间,屋外突然传来一声响,他感觉有些不对,急忙搜索鑫鑫未果后,跑到阳台发现,鑫鑫已经坠落到楼下的灌木丛中。很快,鑫鑫父亲叫来家属和救护车,先是医院,及时给予了一些处理后,便转往医院。
“鑫鑫是在受伤后6小时,才辗转到达医院的,当时可谓命悬一线。”医院小儿外科副教授李智介绍称,送到医院时,鑫鑫颅脑挫伤、重度脑震荡、肋骨骨折、双肺挫伤、脾挫裂伤、左肾挫伤、肝挫伤等,生命危在旦夕。
医护积极救援让他转危为安
高楼坠落、多脏器损伤,鑫鑫的伤情很重,却仍努力地活着。小儿外科孙晓毅教授、李智副教授等医疗小组成员多次会诊讨论,大家不想也不愿放弃,医疗组迅速行动起来,给予鑫鑫重症监护、止血、护肝、护脑、营养支持等治疗。
“外伤及时处理,其它伤情准确预判并对症用药,医生能做的都全做了,剩下就全靠鑫鑫自己了。”医疗组组长孙晓毅教授说,只要鑫鑫能够恢复意识,就算闯过最难的一关。
小儿外科重症监护室不能探视,为了增强鑫鑫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能力,医护人员想了办法,那就是让鑫鑫父母每天录一段10分钟的话,而后拿到病房播放给鑫鑫听。让大家欣喜的是,18天过后,鑫鑫睁开眼睛,看着正在为他护理的护士,弱弱地喊了一声“妈妈”,他的意识开始慢慢恢复了。
随后几天,虽然鑫鑫肌力差一些,但其它各项指标全部在慢慢趋于正常,生命体征平稳,顺利转入普通病房继续治疗。
李智表示,鑫鑫能醒来属于奇迹。一般从这么高的楼层坠下,生还可能性较小。鑫鑫能够活下来,估计是湿软的泥土起到了缓冲作用。此外,高坠伤患儿一般全身合并多器官、组织损伤,容易出现大出血、颅内及内脏器官的迟发性出血、多器官功能损伤等,即使抢救成功也容易出现意识障碍、智力恢复差,甚至不能恢复。鑫鑫年纪小,再生力强,也是能醒来的关键因素。
医生呼吁家长加强看护科学急救
李智提醒,近年来,坠楼、火灾、溺水、交通、意外伤害等儿童安全事故仍在增多。单幼儿坠楼事故这一项,就屡屡见报,这也引发了社会对儿童安全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