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朗天空
感受法治新生态
今天是“国际消除对妇女的暴力日”,也被称为“国际反家庭暴力日”。
02:48家暴离我们远吗?
对于“家暴”,很多人的认知都是从这部剧开始的。
↑《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你可能会觉得,电视剧嘛,毕竟是对现实的夸大,好好的老公怎么会动不动就打老婆呢?当时,饰演“安嘉和”的冯远征也不相信,高级知识分子怎么会是施暴者?还专门打了妇女热线去咨询。结果工作人员讲了很多事例,他才惊讶地发现,这样的人太多了!
↑微博蒋劲夫家暴事件
↑四川一搏击手许某怀疑妻子赵某出轨,对妻子施暴整整5小时致死。
↑王光宇杀妻案
↑重庆男子在妻子脸上划8刀
光看图,你可能以为这是一对有深仇大恨的仇人。但最令人心寒的就在于,他们是曾经许诺,要患难与共的夫妻。为什么明明都不是色盲,却那么难看见对方身上的淤青?
↑一个男子喝完酒对妻子施暴,造成妻子右眼和双手受伤。只因为在收到丈夫一毛钱的红包后,告诉别人,让丈夫失了面子。
全国妇联的调查表明,中国2.7亿个家庭中约25%存在家庭暴力,90%的受害者是女性,并且大部分暴力形式,都是拳脚相加。
我国平均每7.4秒,就有一位女性遭受丈夫殴打;我国每年15.7万名女性自杀,其中60%是因为家庭暴力导致;我国受家暴女性,最短3年才会报警,最长已遭受40年。
什么是家庭暴力
事实上,家暴不只是“安嘉和”的拳打脚踢。家暴包括身体暴力、精神暴力、性暴力和经济控制四个方面。
经常性的谩骂、恐吓、贬低、无视等精神暴力,也认定为家暴。
妻子每月只给丈夫元生活费,也属于家庭暴力。
打老婆不行,打同居的女朋友,同样违法!
关于家暴的误解
误解一:家暴只发生在文化落后地区和没文化的人身上
必须要说明的是,家暴从不“歧视”。家庭暴力可能发生在所有年龄层、所有种族、所有社会阶层以及所有教育背景的人群中。
误解二:只有女性才是家暴的受害者
说到家暴,我们通常都会默认,受害者是女性。而正是因为全社会对这种反向暴力的不重视,乃至嘲笑,让不少比较老实的男性,至今生活在痛苦和绝望中。
家暴的影响
除了会给受虐的一方带来危害,经常目睹暴力行为的孩子,也会受到极大影响。在家暴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容易向施暴者认同。
↑男子当着年幼的孩子的面,殴打自己的妻子。
很多家暴关系中的“施虐者”,往往成长于一个充满暴力的家庭。年幼的他每次目睹施暴行为,都会加深一个信念:只有暴力才能解决问题。如果这个想法在他今后的成长中,没有得到修正,他就会从“受虐者”逐渐变成“施虐者”。
遇到家暴,你要怎么做?
每年的11月25日,是“国际反家庭暴力日”。据联合国数据显示,全世界大约三分之一的女性遭受过暴力,而在亚洲只有20%的人寻求帮助。很多人奇怪,为什么遇到家暴,却一直不肯离开呢?原因真的太复杂了——为了孩子、为了面子、害怕失去经济来源、我也有错、相信他会改的……
↑这张图将家庭暴力分解成了多个维度
所有家暴的男人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极端”。好时给你洗脚剪指甲,坏时打到你脑震荡。很多女生就算被打了,家暴男又是下跪求饶、又是写保证书的,就原谅了。其实,许多施暴者根本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
家庭暴力是一种长期行为,是一个周期循环过程。绝对不要相信施暴者的悔恨之词!
家暴不是家庭私事,一旦陷入家暴循环,就应该及时求助。最可靠的选择,当然是先保护自我。
反家庭暴力的第一步,是报警。
反家庭暴力法规定,公安机关接到家庭暴力报案后应当及时出警,制止家庭暴力,按照有关规定调查取证,协助受害人就医、鉴定伤情。如施暴人涉嫌犯罪,就会被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如情节较轻,公安机关会对加害人给予批评教育或者出具告诫书。告诫书一方面能够威慑施暴人,另一方面,受害人可以在有需要时将它作为证据使用。
若不想报警,家庭暴力受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可以向加害人或者受害人所在单位、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妇女联合会等单位投诉、反映或者求助。有关单位接到家庭暴力投诉、反映或者求助后,应当给予帮助、处理。
遭遇家暴,还可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
反家庭暴力法规定,当事人因遭受家庭暴力或者面临家庭暴力的现实危险,向人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人身安全保护令可以包括下列措施:(一)禁止被申请人实施家庭暴力;(二)禁止被申请人骚扰、跟踪、接触申请人及其相关近亲属;(三)责令被申请人迁出申请人住所;(四)保护申请人人身安全的其他措施。
家庭暴力,只有零次和无数次的区别。面对家暴,不要隐忍,请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来源:综合中央政法委长安剑江宁丽人
编辑:方琮高奇
猜你喜欢
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福建解法杜嘉班纳全网道歉,你接受吗?《逐梦山海》——中央电视台高清镜头下的大福建!“提振精气神机关勇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