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诗人、作家、医生、商人、古器物爱好者冯唐谈《资治通鉴》。
司马光小时候,一帮小孩在玩,有个小孩淘气,掉到了一口大缸里,眼看就要被淹死了。其他小孩都想各种方式,比如去叫大人,比如试图推翻这口缸,比如拿个水杯,把水从缸内往外舀。司马光知道按其他小朋友的方式,大缸里的小朋友可能就淹死了。他找了一块大石头,“咣当”就把缸砸了。从此,司马光声名远扬,别人一见他,就说这就是砸缸的司马光。这种危急时候表现出的智慧,不是读书所能赋予的,需要天赋。
司马光有这种“带头大哥”的天赋,读了很多书,还当宰相做了很多事,主编了《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多万字,充满了高质量智慧和案例教学。中国历史和西方历史不一样的地方就是,我们重视人和事的例子。《资治通鉴》从头到尾贯彻了案例法的运用,用事来告诉你怎么做事,用案例来教育你什么是常识。一些道理反反复复说,大多数人就是不听。过去的圣人、大师以及之后的商学院,都用的是案例法教学。
《资治通鉴》是编年体的中国通史。时间像流水一样,很多事发生在时间这条河流里,由人生事。司马光不考虑人,只谈事,这样让后来的人更容易了解事情内含的规律,不要重复过去的错误。
《资治通鉴》共卷,一言以蔽之:狗改不了吃屎,人实在不长记性。你能深刻地体会到轮回,就是在这万般苦之间转来转去,就是跳不出来。过去的事情历历在目,为什么人类就是不吸取教训?个体的人也一样。原来你爱上一个“人渣”,过了十年,你还可能爱上另外一个人渣;十年前是个“渣男”,十年之后同样的“渣男”老了10岁,这就是人类的整体和人类的个体。
如果你能通读《资治通鉴》,掌握其中60%的人类智慧,你就已经超过了大多数人,可能一辈子都比别人走得更顺、更祥和、更幸福。所以,读《资治通鉴》可以少犯傻,摆脱“轮回”,掌握人类智慧。如果能用追逐自身美貌、身材的决心和动力,去追逐一点智慧的进步,这个世界会更美好一点。
《资治通鉴》是帮你完成“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最好的一部书。如果你是中等资质之人,你学通《资治通鉴》,很有可能将来是个大企业家,甚至可能是个大官。对于一些只是想养活自己,轻轻松松过日子,只想有点风骨,别老跪着去挣钱的这种人,也要学学《资治通鉴》,能站着把钱赚了。
张老师珠玉在前,小编瓦砾在后,补充几句。
第一,司马光砸缸,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气。首先,这口缸很大,估计也很贵,你一石头砸了,谁赔?再则,你一石头砸上去,如果恰好小孩的头部就在缸壁旁,把小孩震成脑震荡,甚至砸成植物人,咋整?
司马光父亲司马池时任光山县令,司马光有父亲庇护,底气十足,所以敢砸。别的小朋友很可能也有人想到了砸缸这个方法,可是家境贫寒,只好望缸兴叹。最多只能大喊一声,砸缸,用石头砸,搬大石头。我们在生活中其实会遇到很多事,并不是你没想到,而是不敢做。
马未都讲过一个故事。他最早玩古董,一个朋友,也是行家,说得一套一套,但是没钱。一日,马未都带他进了拍卖场,指着一个瓶子说,这是宋朝的,三十万,转手就能卖三百万,你要买,我给你筹钱,五分钟给我答案。此人呆立半晌,一句话把马未都逗乐了:马爷,我的知识都还给老师了。
由此可见,这个朋友不是缺乏智慧,而是没有勇气。三十万不是小数,如果他看走了眼,很可能这辈子翻不了身。他不敢赌。他唯一有价值的一句话只能是:马爷,我觉得这是宋朝的瓶子,你买不买,买了是赔是赚,跟我不相干。但是30万对于马未都而言,只是九牛一老,人家如果想买,马上就会下手,大不了买个赝品回家插花,就当交了学费。
于是有了第二个问题,我们读《资治通鉴》,你是玩家,还是闲家?
许多人都说,教员看了多少遍,冯唐看了多少遍,某某看了多少遍,所以成为人中龙凤。其实古往今来,看过《资治通鉴》的何止千万,真正学到东西,学以致用的,又有几个?我也看过起码一遍《资治通鉴》,而且写过很多读书笔记,但我觉得帮助并不大。因为我即使明白一件事情应该怎么做,我也不敢做。更何况不是真的很明白。
所以,《资治通鉴》是给玩家写的,不是给闲家写的。司马光是给小皇帝写的,小皇帝是大宋朝最大的玩家,有能力,有勇气,有资本学以致用。对于芸芸众生而言,你根本没有这么多试错成本。所以才有这么一句话:我即使明白这个世界所有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就叫“知易行难”。
冯唐是搞咨询的,咨询不是玩家,是闲家,把想法跟客户一说,客户听不听,听了用不用,跟他没关系,他只管拿咨询费。
所以,如果你是抱着冯唐“学智慧,赚大钱,明世事,懂道理”的目标去读《资治通鉴》的话,我觉得还是不要期望值太高。一来你未必能懂,二来懂了也未必能用。但是《资治通鉴》中讲了很多小故事,司马光又是大文学家,写得文采飞扬,引人入胜,每天看上两三页,就当小说看,也是极好的。
这套《资治通鉴》六卷本介绍给大家,物美价廉,纸质优良,印刷精美,喜欢的朋友可以买一套看看,点击下方链接即可直接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