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电影到底是演员重要,导演重要,还是编剧重要?我想这要看在什么时候了,在现代影视工业出现以前,艺术形式还局限在舞台口头上的时候,一个好的剧本自然是价值千金,像我们的四大名著,以及《牡丹亭》《西厢记》等,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我们不会记得当年谁说书说得好,但却永远感谢这些伟大的文学作品,然而随着电影电视剧的出现,编剧的地位一落千丈,演员成为影视作品的核心成员和金字招牌,甚至很多大牌的演员可以自带编剧入剧组,根据自己的喜好改写剧本,编剧的尊严荡然无存。在这一转变的过程中,有一个人物,他的身世可以说很能代表无数编剧的心声,他就是南海十三郎。
电影《南海十三郎》中南海十三郎的原型是粤剧编曲名家江誉鏐,南海十三郎是他的艺名。因为出生在广东的南海县,在家中排行十三,故而取名南海十三郎。由他编写的《寒江钓雪》《心声泪影》《梨香院》在当时都是家喻户晓的名作,在当时的戏院里,只要写上南海十三郎的名字,可以说不愁卖不出票钱。用现在的流行语,南海十三郎五个字就是票房的保证。
在成为编剧之前,江誉鏐是一个十足的少爷,他的父亲江孔殷清末考取了清末的翰林,后来辞官经商,成为一方望族,光是娶进门的老婆就有十二房。不过相对于父亲的妻妾成群,江誉鏐的感情无论在质量上还是数量都无法与父亲抗衡,当时在上香港大学的江誉鏐认识了一个叫莉莉的上海姑娘,对其一见倾心,死缠烂打甚至追到上海,但还是未能获得姑娘的芳心,不想这期间又遭遇一二八事变,导致在上海滞留了两年,结果学业也耽误了。好在最后安全回到了老家。
回到老家之后,江誉鏐赋闲在家,没事就去戏园子里听戏,久而久之,便对戏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自己写剧本,第一本就是《寒江钓雪》,交给了当时的名角薛觉先,薛先觉对江誉鏐的的剧本赞赏有加,于是二人开始持久而深入的合作。江誉鏐也越来越开始展现了自己在编剧上的才华,这时,他遇到了前来为自己抄写剧本的唐涤生,唐涤生同样是一个编剧的天才,二人惺惺相惜,结为师徒,不过唐涤生太过于模仿江誉鏐,无法展现自己真正的才华,彼时恰好抗日战争爆发,江誉鏐故意将唐涤生气走,好让他找到自己的创作风格。
师徒二人分别之后,唐涤生去了香港,江誉鏐则选择了去为抗日战士们表演节目,鼓舞士气,然而在表演的时候,他正宗的粤剧表演没人看,而一些靠大胆出位的表演的剧团却大受欢迎,江誉鏐认为这些表演低俗下流,找到他们的负责人理论,没想到被打了一顿。
江誉鏐的人生悲剧便从此开始了。抗战结束之后,江誉鏐想重新回到粤剧的编剧之路上,没想到时人的口味已经今非昔比,大家更爱看一些轻松搞笑,怪诞猎奇性的表演,而江誉鏐所写的都是以往那些有情有义的诗词歌赋,自然到处碰壁,不受待见,偶尔有知道他大名的,请他来编写剧本,最后也因为改剧本而闹得不欢而散。
见到他落魄不堪的样子,当时江誉鏐的侄女梅绮好心给他介绍一个写电影剧本的差事,而且还预先支付了稿费。写惯了传统粤剧的江誉鏐,还是用粤剧的思维习惯来写剧本,没想到电影拍出来之后完全不是他想象的样子,他向导演讨说法,结果导演非但不解释,还叫人把他暴打了一顿,那句:我是导演,我说改就改的台词,或许正是现代影视圈的编剧辛酸境遇的一个最好的概括吧。
走投无路的江誉鏐悲愤之下,从火车上跳了下来,结果摔成了脑震荡,精神便开始失常,家道中落的父亲也无力支付他继续治疗的费用,把他接回了家。然而在家里江誉鏐疯疯癫癫,到处闯祸,后来她便流落到了香港,在街上乞讨过日。好在遇到了以前的故知薛觉先,薛觉先将其接到家里,江誉鏐又跑了出来,再后来又遇到了自己的徒弟唐涤生,唐涤生彼时已经是大名鼎鼎的编剧了。师徒二人再次相逢,不禁感慨万千,本想师徒二人能够联手东山再起,万万没想到,唐涤生不久之后便暴病而死,这让江誉鏐最后一线希望也破灭了,从此心灰意冷,还被关进了青山精神病院。
电影中江誉鏐最后在一个冬天的夜里被冻死在街头,而现实医院病逝的,《南海十三郎》的编剧杜国威借用一个说书人的口,道出了同样身为编剧的自己的心声:这是一个潦倒编剧写的另外一个潦倒编剧的故事,不要把自己当成天才,因为天才要么早死,要么就疯了。影片的最后打出字幕:献给全港编剧共勉!演员谢君豪也凭借南海十三郎这个角色的精彩演出获得了金马奖影帝的殊荣,而与当年与他争夺影帝正是《春光乍泄》中的张国荣,因为谢君豪是先演的话剧《南海十三郎》,然后原班人马拍成了电影,所以在表演上有些过于舞台化,从电影角度来看,有点表情夸张,但既然评委会把这个奖颁给了谢君豪,可能也是被电影中南海十三郎这个悲情人物所打动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