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震荡病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节选陈荣娣的故事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哪里能治最好 http://m.39.net/pf/bdfyy/

陈荣娣的故事(节选)

作者:林丽华

60岁她先后捡到三个弃婴年3月的一天,陈元娣干完家务活儿,吃过早饭,又梳洗一番准备出门。迈出大门,见天空乌云朵朵,阴沉沉的,似要下雨的样子。她随手拿了一把雨伞,带几个鸭蛋准备去妹家(娘家)做客,因妹家媳妇生小孩儿了。同庄金城结婚以后,她在吉隆镇一个渔村认了一个妹家(即干妈)。妹家不远,就在村头的海边。妹家嫂炒了一碗姜酒双手递给她,接着又从里屋抱出一个刚生下的婴儿,对正吃姜酒的姑婆说:“姑婆,你帮我把这个小孩儿丢到海里去。”陈元娣见她态度认真,不像是开玩笑,就惊奇地问她:“怎么啦,生了女孩儿想不要?”“不是,她没有左手,令人好怕。”陈元娣埋头吃姜酒,很久没有吭声。她放下碗,看着襁褓中的婴儿正在扭转着小脸儿,红红的小嘴正在吐着口水儿,两眼无知地看着花园(地方俗语),就对妹家嫂说:“不怕的,她长大以后会干活儿的。我不会帮你把她丢到海里去的,这缺德的事我不做。”但妹家人坚持要把刚出生的婴儿塞给陈元娣,求她把小家伙丢到海里去。陈元娣颤抖的手抱着这个幼小的生命,她脸蛋儿红扑扑的很漂亮,另一只没有下肢的手腕露出半个红红的肉团。此时她水灵灵的眼睛正在望着陈元娣,看着这未知的世界,惹人怜爱。一股母爱之心油然而生,这么可爱的孩子怎么忍心将她丢到海里去?于是陈元娣对妹家人说:“你们不要我要,我来养大她。”妹家人没说好,也没说不好,只是呆呆地看着她抱着孩子迈出了家门口。陈元娣自信地对我说:“小孩子长大很快的,她长大后会帮我的。”那年,陈元娣差不多60岁了。她把孩子抱回了家,丈夫回来后看见孩子也非常高兴,他也很疼爱她,他们为小女孩儿取名润月,因捡她时是闰月,随丈夫姓庄。夫妻两个手忙脚乱地买来奶粉,又抱又喂,又换尿布,十分怜爱,年过花甲的他们对孩子既熟悉又陌生。事情刚过十多天,那天陈元娣上街卖菜,回来时发现路边一个纸箱躺着一个女婴,里面放着一张字条,字条写着婴儿的生辰时日、籍贯等。当时天快黑了,又似要下雨,善良的陈元娣想:这个婴儿不知是谁丢在这里的,孩子有小手,小脚,不像残疾儿,肯定是哪家嫌女孩子不要的。反正一个是养,两个也是养,就让她俩做个伴儿吧。她立刻抱起弃婴就往家里跑。夫妻俩为女婴取名雪妹。后来陈元娣打听到这个女婴的母亲是多祝人,生了5个女儿一个儿子,夫妻俩在吉隆做生意,本想再生个男孩儿,谁知又是女儿,他们嫌弃她,就不想要了,用纸箱包裹寻思着会有路人来捡。就这样,60岁的陈元娣要做劳动、做家务,又要照顾这两个小家伙,从此开始了她更加艰苦的生活。陈元娣每天早晨3点钟起床。家里突然多了两个小家伙,活计就多了一大半。煮猪菜、洗衣服、做饭、喂鸡鸭喂猪,又把俩姐妹喂饱,就用箩筐挑着她们下地了。她在地里干活儿,吃饱的两个小家伙躺在箩筐里面睡觉。小箩筐放在田头地边,她支起雨伞为她们挡风雨。陈元娣有点儿感慨,她说,真是天生成的,这小姐妹白天哭,可晚上她们很听话、很乖,通常是一觉睡到天亮,也不吵闹。孩子稍大些会在地上爬来爬去,陈元娣就用背带把她们一起背在身上干活儿。丈夫庄金城除了早晚回来帮忙,大部分的农活儿、家务活儿全都由陈元娣一个人干,驶牛、犁田、家务,年过花甲的陈元娣又要带孩子、又要干农活儿,真是累啊!日子就在这样艰难困苦中一天又一天地过去了。年5月的一天,陈元娣在吉隆墟卖菜回来,在街边又发现一个纸箱,很多人在围观。陈元娣上前一看,是个裂唇(兔唇)婴儿,从嘴巴一直通到鼻子。她揭开包裹布一看,脐带还连在肚皮上,用纱布缠着,她估计这个孩子应该是刚出生就被扔掉的。纸箱里还有一张写着这个孩子具体出生日期的字条。旁边围观的人说,这个孩子已经被人抱了十几回又放回来了。陈元娣一听,心头一阵抽痛,母爱之心又激励着她,她想去抱他,但她转念一想,自己年纪大了,丈夫身体不好,况且家里还有两个女儿,她怕自己吃不消。当她转身走了几十步,心里又想,十几次被人抱走又抱回来,肯定是没人要了,万一这个小家伙有个三长两短,这也是一条生命啊!他让自己遇到这就是缘分,有裂唇怕什么?陈元娣心头一软又转回去把缺唇小孩儿抱起来。当她抱起婴儿时,觉得婴儿在自己手中很有劲儿,登时就不忍心了起来。她把婴儿放回纸箱,连同纸箱放进了自己装蔬菜的箩筐挑着回了家。把男婴抱回家中的陈元娣受到了丈夫的责怨,丈夫责怪她,明知家里已有两个幼小的孩子,怎么又抱回一个这么小的婴儿,况且还是个不健康的孩子?陈元娣对丈夫有些歉意,她很理解他,她没有怪丈夫。邻里也纷纷相劝,说她家里已经够困难了,几乎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怎么现在又带回一个缺陷婴儿,岂不是雪上加霜?但是陈元娣说,这个孩子太可怜了,无论家庭有多少困难,她也要把这个孩子养大。在她的坚持下,又有润月、雪妹小姐妹俩做帮手,她们轮流着带“弟弟”,让妈妈腾出身子来干农活儿。70岁的她为三个弃婴历尽艰辛陈元娣夫妻俩的生活本来还过得去,俩人做俩人吃,现在增加了3个孩子,要腾出很多时间来照顾孩子,劳动就减少,收入也随之减少,而开支就增大了,要用钱的地方也多。婴儿无母乳就必须用牛奶代替。她买10元一包的奶粉兑葡萄糖喂她们,两个月后又用米粉煮成糊状喂食。陈元娣感叹地说:“这姐妹俩也真好带,她们吃饱后不但从没有过半夜醒来哭闹,医院,这是天生成的。”她感叹人生的命运有时也很公平,小姐妹离开生身父母,仿佛她们知道,在这个没有血缘的“妈妈”家里,不能太淘气,不能吵醒大人。“这是天生成的!”怎样表述陈元娣的爱心,她一句话就包括了全部。她陈元娣不就是这样从苦难中走过来的吗?她虽然没饿死,但也饿够了,苦够了。为这几个孩子,她花尽了近十年的积蓄。为了这几个小孩儿,夫妻俩没日没夜地辛勤劳作,耕田、种菜、养鸡、养狗等,每天要忙到半夜才能睡觉,凌晨3点就得起床。丈夫庄金城仍然在吉隆墟摆摊修理自行车,陈元娣仍在家里干农活儿,只是现在又多了三张嘴,除一日三餐要打理外,还得挑担上街卖青菜以帮补家用。由于家里没有耕牛,农忙时节陈元娣就先去给邻居帮忙作为换帮工,以换取邻居家的耕牛来犁自家的田地。村委副主任杨佛丁告诉我们,现在荖埔村已经没人耕田了,陈元娣很能干,她还在耕田,而且耕两造,两造都是种稻谷,田还是租来的,每年租金一担稻谷。日子虽然艰难,如果平平安安这样过下去也就罢了,再苦再累也挺得过去。但天有不测风云,年初,丈夫庄金城不幸被摩托车撞伤头部,有些轻微脑震荡,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还是留下了后遗症,他再也不能去开修单车的摊档,并且和陈元娣分开居住。我们那天去他家时,他已经受了伤,在隔壁屋子躺着,这样一来抚养孩子、家务、种田、卖菜等,找钱供养孩子上学的费用等重担全都落在陈元娣一个人的身上。她更难了,负担更重了。可是,不管有多困难,她也从来没有想过把孩子送给别人或送到福利院去。她认为自己既然抱养了这几个可怜的弃婴,就得负起责任。这么多年来,她已经和孩子们有了很深的感情,一天不见他们就着急。日子一天天地过去,孩子们也在一天天地长大,她仿佛看到了希望。陈元娣噙着泪告诉我,她原本身体很好,但如今岁数大了,体力大不如以前。从去年开始,她成天这痛那痛,腰酸腿软。讲话的当儿她撩起裤脚,露出肿胀的部位,不时捏背又敲手臂,嘴里还轻轻哼着。捏着捏着又说:“幸好这两个大的已经十来岁了,会帮我做点儿家务,如喂鸡、剁菜等。”说到小文带的裂唇,陈元娣说,她带着他去乞讨,历尽艰辛。小文带已渐渐长大,非常活泼,但他有裂唇,讲话含糊不清,小朋友都不喜欢跟他玩儿。每当陈元娣看到小文带受了委屈在哭,她的心里都非常难受。自从她把他从纸皮箱里捡回来以后,看着他蹒跚学走路,看着他在一天天长大,她的心里就越来越难受。她下定决心,用她的话说:“就是咬姜呷醋,也要省下钱来为小文带做修补裂唇手术。”但是,就是她省吃俭用到不吃不喝,又能省下多少钱呢?她养鸡、养鸭、养猪、种菜,一年下来也积攒不了多少钱。离做手术的钱数还不到零头,时间不等人,做修补手术,孩子越大手术就越困难,实在没有办法,她思来想去,想到了一个办法:趁冬闲背着文带出外求助。她把两个女儿托付给邻居照看,自己背着小文带,先后到*埠、平海、港口、盐洲、平山及惠州等地。为了省下旅馆钱,她情愿露宿街边。当时已是隆冬季节,母子俩只能露宿在烂尾楼里、立交桥下、街道两旁。她就这样,常常紧抱着文带在烂尾楼坐到天亮。夜晚,四周静悄悄,只有寒风呼呼,天寒地冻,刺骨的冷穿透全身。她怕小文带冻着,用自己发抖的身子把他紧紧地抱在怀里。12月的一个晚上,气温很低,刮大风下大雨,当时陈元娣带着文带乞讨到东平一带,等赶到西枝江桥下躲风避雨时,母子俩已湿透了,瑟瑟发抖。同样在桥下避雨的乞讨者,看着她母子俩可怜就说你干脆把孩子扔了吧,或卖给别人换点儿零钱,别再折腾自己了。陈元娣看了那人一眼,没说什么。陈元娣知道,说真的,这缺嘴孩子,连乞丐都不要,但陈元娣紧紧抱住文带,仿佛怕他们抢走孩子似的。美术插图:段明点此查看《海外文摘》文学年2期目录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