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特刊
说好等长春桥的樱花开了,陪母亲去鼋头渚赏樱;预约了四月到一院做肺部结节复查;讲好等我年退休后,回家好好陪母亲住些日子,带母亲各地去旅游,可是母亲竟然不等了,在这千年不遇的新冠疫情席卷全国,家家户户闭门不出的时刻突然撒手人寰,离我而去,没来得及留下一句话,也没来得及听我说一句话。
因为疫情,今年春节没来得及回家给母亲拜年;
因为疫情,正月十一,没能在母亲78岁生日当天当面为她庆生;
因为疫情,在高医院赶回无锡,没能在母亲突医院看望;
因为疫情,元宵夜在高速出口整整堵了3个小时10分钟,没来得及见上母亲最后一面;
因为疫情,人不能聚集,丧事简到不能再简,只允许5个至亲进入殡仪馆,所有的亲戚都没能来为母亲送行,连告别仪式都被取消;
因为疫情,无法开展任何祭奠活动,母亲落葬当天就只能选择脱下孝服。
一切是那么匆匆,天还是天,疫情还是疫情,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唯有心中一阵阵茫然、一阵阵追悔、一阵阵痛……
年《梦蝶山庄》出版后,我鼓励母亲写回忆录,母亲有这样的笔力,我答应帮她联系出版。母亲便真动了笔,年第二稿打印出来后,年母亲完成了第三稿。至连着三年我都在考试,分不出精力为母亲整理稿子,所以一直没有为她修改录入电脑。
去年十月母亲来无锡小住,问我要稿子。她的口气有些卑微,觉得第三稿改动太多给我增加了麻烦,也因为三年过去了我都没有动静,母亲对回忆录能否出版失掉了信心,想拿回稿子。那时我的电脑出了故障,我也没认真找,我觉得这事不着急,等我考试结束后定定心心整理,谁知道这一等竟等成了遗稿……
我真是追悔莫及,心肺俱裂。我竟然让母亲产生了卑微的感觉,让她再也看不到她的“孩子”出生……
在我的印象里,父亲和母亲都是充满能量的人,尤其是母亲。记得上中学的时候,我们全家住在父亲的家属宿舍里,晚上,要么是我和弟弟、父亲一起围桌学习,母亲在一旁忙家务,那时父亲在升大专;要么就是我和弟弟在学习,父母亲在一旁“乒乒乓乓”地钉子弹箱挣钱补贴家用,而我竟然不觉得吵;记忆最深的,还是餐桌上昏*的白炽吊灯下,几碗蔬菜、一小杯白酒和时有时无的一小纸包花生米,我们仨坐在桌前,母亲穿着砖灰色的西装领外衣,束着灰布半围裙端着菜从门外进来,那股弥漫着酒味的醇香至今还留在我的鼻息和心间,母亲,您怎么可能就定格在上元节之夜呢?
手执母亲遗稿,胸中坠满铅云,泪始终不止。强调息凝神,聆听母亲轻快的或温婉的或沮丧的或厚重的叙说……
母亲是个不幸的人。母亲于年正月出生,三岁之前一直卧床不起、气若游丝,幸得菩萨化身指点,侥幸捡回小命;一岁丧父;上小学时遇统购统销,每天忍饥挨饿,严重影响身体发育,姨母身高有cm,母亲却只有cm;上中学时,一脚踏空从上铺摔下,造成右臂肩胛骨脱臼,整整一个学期无法穿衣写字,并且终身留下脑震荡后遗症;高中时因为三年自然灾害,县里为了节约粮食支出,根据*策,户籍所在地8华里之内有完中的,须迁回到户籍所在地就读。母亲从宜兴一中回到张渚中学,思想波动很大,加上在一中读书时粮食有国家保障,回到张渚高中后吃饭又成了问题,所以成绩一落千丈,最后没能考上大学,完成自己做个新闻记者的理想。
母亲和父亲结婚后,生下了我,父亲原先汇给祖母的生活费转而汇给了母亲,招致祖母的不满和伯母的嫉恨。祖母自己生了11个孩子,前9个都是女儿,最后才生了伯父和我父亲。父母结婚时伯父已育三子一女,重男轻女的祖母,自己亲生的女儿都连送带丢送走6个,当然不会喜欢我这个孙女。
我未满周岁,伯母生下他们第4个儿子阿兵,为了减轻伯父家负担,祖母借口母亲没有儿子,硬是要把阿兵过继给母亲,母亲当然不会同意,从此母亲的日子便过得异常艰难,祖母时常一声不响就丢下摇篮中的我去了6里路外的小姑妈家,让田间劳作回来的母亲不仅连午饭都吃不上,还得照看被祖母关在屋子里,独自在摇篮中哭得死去活来的,满脸泪水一身屎尿,脚后跟蹬得鲜血直流的我。
母亲是个幸运的人。母亲虽然幼年丧父,家境贫寒,但是她有一位卓有远见并珍爱她的母亲。外祖母与死神搏斗了整整三年,终于把她抢了回来,吃尽万千辛苦把她养大,并且不顾村里人嘲讽供她读书至高中毕业,供姨母读至高小毕业。正所谓知识改变命运,母亲姐妹俩从此走上了文化立业的道路并惠及我们这一代,有了完全不同于身边同龄人的人生。
在母亲遭受祖母和伯母不断发难之际,父亲远在上海鞭长莫及,无法保护母亲。外祖母心疼母亲和我,跪在大队书记孙顺宝面前哭求,终于把母亲从元上亳阳又迁回了张渚百家,并从此尽心竭力帮助母亲,烧茶煮饭洗衣服带孩子,一把屎一把尿把我和弟弟带大。母亲回到百家那年,我虚岁3岁。
母亲不仅有一位珍爱她的亲生母亲,还有一位生命中的贵人——徐爷爷,没有一丝血缘关系的徐家爷爷像对待亲孙女一样,帮助外祖母将母亲姐妹俩培养成人。母亲告诉我,在那时候,其实还有好多人有恩于她,如归径桥的招荣舅父,本村乳名叫“招丫头”的林国珍娘舅,万石村的骆泉妹父母,以及姨母姨父等,都在她成长道路上给与了暖心支持。
母亲是个要强的人。3岁之后的母亲,像脱胎换骨了一般,身体一天一天强壮起来,在外祖母的坚持栽培下,高中时考上了重点中学宜兴一中,毕业后创办过耕读小学,参加过“四清”工作并在此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当过大队会计和水泥厂、钢窗厂、农机厂等主办会计,写得一手好字和好文章——我的文才应该就来自母亲吧。退休后多次创业,66岁参加电脑培训班学会了五笔输入法,70多岁,但凡村里有经济普查、农业普查、人口普查之类的工作,母亲还是普查的主力*,73岁时动笔写回忆录《秀珍记忆》,自学《易经》。
父亲在我7岁时从上海调回张渚工作,可能是因为落户在百家,身处母亲的人际圈,他虽然脾气火爆,但为人却很低调,只管上交工资做一个甩手掌柜,家中大小事都是母亲出面张罗,可以说父亲是我家的经济支柱,母亲是精神支柱。
母亲曾经对我说,祖母和外祖母都是年少守寡,所以她和父亲结婚时家徒四壁,她走在路上看见别人家有着洁白高大的瓦房,就在心里暗下决心对自己说,将来,我会有自己的青堂瓦舍。父亲和母亲凭着自己的节俭和努力,在我六岁和十二岁时,白手起家两次建房,更为幸运的是,古稀之年,母亲因为拆迁又分配到了崭新的公寓房。
年拿到带电梯的新房时,母亲高兴的心情溢于言表,她悄悄对我说,木工厂家舍里的老邻居们“大家羡慕到着”。那时母亲73岁,身体还很健朗,她骑着小自行车,忙前忙后上上下下亲自采购材料,督阵装修。
母亲一生主要职业为会计。会计这个职业很特别,因为很多内幕对会计来说都不是秘密。母亲业务方面可能有些谨小慎微,态度方面又可能过于坚持原则,因此,在工作中遇到不合规的事情不肯轻易屈服,不知不觉中也得罪了人,也失去了很多机会。
坚持原则有它正确的一面,那就是不会犯错,所以父亲和母亲作为共产*员,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遗产就是廉洁奉公、清白做人。母亲曾说,乡镇企业财务监管制度不很规范,财务会计要是和领导联合起来做个手脚贪笔钱,比小偷偷钱容易得多,但是母亲却从来不贪不义之财,她总是说,为人不做亏心事,不怕半夜*敲门,人做了坏事夜里睡觉不踏实。
坚持原则也会产生负面效果,那就是水清无鱼。也可能是外祖母和徐太爷爷的过分溺爱,造成母亲的个性比较倔强,认死理,不会放低姿态说软话,所以和人多半是君子之交,不那么齁甜。这也导致母亲内退后多次创业,但终究如秀才打仗,铩羽而归。
生意人需要太多的正邪两可、委曲求全,母亲黑白分明的性格不适合。
母亲是个随和的人。母亲有两个大号,官方点的叫“*会计”,以至于我上小学报名,一年级班主任问我母亲的名字时,我脱口说道“*会计”;母亲还有一个大号叫“红姐姐”。母亲小名叫红娣,因为辈分小,我们大半个村子里的孩子都是她的表弟表妹,都喊她姐姐,结果喊着喊着,就成了全村人的红姐姐。
母亲因为随和,村里村外人缘很好。从百家到张渚大约六七里路,我走在路上总有人认出我是*会计的女儿,对我很客气。我记忆中的童年和少年时光都如沐春风一般。记得有一次有个珠墩人挑着一担馒头——农忙时生产队里买来给田里劳作的人点饥的,看见我就歇了肩问我是不是*会计家女?我不知道他要做啥,点点头,那人随即从稻箩里拿出两只肉馒头给我。那时我们语文书上正好学到地主婆用糖果拉拢腐蚀小学生的故事,所以尽管肉馒头喷香喷香,但是我不认识他,怕他是坏分子要拉拢我,我就摇摇头跑开了,害得我至今对肉馒头都有挥之不去的好感。
我6岁和12岁时,家里两次造房子,村里人都自发来帮忙,有位叫君山的老人因为没让他来干活还生气了。母亲退休后回到百家,前村后村老一辈乡邻们看见她,总是拉着她话长话短,还要她断断家务事。
母亲是个大气的人。受外祖母影响,也可能因为父母双亲都有较好的工作,比起周边人经济情况要略好一些,母亲待人处事从不占人便宜,有来我家求助的人,不管亲戚朋友乡邻,母亲都是能帮则帮。父母亲从来不和我讨论钱,我也不知道他们具体的经济状况,只记得一个典型例子,堂兄结婚时向母亲借了元钱,那时父亲月工资70多元,直到堂兄儿子结婚,他才还了这元。大概母亲也没有指望堂兄还钱,所以当她拿到这元钱后,才会很惊奇的告诉我。
我们村东大河边有一船家落了户,他家孩子多,条件差,雨雪天上学都穿着单裤赤着脚。他家最小的女儿比我小,母亲就把我的旧棉袄和弟弟的兔子头帽子给了他家。那时弟弟小不懂事,看见人家戴着他的兔子头帽子不得了了,逼着人家脱下来要了回来,搞得人家父母又难堪又生气,来告状,母亲还赔了不是。这件事我还很清晰地记得。
母亲婚后与父亲两地分居,独自在元上祖母身边,受到祖母和伯母的欺负后迁回娘家,但母亲却不计前嫌,善待祖母直到祖母在我家终老,并且也从不与伯母计较,经济上一直援助伯父家。
因为父亲是城镇户口,粮食有国家保障,加上我家兄弟姐妹少,就我和弟弟两人,所以在我记事以后,我家粮食总的来说不算很紧张。在青*不接的时候,我看见经常有邻居拿着筲箕来借米,有的来借粮票买米,母亲都能解囊相助,也正因为母亲的慷慨,所以我家砌房子才会有那么多人自发前来帮助。
母亲是个小气的人。其实我家经济还是很拮据的,上有祖母外祖母要供养,下有我和弟弟要读书成家,父亲身体也不算好,有哮喘,还时不时要接济亲友,所以父母亲一向是一个子儿扳成两半花,平时省省又省省,恨不得把嘴封半边起来才好。我们家唯一一次也是最奢侈的一次高消费,是在一个夏夜里到老新华书店旁的青年饭店去吃冰砖,上海牌经典款奶油冰砖,现在还有卖的。我们一家四口一人一块,父亲大概只吃了半块,母亲更少,吃了不到1/3块,结果第二天早上起床一看,忘了是父亲还是母亲,半边脸都肿了。
母亲退休时,厂里发了一斤紫色的马海毛给她,那时我刚生下女儿清清,因为马海毛是新玩意,便问母亲要马海毛打算为清清织衣服——其实我并不会织毛衣。也许我要的不是马海毛本身,而是母亲的爱吧,可是母亲居然只肯给我半斤,说要留半斤给弟弟。我当时心里非常不痛快,觉得母亲实在太小气了,连一斤马海毛都舍不得,我一气之下,连原本给我的半斤马海毛都没要。
类似这样的事还有好几起,我心里开始对母亲产生不满,有段时间都不想回家,因为母亲已经不仅仅是小气的问题,而是明显表现出对弟弟的偏心。其实我很爱弟弟,我也很关心他向着他,不会和他争抢什么,只要他想要我甚至都可以让给他,弟弟对我同样也很好,也从来没有和我争抢过什么,但是父母一偏心性质就变了。
父母一直说他们对我和弟弟一视同仁,我也一直这么认为,从来没想到他们会偏心,所以当切身感觉到这一点时,很难接受,有一种被父母背叛的感觉。现在总听到宝妈们议论大宝二宝,其实大宝二宝的矛盾自古就存在,从来没消失,只不过从前家家户户孩子多,在庞大的孩子群体里,矛盾能自我释放自我消解,不需要特别去开导,所有父母也都意识不到而已。
母亲说我小时候喜欢在父亲面前告弟弟的状,细细想想不就是大宝二宝之间的那点事么,争宠呗!再独立再懂事的孩子,也需要父母特别的认可——可惜这段话母亲看不到了,因为在此之前,我从来没有剖析过自己。而就在那时,弟弟结婚了。
我和弟弟从小习惯了父母的管教,他们的话几乎言听计从,从不当面顶撞,所以弟媳来了母亲也没把她当外人,也习惯性地管弟媳,这就矛盾来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母亲和弟弟弟媳之间关系比较僵。当然矛盾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弟弟心智沉溺在母亲的重重保护里没有独立出来,没能在婚后及时撑起自己的小家,母亲心里着急看不下去导致。
母亲是个大女人。姑表兄吴仲尧说过:小舅妈性格像男性,不婆婆妈妈。是的,母亲是共产*员,受过良好的教育,眼光和心胸比较远大,不小肚鸡肠,从来不会像一般的女人家那样套着耳朵说悄悄话,或者作小儿女态打情骂俏发死糊,或者胡搅蛮缠发蛮劲,或者待人接物手段虚花弄巧,母亲是个实诚人。
其实太实诚了也不好。记得姨表兄史仲舜参*前来我家报喜,因为来得突然,那天中午正好烧的菜粥,什么菜也没有,仲舜喝了点菜粥就走了。那时外祖母还在世,为这事她一直牵背母亲没有好好招待仲舜。后来我和母亲说起此事,母亲还不以为然地说,自家外甥又不是别人家,吃点粥有啥关系?
不知道母亲有没有给仲舜什么贺喜的礼金或礼物,反正后来,从仲舜女儿上大学那时起——那时我已成家立业,开始独立打理亲戚间的人际关系,不管我怎么示好,仲舜都“只读不回”。
当然母亲也不是马列主义老太太,她是财务工作者,不是思*工作者,没有胸怀家国三万里、面向世界和未来的大抱负,她只是一名普通*员,现在更是一名退休多年的老*员,目光已经看不远了,但这并不妨碍她成为合格的共产*员,在遇到原则问题,她身上的*性就显示出来了,比如年拆迁,尽管有很多理由可以争取更多利益,但是为了起到带头模范作用,母亲还是积极配合*府部门,及时完成拆迁签字。
母亲是个小女人。年轻时,父亲脾气不好,但在我的记忆里,父母亲却从来没有面红耳赤或恶语相向过,即便偶尔有一句两句顶上了,只要父亲声音稍微高一点,母亲就不再吱声,然后一切就都安静了下来,他们一生都是这样相处过来的。我极少看到有不吵架的夫妻,但我的父母就是其中一对,可惜我都没来得及细问他们的相处秘籍,他们就先后离世,中间只隔了大半年,让我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
就像母亲所说,人生有很多事,自己不到那个年纪或不走到那一步,认知的开关仿佛没打开一样,是想不到的。自08年10月父亲切胃手术后,我突然觉得时间老人一夜之间锯掉了我的一棵大树,而我则在一夜之间长成了一棵大树,我开始懂得关心父母,经常回家看望他们。
先生工作比较忙,不能经常陪我回家,10年10月,我买了后,便常常独自开车回来,把车轮当作父母的双脚,载着父母在张渚周边兜风。父母总是手牵着手,一方面是父亲的身体越来越差,渐渐到了不得不靠搀扶才能挪步的程度,另一方面,父亲和母亲习惯了这种携手同行的方式。我拍了很多他们携手的照片和背影,我把这些照片发到汽车之家论坛里,不少车友深受感动,有的羡慕我有父母,有的羡慕父母这份感情,有的看了照片直接放弃了周末加班,开车回老家去陪伴父母。在父亲面前,母亲似乎只是一个小女人,一个温情脉脉的爱人,一个被他温柔以待的妻子,一个耐心细致服侍他直到离去都无怨无悔的恩人。
母亲是个老娘舅。母亲是大家的红姐姐,也是大家心中的老大姐,虽然没有闯荡过江湖,但相较于周边人,阅历比较丰富一些,因此村里人有些什么疑难事,经常会找到母亲求助,我知道的有来兵工伤和彩琴离婚等等,母亲不顾年事已高路途遥远,毅然出面为他们奔走,最终为他们争取到了属于他们的正当权益。
年迁拆过程中,有些家庭父母兄妹为了拆迁闹得不可开交,找母亲来评理,母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多方劝慰,最终缓解了矛盾。母亲思路开阔、条理清晰、讲话风趣,善于讲道理做人的思想工作,她总是说,其实道理大家都懂,就是有时候被激怒了不愿意讲道理,有时候被杠上了下不来台,做思想工作就是灭灭火消消气,给大家一个台阶,最后冷静下来商量解决。人一冷静,就会你让我一尺我让你一丈,不冷静的时候就是一丝一毫都要争个你死我活,因为争的不是东西,争的是一口气。
自16年5月搬到桃溪人家后,原先分散的乡邻们都聚到了一起,喜欢热闹的母亲,去年也和很多老年人一样,空着楼上的新公寓房,搬到底楼的车库来住,因此母亲的小车库又成了大家的情感热线小窝,几乎天天不断来客,或者谈山海经或者聊家长里短或者搓小麻将,忙得不亦乐乎。
母亲是我的知音。母亲是别人的老娘舅,也是我的老娘舅,后来更成了我的知音。我一直都希望母亲来无锡和我一起生活,因为人到中年一切都已安定,不管心里有多少话,也不管朋友曾经有多亲密,很多事都不想对外人说了,能说的大概只有自己的至亲。母亲就是我的情绪垃圾箱。
和母亲谈心也是近十年的事。年轻的时候心里装的都是工作生活、丈夫女儿、同事同学,仿佛人生都是天天战斗,世界都是诗和远方,并不懂得和父母平心静气作交流,直到父亲切胃手术后,才猛然惊觉父亲老了、我大了。
我既像母亲个性好强,又像父亲脾气火爆,可能还有些恃才傲物,加之公司被兼并,工作受很大影响,一度心情十分沮丧,因此家庭里也有不少矛盾。母亲总是拿自己和外祖母的关系来剖析母女相处之道,开导我对女儿要放手,儿孙自有儿孙福——尽管她自己对弟弟也没有完全放手;提醒我要温和地和女儿说话,不要生女儿的气,孩子不到时候不会懂父母。母亲举例说,她在“四清”工作的时候,有一次回家外祖母问她:“丫头啊,你在外头想我弗?”,母亲想都没想回答:“不想”,外祖母听了生气道:“你个丫头没良心,我昂格想你,你倒好,一点也不想我”,母亲还嘴道:“你在家好好的,我想你做嗲?”
母亲对我说,那个时候太年轻,完全不理解外祖母的心境,等她上了年纪,开始担心我和弟弟的时候,她一瞬间明白了外祖母。母亲又提醒我,也不要认为母女之间不会记仇,话说得过火,事做得过头了,孩子也会记仇的。母亲举例说她都生我弟弟了,有一次外祖母脾气上来,居然揪着母亲的耳朵就打,这件事母亲就记仇了,当然,母女就是母女,血永远浓于水,外祖母去世后,母亲说她最对不起的就是外祖母,她希望下辈子还要做外祖母的女儿,续今世的母女情。
母亲也总是拿她和父亲的关系来提醒我夫妻相处之道。一个人有一个人的人相,他不会因为我而改变,就像我不会因为他而改变一样,人到中年都定型了,求全责备不但没用,反倒白白生气,要学会接受。
我心里明白,很多时候,我希望父母亲来无锡小住或者我回宜兴看望父母,与其说是我想多留些时间陪伴他们,不如说是红尘中孤独的我需要父爱和母爱,需要父亲来宠溺我、温暖我,需要母亲来解读我、开导我,在他们面前,我还可以做一个孩子,享受被他们捧在手心里的幸福……
母亲的一生是用来修行的。或许是木工厂家舍楼下那位瘫痪在床,过着没有质量没有尊严,常常在半夜里被保姆打得喊救命,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老太太的遭遇,在母亲心里留下了严重阴影,母亲和我说,人要到了那个地步,真不如早点超生,省得活受罪。
弟弟工作生活走上良性轨道后,母亲最担心的已不再是经济压力——在经济上她已经没有压力了,而是随着年龄增长,怕一旦倒下会给子女添麻烦,担心久病床前无孝子。尽管我一再向她保证,父母把我当儿子一样培养到大专毕业,不管什么情况下,我都会让她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心有所靠,让她不要有任何顾虑,事实上弟弟弟媳更是一直在身边尽心尽孝。
或许母亲的一生是用来修行的,学习、工作、生活是那么尽心尽责,为了弟弟一家是那么竭尽全力,为了患病的父亲完全牺牲了自己,当了父亲十多年的全职保姆,这对一位身患高血压、高血糖和心脏病的七十多岁高龄老人来说,身心所受的压力实在是很大。
父亲在世的时候,母亲其实非常愿意来无锡和我一起生活,母亲曾说,和我们住在一起,她心里的压力就可以放下了,不然每时每刻,她都要当心着,只是父亲太知趣了,他不愿来,他怕我们嫌弃他在饭桌上咳得眼泪鼻涕面红耳赤,怕突然抢救不及病故在我家。
去年6月,父亲因肠梗阻住院被再三劝回家整整一天后才离世,离世前几分钟还会眨眼睛示意要吃藕粉糊糊,这让我心里非常后悔和痛苦,父亲一直都是清醒地甚至是饿着离开我们的,医院多待些时候,至少父亲在药物和葡萄糖的支持下可以多活一两天,我甚至认为挺过那一两天父亲很有可能还能抢救回来。我和母亲谈到这些,心里对父亲的主治医生、我的老同学俞亮东都心怀恨意,尽管我心里明白同时事实也证明亮东的话是完全正确的。我对母亲说,今后您一旦病危,我肯定是全力以赴抢救,直到最后一秒钟。
母亲想了想说,如果有一天真到无法挽救的地步,还是早点带她回家,她希望在家里走向未知世界,只是做梦都没有梦到,这一天会来得这么快。
父亲过世,虽然我们心里那么不舍,但对母亲的身体来说,倒是可以轻松一点了,然而母亲履行完世间应尽或超额的职责仅仅半年,便一头倒下,倒下便离去,医治皆无效,真的就没有给我们增添任何麻烦,没有给亲朋好友添任何麻烦,追随父亲而去了。
我现世的佛祖离我而去了。正月十四中午11点左右,弟弟去看望母亲,发现母亲趴在床上,腿跪在地上,一只脚上鞋子没穿,床上有呕吐的午饭,医院后,CT断定是心源性脑血栓,左脑大面积坏死。不知道是医生的经验不足还是什么其他情况,在第一时间竟然没有开颅取栓,而是采取保守治疗。第二天再拍片,发现脑子里已经出血,右脑也开始坏死,医生催着让出院。
如果知道母亲会离去,不管会发生任何事情,我都医院。弟弟说母亲刚入院时,喊她还会睁开眼睛,帮她翻身时左手还会拉着床栏杆做劲,换尿不湿的时候还会拉住被子想遮挡,那时她还有意识,她一定想告诉我们刚刚发生了什么,有很多话想叮嘱我们,但却已经没法说出来。
元宵节上午,医院陪护母亲的所有衣服和洗漱用品,医院,而就在这个时候,我却被告知不能入院看望母亲。我不想去责怪特殊时期的特殊规定有多么不近人情,我只是怪自己太大意了,我以为只要不计成本全力抢救,母亲一定会活下来,我甚至已经在心里接受最坏的打算,只要母亲活着,就算是植物人我也愿意守候着她,无论是心理还是经济,我都愿意承受这一切。
在高速上转了一圈又被赶回了无锡,我只能通过视频和母亲通话,我后悔第一天母亲还有意识的时候,我怎么就没想到用视频和母亲通话呢?我让弟弟无论如何都要全力抢救母亲。可是到了晚上8点左右,弟弟来电说医生让马上回家,不然母亲可能就回不去了。
母亲真的已经撑不住了,没撑到和我见最后一面,甚至没撑到家门,在快要到家前,母亲停止了呼吸……
因为疫情,我在宜兴高速出口整整堵了三个小时加十分钟,直到正月十六凌晨2点才回到家。
就像去年十月十日夜梦所遇一样,有人告知我的至亲要走了,我就赶回家,可无论怎么赶,我的自行车和电动车就是各种坏,我就是没能见到最后一面。梦里只知道是至亲,不知道具体是谁,我在第二天还和母亲及弟弟讨论过这个梦境。十分巧合的是,当天夜里,母亲也梦到了父亲,母亲在喂父亲吃饭,吃着吃着父亲流泪了,母亲一边说不要哭,一边用手去擦父亲的眼泪,手碰到父亲的脸,父亲的脸冰凉,随后一口气落了下去,所以当时我们都以为我梦中至亲是父亲,谁曾想却应验到了母亲身上。
莫非老天早已给了暗示?
母亲的脸还是温的,但是呼吸已经停了,心脏也停止了跳动。母亲穿着紫红的寿衣,身上压着一杆秤,脸上覆着*表纸。我揭开*表纸,抚摸着母亲的脸颊,不敢把泪水滴到她圣洁的脸上。母亲安详地睡去了……
夜很静,我紧挨着母亲坐着,手里机械地折着元宝,悲伤地望着母亲的遗体,我不相信母亲已经不在世了。
我握着母亲的手,扳开她的手指,母亲的手还没有完全僵硬;我摸着母亲的手臂,她的手臂还和生前一样光滑富有弹性;我用手指扒着母亲的眼睛,母亲只是紧紧地闭着;我喊着“妈”,母亲却不再回答……
给了我容颜,给了我智慧,给了我生命,给了我爱和爱的能力,开启我美丽人生的、我现世的佛祖,我的外祖母,我的父亲,我的母亲,都离我而去了……
母亲的遗愿。父亲在世的时候,在祖父和曾祖父墓旁,堂兄们为父亲和母亲留了一穴双人公墓。母亲曾经对父亲说,她希望将来能陪在外祖母身边,因为外祖母一个人太孤单了。那时张渚还没有福利性公墓,一生节俭的父亲,在得知张渚一个普通公墓需要几万元钱时,父亲对母亲说,还是到亳阳吧。父亲不想让母亲破费,他想让母亲在没有他的日子里,可以多一些资金在手,少一些经济压力。
父亲对母亲是那么不舍,手术后的头几年,父亲两次郑重地嘱托我,一旦他走了,要我照顾母亲的晚年。父亲泪点已经低了,每次嘱托他都是流着泪,甚至有时说着话或者拍着照时,也常常含着泪或忍着泪。父亲常对母亲说,我拖累你了啊,你也要注意身体,你不能倒下啊。去年上半年,父亲似乎知道自己的日子不长了,经常嘱咐母亲,我走后就你一个人了,你要孤单了啊,要记得带好钥匙,今后没人帮你开门了……
对于父亲要回亳阳的话,母亲没有反驳也没有应承,因为外祖母那边确实太挤了,没有地方可以再安放两个墓穴。当母亲对说我这些的时候,我感觉那似乎很遥远的事情,压根没有去想太多,也没有领会母亲话外之音。
我真的还是太年轻太不懂事了,我怎么就没问问母亲,她年轻的时候就逃离了那个地方,百年之后还愿意回去么?早该去思考去询问去实施的计划,却始终在我的心底里沉睡着,直到母亲离去。我一直把母亲最短的时间轴标定在88周岁,以为母亲还有大把大把的时间可以和我们共度……
母亲,此时此刻,您可以明示我么?
年12月21日,全世界都在传说的世界末日,此前有种种段子,其中一个问:在世界末日,如果你只能和一个人在一起,你选择谁?我第一闪念是母亲,我要母亲在一起!几秒钟过后,我才想起,我的女儿呢?我的丈夫呢?好像哪一个都不能丢下。细细分析,大概是在大灾大难面前,人有回归母体的本能。母体让人安神、安心、安静,母亲在,家就在。
父母给我一世,我陪父母半生,母亲不求世间的任何回报,业满功成即放下一切,走了,只把无尽的哀思留给了我们。我原谅不了自己因为误判而导致母亲从发病到离去都没能见到我,每每想到这些,我都泪流满面不能自已……
我的书桌,我的办公桌,我的电脑屏保,都放着父亲母亲的遗像,他们是那么年轻,那么美好,那么慈爱,每一天都用温柔的目光微笑着,看着我工作,看着我生活,也看着我整理《秀珍记忆》。
父亲,母亲,惟愿来生,我们再做亲子;惟期,梦中见!
太湖西岸文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