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字,阅读时间约3分钟
最近一段时间我发现二宝说话有点口吃,总是很着急的样子,却还不能完整的表达。已经5岁了,让我这个当妈的很着急。
之前说话一直都很好,口吃伶俐的。怎么从老家回来就变了一个人一样,到底二宝是怎么了,会变得这样。生活中有的父母也会遇到孩子的这种情况,发现这个问题的时候会很头疼。
认为是不是孩子表达出现了问题,长大后是不是就好多了。但这种情况,持续下去不能改变的时候,父母会极为焦虑和着急。也会想知道其中的原因,了解我的孩子怎么了。
孩子形成口吃的因素有哪些
孩子形成口吃的因素有很多,家长光着急是没有用。了解其中的原因帮助孩子解决口吃、结巴的问题。
1、说话太快
孩子形成口吃的原因,跟他们说话的频率有关。如果孩子性格过于急躁,说话太快。语言先于大脑就会让孩子形成口吃,脱口而出的话语。缺乏逻辑性,不连贯,所以就会很容易出现口吃。
2、对语言的理解力差
孩子在对语言的理解能力上,缺乏正确的认知。对事物的陈述没有调理,不知道如何组织语言,最后形成支支吾吾,不是重复就是口吃。
3、认知的误导
在语言发展和训练的阶段,家长引导不当,缺乏方法。让孩子形成错误的认知。比如当孩子出现口吃的时候,家长没有重视,反而觉得好玩。并且重复他们的发音,会让孩觉得这是一件有趣的事情。最终造成孩子总是口吃的行为。
4、过重的心里压力
孩子出现口吃,还会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内心压力。压力的不断增大,让孩子不敢说,不会说。总是在心里有负担,害怕说错,最后造成结巴的行为。
5、好奇心趋势
孩子出现结巴的行为,有时也是出于好奇。在电视中、动画片中看到口吃和结巴的人,觉得好玩就会模仿。慢慢地因为好玩模仿,就很容易变成一种习惯。
6、疾病影响
口吃其实有时它的发生,还跟疾病有关。有一些患儿他们从小由于疾病导致。比如脑瘫等。还有一些后天的灾难造成的对孩子的危害,使其出现口吃的现象。
比如撞车、脑震荡等。这些意外的惊讶都会造成孩子的口吃。使其变得很胆小,不爱说话,甚至会影响性格。
7、受语言神经发育影响
口吃是不会遗传的,很多时候则跟神经发育有关。如果家族里有口吃的过往,那么在神经发育上就要小心。因为说明此环节比较薄弱。在胎儿期的时候,要注意。避免自己被传染一些疾病,影响到语言神经系统。
“阶段性口吃”是怎么回事
孩子出现口吃的行为除了以上的原因,还有一种被我们称为“阶段性口吃”。这个时候出现口吃,是一种正常现象,是孩子的一个学习过程。
因为这个时候随着词汇量的增加,逻辑能力和理解力都在提升中。他们会有自己的想法,也渴望用自己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有的时候想法会比语言多。
这时候当当他们想法快于语言的时候,就会突然出现“口吃”的现象。也是我们常说的行动先于想法,不过经过大脑。于是就出现了突然"口吃"的现象。
孩子口吃,家长如何应对
孩子出现口吃,父母不要太着急和焦虑。要懂得沉着应对,不要让自己的急躁反而使孩子的口吃、结巴更为严重。可以试着这样做。
第一、让孩子稳下来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引导那些脾气急、说话快的孩子稳下来,慢下来。同时我们大人在跟小孩子说话的时候,也要慢一些。
特别是那些性子急、说话快的家长。自己稳下来慢下来,孩子才会学着父母的样子慢下来。有效避免因为说话快而产生的口吃。
第二、丰富孩子的词汇
在生活中多注意孩子词汇的积累,帮助他们扩展词汇。从简单的句子到复杂。增加孩子的词汇量,最好的方式就是帮助孩子补充语言。
比如当孩子说“妈妈这是苹果”家长可以尝试这样回应:“对它是红红的苹果”。用这样的方式让孩子体会到词语的不同。这种有效互动,是可以帮助孩子提升表达的。
第三、不盲目的贴标签和定性
在孩子出现口吃的时候,父母不要太过于着急定性。因为孩子口吃的原因有很多。一定要学会分析,知道形成口吃的原因。从根源上科学解决。
如果是表达快于想法,就让他好好想一想。如果是因为害怕,父母就要安抚情绪,给予鼓励。用这样的方式才能实现“对症下药”。
第四、注意日常训练
孩子出现口吃,还可以采用日常训练的方法让孩子口语表达得到提升。比如每天带孩子读儿歌、古诗。同孩子一起进行大声阅读的方式,也可以加入一些简单的绕口令。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训练,让孩子学会表达。
教育成长吧寄语:
当孩子出现口吃时,父母不要过度焦虑,更不要不重视。分析孩子口吃形成的原因,根据原因进行正确引导。如果是病理性的一定要及时就医矫正,防止病态不断扩大化。
除了病理性原因,其他原因造成的口吃,父母要懂得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