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没错,这件事发生在大连某小学。
三年级8岁男孩小刚,因为没完成社会课老师布置的学习作业,在某天中午,被3个课代表叫到老师办公室,在“教育”小刚的过程中,课代表用了打耳光、强迫跪下、用书砸等方式,前后打了有一个多小时。放学后小刚父亲发现才将其送医,后被诊断为脑震荡,多处软组织受伤。
在进进出出的办公室能发生这样的事情,同样作为一名家长,隔着屏幕都觉得心疼和气愤。课代表督促写作业,本意是为小刚好,然而好意却演化成了“恶”,学习成绩好的孩子不等于领导管理能力也好。
同时也提醒每一位父母,告诉自己的孩子:不要因为你目的善良和正义,就可以不注意你的方式,肆意侮辱谩骂恐吓,责备,甚至是殴打。
02
孩子如此,大人也是如此。生活中太多这样的现象,因为不注意情绪不注意方式,而产生悲剧,由帮助人到伤害人。
很多这样的行为,往往起源于自认为的善良善意,自认为站在了道德制高点,正义的化身,理直气壮,打起来才会毫无顾忌,越不听话,越反抗,越义愤填膺,才会打得失去理智,失去轻重。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陪伴孩子写作业,就经常出现这种情况。有的医院,有的把孩子打迷糊,打了之后又后悔的要命,给孩子道歉,下次辅导作业照样,陷入恶性循环。
这就是很多宝妈广为诟病的,不辅导作业母慈子孝,一辅导作业鸡飞狗跳。辅导孩子没有不为孩子好的,都是起于好意善良,帮着帮着,就开始生气,大多是因为父母过于焦虑,期望过高过急,忽视了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有的是把自己在工作,生活中的焦虑压力一不小心带到了孩子身上。这就是典型的拔苗助长。
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做!这么简单的题错几遍了?!刚才不是跟你说了,怎么又做错了?!妈妈容易么,上一天班累死了,你还不好好学习,磨磨蹭蹭,看看这到底怎么回事?!……
鹿妈认为,很多家长辅导作业,是辅导辅导着,先是不知不觉孩子被吵晕,然后再说孩子笨,再打。
这种起源于“为你好”,本质上也是起源于善良善意,因为过于的爱,过于焦虑,常常发生在亲人身边,因辅导作业,孩子被打成脑震荡了也屡见于报端。很多都是越说越生气,越觉得自己理直气壮,相爱相伤,造成悲剧的实在可恨。
鹿妈提醒:科学辅导,别让无心的、起于善意的“恶”,伤害我们最亲爱的人。
03
棍棒下出孝子,有很多家长怕宠溺孩子,把孩子惯坏,却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过于严苛。
本意是为了教育孩子,为了孩子好,然而很多父母用打骂矫正孩子行为的同时,更是在彰显自己作为家长的权威性。
大多数童年有过被父母打骂的孩子,长大后和父母的关系都会有隔阂。有的甚至把这种教育方式,带到自己新的家庭里来,理所当然的认为“打自己所爱的人是对的,是为他好”,从原来的受害者变为新家庭的施暴者,有的甚至在青春期就直接叛逆,有的为了避免被打,撒谎成习惯。
这种“为了孩子好”,结果却坑了孩子的教育方式和理念,疏远了多少亲子关系,破坏了多少家庭的和谐,甚至失手造成了悲剧。
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落后的教育方式,不理解孩子真正的需要,因为“为孩子好”,强迫孩子做他自己不喜欢,而大人喜欢的事。起源于自己的善意,忽略了学习要靠自身感兴趣,学习是孩子的事,这个客观规律。
少年说里面有一个母亲,一直担心孩子长不高,长得不够健壮,所以从孩子上一年级开始,要求孩子每天要吃一个苹果,一吃就是6年,小学结束了,不用吃苹果了却换成了鸡蛋,每天一个煮鸡蛋,换一个吃伤一个,气的孩子在勇气台上大声嘶吼,对母亲说我再也不想吃苹果和鸡蛋了。
鹿妈认为,任何的好意都要尊重对方的需要,从对方的角度出发,否则善意有可能变成“恶”。
近日几起母亲带子溺亡的事,在网上刷屏,我们同情母亲的不幸和不易,但不能接受剥夺孩子的生存权,不能因为太爱孩子担心孩子受苦就选择走极端。以爱的名义开始,不尊重孩子的人格,剥夺孩子的生命这也是一种恶。
04
那么具体到解决这种问题的方法有哪些呢?
第一,注意情绪,控制情绪,觉察发脾气前的条件,消除将要发脾气的因素。
第二,注意方式,学习专业技能,沟通的方式,说话要注意场合,在场每个人可能的感受,不驳面子,不伤自尊,批评人尤其如此。祸从口出,有多少人的交往,良言一句暖人心,恶语伤人六月寒,这就是要注意说话的内容,不能总是以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来放松自己。
第三,修身养性与人为善,少年儿童正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时间,用阳光照耀孩子的内心,孩子对人,对这个世界就会充满阳光,用善良充满人的内心,也会赢得别人的善待。
第四,管理注重集思广益形成契约班规,利用大家的力量管理大家,利用大家的智慧管理大家。
第五,激发孩子智慧潜力,激发引导同学阳光的力量,培养每个孩子的成就感,让每个孩子形成自律向上的心态。
鹿妈认为,教育孩子与人相处有爱心是好,但行为的前提是懂得规律,知道需求,明白尊重,才能起于善良好心,有一个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