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震荡病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头晕恶心昏迷不醒,警惕急性一氧化碳中毒 [复制链接]

1#

一氧化碳中*俗称煤气中*,是指含碳物质不完全燃烧产生无色、无味、无刺激的窒息性气体一氧化碳,经呼吸道吸入机体后与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携氧能力和作用丧失,从而引起机体不同程度的缺氧表现,造成以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损害为主的多脏器病变,严重者可能危及生命。急性一氧化碳中*是较为常见的生活中*和职业中*。

流行病学

一氧化碳中*在我国病死率及致残率比较高,在我国属于常见的意外生活中*和急性职业中*类疾病。其好发于冬季,其中职业性一氧化碳中*多见于意外事故,常为集体性中*。

疾病类型

临床分型按中*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中*。

轻度中*

是指血液中的血红蛋白浓度在10%~20%之间,表现为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离开中*环境吸入新鲜空气后,通常没有后遗症。

中度中*

血液中的血红蛋白浓度在30%~40%之间,临床表现加重,具体为呼吸困难、意识障碍等,吸入空气和氧气后可较快苏醒。

重度中*

血液中的血红蛋白浓度超过50%,患者表现更加严重,处于深度昏迷状态,治疗不及时可发生脑水肿、休克等并发症,病死率比较高。

诊断

根据吸入较高浓度CO的接触史,急性发生的中枢神经损害的症状和体征,结合及时血液COHb测定的结果,按照国家诊断标准(GB-88),可作出急性CO中*诊断。职业性CO中*多为意外事故,接触史比较明确。疑有生活性中*者,应询问发病时的环境情况,如炉火烟囱有无通风不良或外漏现象及同室人有无同样症状等。

鉴别诊断

急性CO中*应与脑血管意外、脑震荡、脑膜炎、糖尿病酮症酸中*以及其他中*引起的昏迷相鉴别。既往史、体检、实验室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血液COHb测定是有价值的诊断指标,但采取血标本要求在脱离中*现场8小时以内尽早抽取静脉血,因为脱离现场数小时后COHb即逐渐消失。

相关检验

血液碳氧血红蛋白、颅脑CT检查

治疗方案

(一)一般治疗

终止CO吸入

迅速将患者转移到空气新鲜处,终止CO继续吸入。卧床休息,保暖,保持呼吸道畅通。

氧疗:给予氧疗,迅速纠正缺氧状态。

吸氧:中*者给予吸氧治疗,如鼻导管和面罩吸氧。吸入新鲜空气时,CO由COHb释放出半量约需4小时;吸入纯氧时可缩短至30~40分钟;吸入3个大气压的纯氧可缩短至20分钟。

高压氧舱治疗:能增加血液中物理溶解氧,提高总体氧含量,促进氧释放和加速CO排出,可迅速纠正组织缺氧,缩短昏迷时间和病程,预防CO中*引发的迟发性脑病。

机械通气

呼吸停止时,应行气管内插管,吸入%氧,进行机械通气。危重患者可考虑血浆置换

营养支持治疗

患者多存在脱水情况,可有电解质紊乱,需要补充电解质和葡萄糖,昏迷患者必要时可以给予鼻饲或深静脉高营养。

 

(二)药物治疗

1.糖皮质激素

患者在急性重症且无明显禁忌症时,可以早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改善重症病情。如使用地塞米松可以减轻血管内皮细胞的水肿,改善脑水肿,提高中枢神经的兴奋性,降低对神经的损伤。

2.脱水药物

对于有脑水肿的患者,可以采用20%甘露醇静脉滴注,也可以注射呋塞米。

3.保护神经药物

神经节苷脂是首选,是一线治疗药物,可增进疗效,利于意识恢复,降低迟发性脑病等后遗症发生风险。

4.纳洛酮

该药属于内源性阿片样物质的专一性拮抗剂,能迅速透过血脑屏障,竞争性的阻止并取代吗啡样物质与受体结合,使血中β-内啡肽水平下降,可以促进损伤神经的恢复。

5.吡咯烷酮类

包括吡拉西坦、奥拉西坦和普拉西坦等,能透过血脑屏障,选择性作用于皮层和海马,激活、保护或促进神经细胞的功能恢复。

6.依达拉奉

使用该药可以减轻脑水肿,对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能减轻昏迷时间和程度,降低死亡率。

7.促进脑细胞代谢

应用能量合剂,常用药物有三磷酸腺苷、辅酶A、细胞色素C和大量维生素C及甲氯芬酯(氯酯醒)~mg肌注;胞磷胆碱(胞二磷胆碱)~0mg加入5%葡萄糖溶液ml中静滴,每天一次。

防治并发症和后发症

昏迷期间护理工作非常重要。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行气管切开。定时翻身以防发生压疮和肺炎。注意营养,必要时鼻饲。高热能影响脑功能,可采用物理降温方法,如头部用冰帽,体表用冰袋,使体温保持在32℃左右。如降温过程中出现寒战或体温下降困难时,可用冬眠药物。急性CO中*患者从昏迷中苏醒后,应作咽拭子、血、尿培养;如有后发症,给予相应的治疗,严防神经系统和心脏后发症的发生;为有效控制肺部感染,应选择广谱抗生素。尽可能的严密临床观察2周。

?

wlf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