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家长我们都知道,孩子在一起玩耍时难免发生矛盾,和小伙伴拌拌嘴、推搡一下,本不是什么大事,可是有时候遇到特别“护犊子”的家长非得横插一脚,很可能就把事情发展方向带偏了。
近日,微博
人民网发布了一条消息:7月2日,长春宽城一小区广场,两孩子玩耍时起了矛盾,其中一男孩被对方家长(女)惩罚,让他于烈日下跪在广场上:(图片来源:微博人民网)被要求下跪的男孩称,当时由于自己不愿意跟那名家长的孩子一起玩,于是就拌了两句嘴,并没有发生肢体冲突。但是,对方家长看见孩子拌嘴就非常生气,于是惩罚这个男孩跪下。下跪的男孩还说当时自己很害怕,所以就很顺从地跪在了广场上。
(图片来源:微博人民网)这件事发生后,网友们纷纷留言声讨这个惩罚别人孩子的妈妈。
有网友说这件事明显是这个妈妈做错了,作为一个成年人她搞错了自己的立场,不仅三观不正,而且很可能给对方孩子造成心理伤害。还有网友说“最怕孩子的事让家长来掺和”,孩子拌两句嘴的芝麻事,到了家长这里就成了天塌下来的大事。
……
这年头,谁家孩子不是爸妈的心头肉呢?孩子小打小闹,家长干预后变成大打出手的事还不少:
年11月19日,西安两名儿童在玩耍时因争抢玩具发生争执,随后双方家长也爆发冲突,其中一个孩子的父亲把另外一个孩子的母亲拖曳在地,用脚不停地踢向她的头部,将这名妈妈打成脑震荡。年7月16日,重庆万州某小区,一名4岁孩子和一名1岁孩子因为争抢玩具,4岁孩子掐或捏了1岁孩子的手。1岁孩子的父亲非常生气,当即抱走了孩子,随后竟然拿着衣架折返回来抽打那名孩子,把4岁孩子的左大腿根部打得皮开肉绽。年7月2日,江苏镇江某游乐场内,两名女童因争抢玩具发生了推搡,其中一名女童父亲见状迅速走过去,抓住另外一名女童的后背衣服扔向一旁。被扔女童的母亲上前理论,同样被这名父亲抱摔在地。……
此类事件真是不胜枚举。仔细想想,这些父母的过激行为真的是在保护自己的孩子吗?熊孩子可怕,可是熊家长更可怕!
《妈妈是超人3》有一期节目,是贾静雯的闺蜜带着女儿米娅来贾静雯家做客,米娅和咘咘为了一个玩具而发生了争抢,咘咘感觉自己处于下风后呼唤妈妈来帮帮自己,可是贾静雯却不慌不忙地对咘咘说:“你们两个要好好沟通,自己处理吧!”
这个视频刚播出来时,贾静雯的做法就受到很多网友称赞,因为大家发现,当父母“袖手旁观”时,孩子就会“迫于无奈”地自己想办法去解决纠纷。
我们看见视频里,两个小朋友多次发生争抢玩具的事件,但是每次都自己化解了。
第一次是米娅拿了另外一个玩具给咘咘;第二次两人抢着骑马是采用“数到10”的方式轮换骑;第三次当“数到10”的方式也不可行时,她们又用了找别的玩具替代的方式解决冲突。
其实,随着孩子慢慢长大,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时候孩子们有自己的社交方式。有时候反而是父母“怕自家孩子吃亏”的心理作祟,急于“帮孩子捍卫权利”,反而弄巧成拙。
尽管很多家长都认为该给孩子社交空间,可是当自家孩子与别人家孩子发生矛盾时,我们往往又会将自己陷入两难的境地:不干预吧,怕孩子受欺负,更怕受欺负后孩子变得胆小懦弱;干预吧,怕孩子以后遇到问题都等着父母帮忙,自己学不会如何处理。
在各种论坛、家长群里也有很多家长提出过类似的问题:
邻居家孩子打了自家孩子,该不该揍邻居家孩子一顿?幼儿园小朋友掐了自家孩子,是选择找对方家长理论还是选择忍?小区里有个孩子很霸道,要不要让自己孩子躲着他?游乐场里有孩子老抢自己孩子玩具,而对方家长装作没看见,我是不是应该帮孩子抢回来?……
讲真,有时候看见孩儿们发生冲突,尤其自家娃还一直处于下风的情况下,确实难免按捺不住想管一管。
那么,孩子们相爱相杀时,咱们到底要不要干预?应该如何干预?这真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
1|家长要不要干预?
现在很多育儿专家都提议,当孩子发生冲突时,家长不要插手,应该给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
就像《妈妈是超人3》里,咘咘跟米娅争抢玩具时贾静雯的处理方式一样,让孩子自己解决。因为,无论在这个矛盾故事里他是否占上风,孩子有自己的理解和体会,他们对社交的体验不应该只有愉快的一面,也应该有曲折的一面,应该给孩子体验社交的机会和空间。
不过,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孩子并不是天生就懂得如何应对社交,也不是生来就知道如何处理矛盾的。
当各种社交问题让孩子无所适从时,如果大人始终坚持完全不干预,孩子就可能丧失学习正面应对的机会,还可能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积累过度的负面感受和影响。
2|什么时候干预?
对于孩子的社交问题,我的态度是家长应该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进行判断,当孩子可以独立应对时,将机会和空间留给他;可是当孩子确实无能为力,或者这个事件可能会伤害孩子时,那么一定要给予恰当的干预。
无论我们选择干预还是不干预,我们的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孩子更好地成为一个“社会人”,我们的出发点一定是:要给出孩子正面示范,让孩子懂得如何与人相处和沟通,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
分享一个发生在我自己身上的小故事:
我们小区有一个妈妈们嘴里“惹人厌”的小男孩,4岁左右,我们就叫他小明吧。小区里妈妈们都说他很霸道,一言不合就动手打人,所以大家看见他就赶紧把自己孩子带得远远的,并相互提醒看好自己的孩子。
一天,我带三土(三土是我宝宝的名字)去小区玩滑梯,老远就看见了小明独自一人在滑梯附近转悠,其他孩子都被自己的家长带到离他一定距离的地方。三土看见滑梯后很开心地跑过去,小明发现后快速跑过来拦在三土面前。可能是小明冲过来的速度过快,三土一下子就吓哭了。旁边一个妈妈见状赶紧喊我:带孩子过来,那个男孩霸道着呢。
我当时立刻冷静下来细想:
1、小明拦住三土,他的本意不见得是不许她玩;2、我如果坐视不理,三土玩不了滑梯一定会很失望,而且被吓哭的她已经手足无措;3、小明作为一个才4岁的孩子,大家却把他当“恶霸”,这类经历会让他积累一个认知:“大家都不喜欢我”,或者认为“我就是一个很霸道、别人都害怕的人”。
也就是说,大人不给予正确的干预,无论对于三土还是对于小明,都没有好处!
当我们看见孩子面临的问题已经超过了他们的能力范围,或者说会给孩子不好的影响,甚至带来负面伤害时,家长就必须“该出手时就出手”,向孩子提供必要的帮助。
3|怎么干预?
介入孩子的冲突是需要智慧的,因为家长的介入不仅需要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还要给孩子指引方向,给他们做出正面的示范。因此,当我们准备出手介入孩子的冲突之前,我们需要明确两个原则:
原则一:不要用大人的眼光和认知替孩子的对错下定义。
比如我刚才讲的小区里小明的故事,其实对于4岁的孩子,他很可能只是想要交朋友,但是不知道该如何递出第一份友谊的邀请函。他的动作、语言可能在一些大人看来比较“粗鲁”,于是大家给他定义为“坏小孩”,或者“不好相处的人”,于是每次都回避他,久而久之,小明更不知道该如何交朋友了。
站在一个4岁孩子的角度,他并没有犯什么主观错误,面对其他家长和小朋友的回避、甚至被戴上“坏孩子”的帽子时,他是很受伤的。
再从其他家长或孩子的角度出发,他们看见小明就绕开、躲开,只是出于保护自己的孩子、保护自己的本能做出的条件反应。
如果我们要对小明和其他孩子的行为做一个对错判定,这个“对”或“错”都是没有意义的。社交本身就是错综复杂的,很多时候不能简单地用对或者错来进行裁决。更何况,当我们把自己当成判定对错的裁决者,我们就很难俯下身去了解孩子的真实动机和想法了。
原则二:孩子的社交方式没有标准或准绳。
回到《妈妈是超人3》,米娅和咘咘争抢玩具事件除了让部分网友认可贾静雯不干预孩子矛盾的育儿观,还引发了一些网友对两个孩子争抢玩具谁对谁错的评判。
有网友说,米娅作为客人不经过主人咘咘允许就玩咘咘的玩具,很没教养;也有网友说,咘咘作为主人居然跟客人抢玩具,很不地道。
看见没?当大人用自己认定的对错标准来判断孩子时,就让整个事件都变味了。“主人要迁就客人”和“客人要遵从主人”,这两个拆开来看好像都合情合理的社交标准放在一起时却发生了矛盾。而当家长将这些自己认为“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社交标准加诸于孩子时,势必让孩子无所适从。
当孩子与孩子相处的时候,不要用我们的认知给孩子设定太多“该不该”、“对不对”,孩子的社交方式应该符合他们的心智发展水平,不能简单地用大人那一套去束缚他们。
怎么做?开动脑筋,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去“推孩子一把”。
再说回小明的案例。当三土走过去想玩滑梯时,小明立马冲过来拦在了三土面前,我的解读是小明可能想跟三土玩,可是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又或者是以往大家对他的偏见伤害了他,让他不得不“霸道”起来。
我走过去对小明说:“哥哥是不是有魔法啊?这个魔法把哥哥变成了大门,大门锁上了,妹妹走不过去对不对?”两个孩子顿时被我的说辞吸引住了,静静地看着我。我问他们:“如果我们小区的大门锁上了,我们应该怎么办?”两个孩子异口同声回答:“刷卡!”于是我递给妹妹一个“空气卡”,妹妹很开心地学着我们平时进出小区大门刷卡的样子在小明身上刷了一下,小明立马很配合的让开了道。两个小朋友就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交换着角色玩起了这个刷卡游戏,后来还手拉手地去玩滑梯了。
再后来,三土经常念叨着要去找哥哥玩,我也经常看见这个哥哥站在滑梯口,让来这里玩的小朋友刷卡,很快他就拥有了很多小伙伴。
从小明的案例中,我总结得出以下几点:
1、当孩子发生矛盾时我们应该尽量先给孩子机会和空间,让孩子自己尝试着去感受矛盾、解决问题;
2、当孩子在冲突面前不知所措时,家长应该给予适当的引导,帮助孩子打破僵局;
3、家长的介入不应该带任何偏见,要明确我们介入的目的是向前“推孩子一把”;
4、不要当是非对错的判官,更不能“拉偏架”;
5、家长介入的方式应该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尽量少一些说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