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田野深处,有一位“将军夫人”,赤脚下田,扎根山乡,为山里的娃娃们教书解惑,直到今天。她被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地称为“老阿姨”,她就是龚全珍。
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到江西考察,看望慰问老区人民。2月2日上午,在井冈山八角楼革命旧址旁的慎德书屋,总书记与大家座谈。他一眼就认出来了龚全珍,说“老阿姨,您也来了”。总书记的一句“老阿姨”,让龚全珍一下子红了眼眶。
从将军夫人到山乡教师
年6月27日,龚全珍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活一天就要当好一天的党员,发出一天的光和热。”从此,这句入党誓言便伴随着她、激励着她成为了她一生的信仰。
年,以革命为媒,龚全珍遇见了志同道合、相守一生的革命伴侣——甘祖昌。当时的龚全珍是新疆军区八一子弟小学的老师,丈夫甘祖昌是开国少将时任新疆军区后勤部长。二人是恩爱的夫妻更是志同道合的共产党人,拥有共同的理想抱负。
因战争重伤后遗症,甘祖昌难以坚持领导工作,希望组织批准他携家人回到故乡江西省莲花县坊楼镇沿背村定居:“我自五一年跌伤后患脑震荡后遗症,时常晕眩,不适合做领导工作。但我的手脚还健全,可以劳动。请组织批准我回江西省莲花县当农民,和乡亲们一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可组织上不批准甘祖昌回乡。
龚全珍陪着丈夫,一直递交了3年的报告,二人始终保持着共同的信念:“做一名纯粹的、无私的共产党人,无论在哪里,无论环境如何变迁,无论是什么角色。”直到年,组织终于同意了。
当时,龚全珍任教的解放军子弟学校八一中学的领导问她:“甘部长回老家当农民,你去当什么?”龚全珍说:“他当农民我也当农民,不会当学着当。”年8月,34岁的龚全珍随同丈夫来到山区教书育人。此后,赤脚下田,荷锄上山,倾力执教农村中小学,龚全珍的生活和她的热爱便与这片土地紧密相依。
在龚全珍心中,教书育人是她最为珍视的工作,从新疆到江西,无论条件多么艰苦,只要有书教,龚全珍哪儿都肯去。
赤子之心不改赤诚之情永驻
回到莲花县后,甘祖昌、龚全珍全家一直过着勤俭节约的生活。
在学校,面对山村里的孩子,龚全珍既是老师,也是妈妈;既教书育人,也锻炼他们的体魄带他们劳动。她周一到周六住在学校,除了必要的家用外,大部分工资都接济了贫困学生。小学校舍不够,她带领师生们建教室,木工和泥工的工钱都是她贴。而每次学校要调工资时,龚全珍首先声明她不调:“我都不好意思,县长工资才50块钱,我有80块。太多了。”丈夫甘祖昌将军也把大部分工资用来支援农村建设,回到莲花头几年,龚全珍连一件新衣服都没有做。总有人问龚全珍:“后悔吗?”每次她总是相同的答案:“一点也不。”
年3月28日,甘祖昌病逝,终年81岁。龚全珍失去了相濡以沫33年的亲密战友,弥留之际,他交待妻子:“领了工资,买了化肥农药,送给……贫困户……支援农业建设……”
甘祖昌去世后,龚全珍继承丈夫遗愿,选择了去幸福院,为老人们搞搞卫生,缝洗衣物,为丈夫的战友和他们的家属服务。幸福院旁边就是莲花县琴亭小学,龚全珍一直是该校的校外辅导员。
尽管离休工资只有两千多块钱,但是在帮助他人时,龚全珍从不犹豫。她把自己的大部分工资依旧用在了建水库、修马路,支援农村建设上,而自己却过着节衣缩食的生活。她发现还有一些贫困学生,因为家庭原因不能上学,就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们,几十年下来,龚全珍早就记不清,她劝回过多少辍学的孩子,又为多少学生交了学费。孩子们纯真的脸庞是她一直奋斗前行的动力,她记得那些孩子走进校园时的笑脸,带着希望与向往。
△龚全珍和莲花县的孩子在一起。
新华社记者胡晨欢摄
如今,九十多岁高龄的龚全珍生活依旧俭朴。一次,她的学生来家里看她,见老师的衣服太旧了,就说:“我给您买一套新衣服吧。”龚全珍马上制止,说这些衣服还能穿,叮嘱学生千万别买。一块手表龚全珍一戴就是几十年,坏了就修好后接着戴,坏了再接着修,就这样坏了修修了戴,一直坚持到实在没法再修。
有人问龚全珍为什么不颐养天年,还继续做帮助别人的事。“我觉得作为共产党员,能尽一份心就尽一份,能尽两份就尽两份”,她是这样回答的。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吴齐强摄
龚全珍淡泊简朴了一辈子,倾注教育了一辈子,无私奉献了一辈子,到如今尽管阅尽世间百态,但她的眼底依旧澄净;岁月虽留下沧桑的痕迹但从未改变她心中火热的信仰。
数十年如一日扎根山乡,远离尘嚣,和村民悲欢与共、为乡村建设竭尽所能。这里的山山水水,树木百花都见证了龚全珍的坚定信仰,她一心为民的赤子之心以及对党赤诚之情。
此值小满,麦粒渐熟。朗朗书声间,欢声笑语时,满载新的希望成长、丰收......
出品:民生周刊(ID:msweekly)新媒体编辑部
图片设计制作:陈荔
编辑:李杨诗宇
责任编辑:姜玉函
“人民名品”
了解不一样的“人民”国货,打造非凡的民生“名品”。
“民生周刊”
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中国唯一专注民生的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