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有一个目的给我们看监控录像,要求查明真相,孩子走了,给我们18万有什么用?这是一位家长于4月17日,在网络平台上含泪发出千字文爆料,唯一的一个诉求,孩子生前在广州从化区一所贵族学校读高二,家长说法是孩子害怕返校选择在家中厕所自杀,媒体早先也有报道,但目前并没有得到解决。资料显示这是一家高标准的贵族学校,全寄宿制,国际班学生收费是每人每年,媒体在报道中与当事人母亲联系,家长希望查看监控录像但被拒绝,警方排除他杀可能,家长在整理遗物时发现孩子对在校生活不满。
死者是高二班的学生,名叫赵政杰,自杀前一直要求转校或者换班级,家长从同学处了解到孩子曾受到老师压迫和针对。家长到校了解情况,学校代表律师没有讲责任,一直引导家长经济赔偿的问题,对于家长想要查找真相看监控的要求推脱拒绝,家长从侧面了解到校方跟学生和家长打招呼不准乱说话。不过还是有学生悄悄和她讲班主任对大家的粗暴,稍有不满就惩罚辱骂罚站,留校写作业等成了级长和班主任的常态管理,赵同学生前希望向校方提意见被班主任发现进行言语侮辱和体罚。三个月前家长发现孩子下体不正常,脱掉裤子检查发现孩子睾丸表皮破裂,当时只顾得看也没有去追究责任,在家长走访得知级长曾在罚学生跑步时很用力踢踹赵同学下体。
打人肯定不对。不过,青春叛逆期的小孩难管也是真的。要是老师说了不准带手机,有学生违反时,老师如果不管,那这个老师以后在学生面前说话就没有威信,学生也不会拿他当回事。如果管了,碰到青春期的叛逆孩子,难免就会有冲突。之间的度很难把握,也有很多血的教训。很多老师对于如何管教学生,估计都心有余悸。
最好还是看开点,孩子到这个年纪,武力管教是没有多大效果的,攻心为上。但是这样做或者说能这样做的老师,需要智慧和相当的精力,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如果嫌麻烦,就当老师是一门职业,不要因为有学生不上进就着急上火,毕竟是一个集体,肯定会有个人差异的,要承认差距的存在,太多恨铁不成钢或责任心太强,也不见得学生就一定认可。当然你打也不能用力踢踹学生的下体,这是奔着断子绝孙去的,这个老师过激了一些。学校说是老师没有控制好情绪,所以才出现的这个结果,但是和赵政杰的死没有关系。
老师没有“控制好情绪”,所以班主任对大家的粗暴,稍有不满就惩罚辱骂罚站,这个托词显然无法平息众怒。就因为你心情不好你就可以随心所欲、忘记自己的职业道德吗?那机动车主因为心情不好,是不是也可以飙车违规、无视法律?那建设工人某一天心情不好,是不是也能够允许他装错零件?那医生要是有一天心情不好,是不是也可以消极怠工、见死不救?在你做出某个决定前一定不要忘记你的身份,忘记你身上的肩负的责任。三思而后行,不可迁怒他人,无视职业操守,无论你是何人,遭遇何事!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本身就肩负教书育人的重任,这重任代表了一种期望,一种责任,更是一项伟大的使命。这重任具有神圣性,它将为社会、为国家培育德才兼备的人才。这些幼儿园的小朋友尚且年幼,贪玩好动也属人之常情。不懂事的孩子只是吵闹些罢了,老师何以如此“震怒”,以至于用力踢踹赵同学下体这种有丧人格极端的方式解决。
现代育儿方式不能再像以前一样,不顾人之天性,坚持以重罚为主,一味地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虐杀天性,把孩子打的服服帖帖,不敢有一丝叛逆情绪。古代私塾先生手执戒尺,见有好动者,轻责骂,重责打。这样这能培养出“奴性”的孩子,对什么都唯唯诺诺,缺乏个人意识。变相体罚还会给年幼懵懂的孩子造成一定的心理阴影。严重的话,孩子极其容易陷入抑郁。在《虎妈猫爸》教育题材的电视剧里,由于孩子姥爷的“传统”教育方式,让孩子得了抑郁症。
到底能不能体罚学生呢?惩罚的度如何掌握呢?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教师首先要“通情达理”,先了解事情的起因,再讲道理,通过谆谆善诱的方式引导孩子明白自己犯的错误,错在何处。身为教师,要注重孩子的身心发展,切不可不分青红皂白责骂孩子,体罚孩子。要是遇到让人束手无策的“熊孩子”怎么办?有的熊孩子被父母惯的无法无天,性情顽劣,经常欺负同学,扰乱课堂纪律。对于这种孩子,我们应该“先礼后兵”。先给他讲道理,如有不改,照常恶意捣乱,我们可以适当体罚,可以让他站着听讲,但绝不能侮辱性的惩罚他。也可以让他的父母多加管教。“好”老师不好当,这就要求老师需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实际上很多时候,讨论体罚的问题,并不是在讲爱与罚,而是在讨论权利与义务的问题。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让老师有了管理孩子的权利,那么老师一定要履行相应的义务。这个义务是复杂的,但是最起码的一条就是生命健康权。这是法律和宪法赋予人民的权利,任何人都不得侵犯。而体罚,正是不尊重生命健康权的表现之一。
所以,随着普法工作的开展和公民法律意识的提升,体罚问题自然就逐渐的摆上了台面。有人说,有些体罚不侵犯生命健康权。这我同意。可是,究竟什么样的罚是合理的,适度的?这是因人而异的。有些人任你踢打锤挠,就是一点事没有,顶多是皮外伤,而有些人你一个耳光扇过去,那就是脑震荡。还有些人,天生脆骨症,拿戒尺打手心都能打出骨折来,还有的人哮喘,罚跑圈就能直接猝死。
所以,体罚的度是无法界定的,碰瓷在心而不在身。明明就是碰了一下,去医院检查就是能检查出脑震荡,任谁有什么办法?所以,最保险的办法就是直接从根本上来杜绝,这对学生和老师都是保护。
每一个新教师,包括我,刚入职时都会有“用爱做教育”的理想,这一点不可笑,不可怕,更不值得谴责。然而如果一个工作了多年的老师仍然认为仅靠爱就可以解决和处理所有的工作问题,仅靠爱就可以成为一个好老师,这就有点可怕了。如果一个工作了多年的老师发现仅靠爱好像行不通然后又改选罚,这就更可怕了。
我不知道是不是每位老师考这个岗位的时候都能注意到“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定位。有句话说专业的事要交给专业的人。对于从业者,这句话应该是专业的人要办专业的事。正因为太多教育工作者意识不到这一点,所以外行人对教师“专业性”的认知度并不高,认可度就更不高。
什么时候越来越多的老师能够不再做这种爱与罚之间非A即B的选择,什么时候社会对教师的评判标准不再是这个老师是不是足够爱学生,而是这个老师是不是足够专业,我们这个行业就进步了。
就像前两年那个因为自己的学生挨打而冲到打人者班里扇其耳光的老师,这个老师的确是个好人,但如果用专业标准衡量,这件事她没有做对。因为她在用个人情绪处理工作问题,她想的不是用一个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性来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而仅是发泄情绪。但是现在,仍然有很多行内和行外的人,认为这样的老师才是“真性情”的好老师。
我觉得对于老师来讲,无论是把体罚作为主要教育手段,还是一味地把爱与热忱、牺牲与奉献当作工作准则和职业理想,都不够专业。作为教师,不管是仅想着让学生怕还是一味追求让学生感动,都是还没有完全理解自己到底是干什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