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刺激为什么扼杀创造力?
·为什么说真正的事业都是“自驱的”?
·管理者怎样引导、而非“控制”下属?
当我们在聊“自律”的时候,我们在聊什么?
庶竭驽钝,先聊聊我个人对“自律”的定义:
自律是一种基于人生长期目标、旨在最大化人生总效用(Utility)的前提下,衡量一个个体在短期内对于舒适生活的舍弃程度。
下班后拖着疲惫的身子去健身房,是为了半年后强健的体魄;
夜里带着朦胧的睡意复习考证,是为了跳槽到下一份高薪工作;
对深爱的人保持最大的脾气克制,是因为TA对你的长期意义巨大。
自律,是用宝贵的理性和意志力资源做长期有益、但短期痛苦的事。
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你努力的撑开一柄弓箭,而这只箭最终能射多远,决定于你能把弓弦拉得多开。但光是拉开这弓也还不够——你必须精准地正中靶心——“效用”最大的幸福人生。
否则一旦射偏——就算你射的再远也没用。
好比你每天坚持用头撞墙10次,坚持3年,除了一张轻微脑震荡的医疗诊断书外,你不会得到其他东西。自律的人都不是自我折磨的傻瓜,他们吃苦,也是图了些什么。
如果驱动你早起贪黑健身、阅读和工作的原动力是赤裸裸的金钱、名望和权力,那么你更有可能收获一个焦虑、空洞且随时随地折磨你的心魔;相反,如果驱动你的是对于自我成长、搭建良好人际关系和为社会做贡献的渴望,那么你就很可能收获取之不竭的意志力——一种可持续的激情。
为啥?
因为自律者万千,自律行为的动机,就和每个自律者的指纹一样截然不同。拥有正确、可持续的内在动机可以成事;拥有偏激的、不可持续的内在动机或许也可以成事,但终将坏事。
本周带来的是一本在西方颇有影响力、探讨“内在动机”的心理学著作《内在动机》,作者是自我决定论创始人、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L.德西基。
他基于40余年的科学研究,一步步阐明了人类动机这一深刻而本质的问题,并告诉我们,相对于追求外在的金钱、名声和社会强加的评价标准,只有满足内心对自主、胜任和联结的基本心理需要,人们才能产生内在动机,保持对学习和工作的兴趣,过上真正自主和幸福的生活。
幸福和成功的秘诀在于“自驱”,而非“他驱”。
让我们一探究竟。
01:外部控制和“他驱”为何摧毁幸福感
按照彼得·金(PeterKim)在其著作《美国说出真相的那一天》(TheDayAmericaToldTheTruth)中的说法,大约25%的美国公民愿意为了得到万美元而放弃他们的整个家庭;大约7%的人愿意为了这个数目而杀死一个陌生人;3%的人愿意为此让别人收养他们的孩子。
可见,对物质的渴望,几乎构成了驱动现代社会运转的基石。
但研究人员发现,相对于3种内在愿望,一个人如果对金钱、名声、美貌这3种外在愿望中的任何一种渴望更强烈,那么,这个人很有可能心理健康状况较差。不知什么时候,我们被灌输了一种急功近利的世界观,即一定要做“人上人”才能快乐幸福。
考不上名牌大学?你是个Loser。
找不到高颜值的伴侣?你是个Loser。
没找到体面高薪的工作?你是个Loser。
有些学生甚至说,如果抛开“应该”“必须”和“不得不”这些词,他们就没有真正的自我意识了。
很显然,这是外界社会强加给我们的想法太多了。但只是追求那些外界强加给他的价值和目标的人是不自由的,因为他丧失了内在动机和真正的自主,也无法获得真正持久的幸福。
心理学家认为,当自尊与表现挂钩时,人们会竭力维持一种假象。他们强迫自己以某种特定的方式在别人面前表现,这样才能自我感觉良好。这当然有损兴趣与热情。事实上,自我卷入会支持虚假的自我,同时继续破坏真实自我的发展,并损害人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
在水族馆中,海豹饲养员极其高效地利用奖赏来激发海豹的行为,似乎证明了奖赏作为一种卓越的激励技巧的威力。但人终究不是海豹,作为皮质发达的哺乳动物,我们理应有更加独立且主动的行事能力,让我们来看一则心理学界非常著名的对照实验。
02:自主驱动的心态是长期成就之源
作者在年曾做过这样一个著名的“索玛拼图”心理学实验:德西把实验者随机分成两组:一个是实验组,一个是对照组。他让两组人都玩索玛拼图游戏。对于对照组,德西什么都不干预。对于实验组,德西在他们玩拼图游戏之前,告诉他们每成功拼出一个图案,就会得到报酬。当德西宣布游戏暂停休息时,让两组人各自单独在房间里呆一会儿,这时在游戏环节中已经获得报酬的实验组往往去看杂志,而未获得报酬的对照组更愿意继续拼图游戏。
由此,德西得出结论,那些被提供报酬的人不再有主动解决问题的动力,外部奖励反而会损害内在动机。
因为,物质刺激实际上造成了“兴趣的疏离”——人们从根本上是被动的,并且只有在环境给他们带来获得奖赏或避免惩罚的机会时,才会做出反应;一旦人们开始获得奖赏,就会对这项活动失去兴趣。然后,当没有奖励时,他们的表现就大不如前。
就好像习惯了喝糖水的人,白水都是苦的一样。
虽然奖赏可能会增加有益的行为,但只有在不停地奖赏的情况下才会如此,因为人们经常把奖赏理解为一种控制、一种迫使他们做出特定行为的手段,这导致任何有损人们自主的事件,也就是让他们感到被人控制的事件,都会削弱他们的内在动机——兴趣和热爱。
相反,只有内在动机而非外在动机,才是创造、责任、健康行为以及持久改变的核心所在——一个良好的内在动机极大的强化了我们的自尊和自主性。
有人可能要问了?上级的表扬不也能强化我们的自尊吗?
但自尊实际上有两种类型——。我们称之为真正的、无条件的自尊和有条件的自尊。真正的自尊建立在相信自己作为一个人的价值的坚实基础上,是一种健全的、稳定的自我感觉。
大家都喜欢听到别人的赞美,但赞美有强化有条件的自尊而不是真正自尊的风险,在此过程中,它加强了一种控制的动力取向,使得人们变得依赖于赞美。然后,他们会为了得到更多的赞扬而去努力,这样他们就会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哪怕只是有片刻的价值。这样做将会进一步削弱他们的自主。
只有当人们完全支持改变时,只有当他们在放松自如的状态下做出承诺,而且这种承诺体现了个人对改变的深刻选择时,他们才会自主地行事,才会有更高的概率成功戒烟、戒酒、减肥,或者完成其他更加伟大的事业。
这种承诺本质上是一种自驱的“激情”。而“情绪”是一柄双刃剑,人类的情绪是行动的强大能量来源。当人们生气、兴奋、期待或害怕时,就会产生巨大的能量,用得好就是让人迸发能量的肾上腺素,用得不好就是让人冒失冲动的导火索。
这种“自驱”的激情是外生的,那种“他律”的控制却是外在的。
人人皆讨厌被外物控制,哪怕是被自己急功近利的欲望所控制,都会造成效率低下和创造力的减损,最可怕的是——你也度过了一段极其压抑、焦虑的时光。
03:对管理者说的话
我不是说控制是无效的,事实上,就像英国哲学家霍布斯所说:
“再差的秩序都强于无秩序。”
一定的秩序和控制,是人类文明的刚需。我们的社会从来不是一盘散沙,是因为我们能组成网格化、等级化的秩序:作为“节点”的社会化的代理人和管理者,扮演着家长、老师和经理等角色,期职责是鼓励他人去做许多他们可能觉得无聊但能使他们成为社会有用成员的事情,但他们应该牢记:
1、管理者不应该依赖奖赏、要求、威胁、监视、竞争和批判性评估来激励人们做出行为,但是,这绝不意味着纵容。
2、管理者如果能激发下属的“胜任感”(即人们都必须感到自己有足够的能力从事这些行为),以及对“过程”而非“结果”的重视,就能带来比“绩效奖金”好得多的激励结果。
3、性别因素将影响“赞扬”的效果:表扬男性会增强他们的内在动机,但是表扬女性会削弱她们的内在动机。
4、考核下属的“学习成果”,不是个明智的做法。因为如果人们在学习的时候知道有人将会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就会更加专注于记忆事实,而没有充分地处理信息,因而没有掌握概念。
5、对于需要创造力的岗位,试图控制下属是愚蠢的。因为相对于外部控制,内在动机与更丰富的体验、更好的概念理解、更强的创造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相联系。控制不但削弱了人们的内在动机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而且显然会对执行任何需要创造力、概念理解或灵活解决问题的任务产生有害影响。
6、总之,要引导下属在内心世界的组织中朝着更加一致和更加和谐、完整的方向发展,坚信管理者真正的职责,是促使下属按照自己的意愿和积极情绪主动参加活动,以便当我们不再敦促他们时,他们也会继续自由地参与活动。
我们要始终警惕基辛格的那句名言,不要让“权力是最好的春药”这句话变成现实,毕竟,这个世界上还是有很多以控制、折磨他人为乐的魔鬼。
我曾去过上海市南郊的野生动物园的马戏团——我仍记得,老练的驯兽师凭借兜里的糖果,让十几只猫猫狗狗排成直线“站立游行”的滑稽场面。
有的“演员”不守规矩,会故意掉队,直到驯兽师喂过去一把吃的,才恢复温顺。
观众们捧腹不已,我却脊背发凉、不寒而栗。
我们凝视着这些四足的动物,就好像上帝凝视着二足的我们:为了“糖果”和廉价多巴胺奔波的人生,就好像那些努力吞噬能量的绒毛哺乳动物。
《内在动机》不是本可读性强的书,通篇的引用、拗口的修辞和满满的学术气息,再加上一个拙劣的译者,让我频频皱眉。
尽管如此,全书的中心观点却仍令我振聋发聩:
我们被太多的外在噪音裹挟着“奋斗”,却忘记了为何要出发。这些别有用心的噪音以“钱”、“权”、“名”为诱饵,生硬而傲慢地定义着我们的身份,好像用绳索扼住我们的咽喉,死命往前拽——拿走你的独立人格和幸福,留下庸俗的躯壳和焦虑。而渴望功名利禄而躁动的心,给人生包上一层厚厚的橡胶皮——将使你注定与幸福绝缘。
回到标题,自律确实是世界上最大的谎言,因为如果你需要去“律”自己,说明驱动你完成此任务的,并不是内在动机,而是你对外在“成功”的渴望。
这种“于连式”的奋斗,是需要消耗宝贵意志力的。
前年在收到从英国寄来的硕士毕业证时,厚厚的信封内也附了一张薄薄的纸——是时任伦敦政经学院校长写给毕业生的信,信上虽然充斥着类似于“新冠大流行后的世界,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社会科学”这种无聊的官话,但也有一句话让我深深触动,在这里姑且作为本篇的结语分享给大家:
……Thereisatendencyforustorushintothenextopportunitywithoutconsideringifit’sreallywhatwewant,butmyadvicetoyouistoconsideryouroptionsandthinkaboutwhatismostimportanttoyou.Youwilldoyourbestworkifitissomethingaboutwhichyouaretrulypassionate.
(“……我们每个人都有着这样一种倾向,那就是慌不择路的抓住下一个机会,甚至来不及思考我们到底是否需要它。对此,我的建议是,要仔细考虑自己的可选项,想清楚对于自己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如果这是一项你真正充满激情的事业,那么你将会实现自己百分百的潜能!”)
“找到和你一样的人。”
AllaboutSocialScience
Reference
《内在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