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的一天,江西莲花县某小学的校长非常忙碌,他们要迎来一个贵客,这个贵客不是别人,是开国少将甘祖昌的夫人龚全珍。
龚全珍身为将军夫人,没有在城里工作,到乡村小学教书,这次上级安排她巡回演讲,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考虑到老人家已经78岁高龄,还到处演讲不辞辛劳,学校领导不敢怠慢,别的不说,一定要给老人家提供一份有营养的食品。
于是校领导亲自出马、跑前跑后,到菜市场买了牛羊肉、新鲜蔬菜,给龚全珍准备了一桌丰盛的工作餐。
谁知道,龚全珍看了看后,却没有动筷子,板着脸说:
“这饭菜啊,我吃不惯!”
听将军夫人这么一说,校长傻眼了,他百思不解,心里说这可是我花了上百元精心准备的,但老人家还是不满意,是不是有点太“苛刻”了?
那么,身为将军夫人的龚全珍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如此丰盛的午餐,为什么还是不能令她满意呢?
要想找到答案,还要从头说起。
年龚全珍出生在山东烟台,对于她的出世,一家人欢天喜地,这在重男轻女的旧中国是非常难得的。
因为龚全珍的祖父中过举人,还是前清官员,父亲也是学堂毕业,龚家是不折不扣的书香门第。所以龚家没有重男轻女的旧观念,对龚全珍的降生非常欢迎,决心将她培养为有用之才。
别人家的女孩都在闺房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龚全珍却跟男孩子一样上小学,读初中。
初中毕业之后,爷爷跟她开玩笑说,女孩子读书没用,别再上学了,给你说个婆家嫁人吧。
龚全珍一听就急了,她坐在爷爷腿上撒娇说:爷爷爷爷,我要上学,当大官,做大事。爷爷一听哈哈大笑:“好样的,爷爷供你上学,当了大官,爷爷享你的福。”
就这样,龚全珍上了市立女中,然后又读高中。龚全珍非常争气,在学校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全家人对她充满希望。
可是有一天,学校来人了,他们告诉龚全珍的父母:
你的女儿忽然失踪了。
原来,龚全珍在学校受到了进步思想影响,她偷偷剪掉长发,私自辍学,跟着一帮同学们去了陕北。
她听同学们说,中国的希望,在陕北。她跟同学们商量,要到陕北去,到延安去投奔革命,为解放劳苦大众而奋斗一辈子。
可是由于国民党特务的阻挠,龚全珍和同学们始终没有一个可靠的渠道去延安,龚全珍跟同学们走散,孤身一人流落街头。无奈之下,龚全珍只好报考西北大学教育系,被学校录取,开始了深造。
这时候,抗日战争已经取得胜利,内战不久也拉开帷幕。
新中国成立那一年,26岁的龚全珍大学毕业,学校领导极力挽留她,希望她留校,龚全珍婉拒了,她要到边远地区去,因为那里的孩子更需要接受教育。
年,龚全珍响应国家号召来到边疆,在新疆军区八一子弟学校当了一名老师。
在那里,龚全珍在党旗下宣誓,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这时候,老家来信了,母亲说要她回家,别人给介绍个对象,是她小时候的同学,家里条件非常好,家里经营着一家轮渡公司。
龚全珍说,我要在西北扎根,干一辈子,在这里找婆家。
这时候,她的意中人出现了,此人就是甘祖昌。
甘祖昌是江西人,比龚全珍大了18岁,江西是革命老区,他15岁就参加革命,从江西到延安,再从延安到解放大西北。
在从军历程中,甘祖昌大多是负责兵工厂、军需、供给、后勤工作,因为工作出色,受到上级领导重用,解放军进军新疆的时候,甘祖昌作为第一兵团的后勤部长,随军前往。
到了新疆之后,甘祖昌遇到了难题,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可是因为当地的环境十分恶劣,如果从内地把粮食运输过来,在我军缺乏足够的交通工具的情况下,成本太高,何况路途遥远,耗费大量时间,沿途还可能会有土匪打劫,能不能运到目的地还是个问题。
这时候,被借调到后勤部帮忙的龚全珍出了个金点子:新疆百姓家里其实也有粮食,部队可以用手里的盐、茶等他们生活所需的日用品跟他们交换。
一句话提醒梦中人,甘祖昌用这个办法,果然暂时解决了军队的粮食供应,他不得不对这个黄毛丫头刮目相看。
从此之后,两人的交往越来越多,了解也不断加深,直到心灵发生碰撞,最后坠入爱河。
甘祖昌鼓足勇气说:”嫁给我吧,黄毛丫头。我先说说自己条件,我小学没毕业,还没有文化,是个大老粗,年龄也比你大。“
龚全珍抿嘴乐了:“人家求婚都是讲自己的优点的,你可倒好,把‘缺点’全抖搂出来了,难道你没有长处吗?”
甘祖昌嘿嘿一笑说,“优点当然有,我为人老实,保证对你好,让你过上好日子,不欺负你。”说完他笑着补充一句:“嘿嘿,我的长处太少了。”
”就这还不够吗?说真的,我还怕你嫌弃呐,你可是领导干部,咱高攀不上。“
”这么说,你是答应了?“甘祖昌喜笑颜开。
年,在艰苦的条件下,两人摆了一桌酒席,举行了简单的婚礼,只有几个要好的同事到场祝福,连大红花都没有买,只买了一张红纸,上面写了个喜字。
虽然甘祖昌文化水平不高,但新婚那晚,自己还是写了一首现代“情诗”给妻子:
“你是我前进路上的一道阳光,你是我漫漫黑夜的一颗星星,我要永远跟你在一起,走过革命征程。”
年,甘祖昌被授予少将军衔,授衔仪式结束后,甘祖昌回家对龚全珍感慨良久:
“比起那些为革命牺牲的老战友,我的贡献太少了,组织上给我的荣誉和地位太高了!”
这时候,甘祖昌已经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从领导岗位上退下,回到家乡当一个普通农民。
甘祖昌在给组织的申请书上说:新中国解放了,大家开始走上富裕道路,老家江西还很穷,我要回家当农民,带领乡亲们致富。不然的话,我吃饭不香,心里不踏实。
对于甘祖昌的请求,组织上起初并不同意,因为甘祖昌的身体状况不好,想留住他。
那还是年,甘祖昌在新疆工作的时候,他乘坐的吉普车从一座被敌特分子锯断的木桥上栽下,上唇裂成三瓣,下巴脱落。因此,他落下了严重的脑震荡后遗症,脑部内还留存着大块的淤血。只要稍微一用脑,甘祖昌就会头晕头痛,甚至昏倒。
所以组织上体贴他,不想让他到农村去,那里的医疗条件还很落后。但是,禁不住甘祖昌的一再请求,组织上只好批准。
就这样,将军甘祖昌在年回到家乡,在萍乡市莲花县山区扎根,成为一个地道的农民。
得知甘祖昌回到家乡,乡亲们很高兴,到村口迎接。不过也有的人不理解,在背后说风凉话。
“人家当兵都混出模样,在城里生活。阿昌在外头当兵几十年又回到老家,该不是犯错误了吧?”
“对,一定是作风问题。看他还带着这么年轻洋气的媳妇回来。”
这话传到龚全珍耳朵里,她生气了,于是她干脆就把结婚证带到身上,走到哪儿展示到哪儿。
冷言冷语还可以忍受,就是物质条件的艰苦让她承受不了。那时候农村条件很差,在很多商店,连牙膏都买不到,购买各种生活用品也极不方便。
甘祖昌打趣地对龚全珍说:“怎么样,当农民的媳妇,后悔了吧?”
龚全珍故意说:“是啊,非常后悔。可是世界上没有卖后悔药的。不过,俺娘说了,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错郎也不能走啊。”
说完,两人对视一下,哈哈大笑。
龚全珍其实顾不上抱怨,她内心思考的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如何让丈夫的身体恢复健康。医院治疗,她还尝试用各种药方,治疗丈夫的病。
在她悉心照料和精心呵护下,甘祖昌的病情有了好转,龚全珍开始将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
年,龚全珍到同乡的南陂小学任校长,此后一直在萍乡市莲花县中、小学工作,她热爱并享受着自己的农村教育事业。
而那些年,甘祖昌也没有闲着,一直在带领苦干,不是修桥铺路,就是修建水库。
那些年,甘祖昌带领乡亲一道修建了三座水库、五十里长的渠道四座水电站、三条公路、十二座桥梁,呕心沥血、艰苦创业,彻底改变了家乡贫困落后的面貌。
甘祖昌是农民的儿子,在农村吃得了苦,受得了罪。龚全珍出身可是知识分子,是富家小姐,能吃得下这种苦吗?
刚到莲花县坊楼中学(当时叫九都中学)的时候,大家一看龚全珍细皮嫩肉的,完全是个城市人,而且还知道她是将军夫人,心想她肯定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一定工作不了多长时间。
几个教师偷偷议论说,要不了半年就会走人,等着瞧吧。
可没想到,她在这一干就是5年。
龚全珍没有一点架子,平易近人,跟同事关系相处非常好。而且她从不搞特殊化,从星期一到星期六,吃在学校食堂,住在狭小阴暗的教师宿舍。
她工作特别认真,不分早晚,语文、数学、政治什么课都顶得上去,教学、后勤、医务等,什么工作也都能担纲。她生活非常朴素,一点也没有将军夫人的样子,穿打补丁的衣服来学校是家常便饭。
因为她的学历高,又担任了校长职务,工资也相对较高,每月80元,是同事工资的两三倍,所以,大家对她如此朴素,感到非常不解,背地里议论她“抠门”。
可是龚全珍听到了呵呵一笑说:“与我们家祖昌相比,我差远了。他穿都比我差,还经常打赤脚穿草鞋。”
那么,龚全珍省下的钱都花到哪里了?是不是积攒起来了?不是。
龚全珍有四个女儿,都非常勤俭,上学的时候做练习为了节约纸笔,都是在地上验算,穿衣服也是一个一个往下穿,破了加补丁。
可是龚全珍对自己的学生和同事却非常慷慨,她经常拿出自己的工资和粮票,去资助那些家境贫困的学生和老师,还帮助孩子们垫付学费、购买学习用品及衣物。
70年代,龚全珍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但是她没有选择在家安享晚年,依旧用自己的方式——下乡宣讲,来为国家做贡献。
有一次,龚全珍偶然认识了下坊乡湾溪小学三年级学生郭兰燕,看到她情绪低落,愁眉不展,就上前询问:“孩子,你为什么那么不开心?”
小姑娘开始吞吞吐吐不想说,再三追问下,她才说出实情。
原来她的父母亲常年患病,丧失了劳动能力,家里她又是老大,没有经济来源,全家生活非常困难,更甭说买药看病了。
这次来学校前,爸妈已经决定让她辍学,去附近的纸盒厂打工。
龚全珍听说后,心情沉重,泪眼婆娑,她对郭兰燕说:
“孩子,无论遇到多大苦难,都不能不上学,知识才能改变命运。你的所有学习费用我都包了,我对你啊,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好好上学。”
郭兰燕也非常争气,一直努力学习,顺利完成了学业,找到了理想的工作。
多年以来,被龚全珍捐助的学生不计其数,只要听说有孩子因经济困难要辍学,她都会伸出援手。这些年,龚全珍资助过的学生达百余人,捐款金额超过了10万元。
年4月,龚全珍听人说莲花县要成立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她一大早就到了当地政府,开门见山地说,希望到该委员会工作。
领导问了她的年龄后说:“不行啊,我们规定年龄不能超过65岁。”
龚全珍说:“那就不能开开后门?”领导听了不禁乐了。
经过几天软磨硬缠,龚全珍如愿以偿,成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一员。
这时候的她,已经72岁高龄,别人这个年龄都在养老院安度晚年,而她还要奉献余热。
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刚成立的时候,条件非常简陋,堪称一穷二白,连一张像样的办公桌都没有,办公器材也不齐备,复印文件还要到外面的复印店。
龚全珍毫不犹豫自己拿出一笔钱,添置了一些办公设备,使关工委工作很快步入正轨。
龚全珍在关工委任职7年,她也不停地奉献了7年,除了奉献时间和精力,还拿出了自己的积蓄,不停地尽义务。
年3月,中央关工委寄来一张爱国主义教育光盘《激励教育》,要大家学习,然后给学校宣传。可是这一张光盘怎么够用,总不能在一所学校放一遍就拿走吧。
又是龚全珍,毫不犹豫自己出钱刻了33张光盘,给全县所有学校各送了一张。
从年至年,她每年拿出订阅报纸的钱,加起来就将近一万元,这些报纸全都赠送给偏远的山村学校。
有一次,她在凫村小学搞调研,校长无意中说学校课外图书少,学生们知识面不宽。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龚全珍把这事放在心上,回家后立即取出1万元买了一批书籍送到该学校。
龚全珍为人慷慨大方,自己却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共事这么多年,同事们没见过她穿过几件光鲜的衣服,没见过她为自己买过一件贵重物品。她经常到学校做巡回报告,加起来有上百场,从未收过一分钱的报酬,很少给学校增加负担。
在县城的学校做报告,每次都是让同事骑着自行车到她家楼下接她。接到她后一起步行前往会场,讲完后再步行回家。
有一年冬天,同事骑自行车接她,外面下着雪,天冷路滑,半道上被汽车剐蹭,自行车翻到路沟里,龚全珍膝盖受伤,医院。
医生交代她,出院后要休息半年,尽量少活动。
但是出院不到一周,她就坐不住了,要求同事带她出去上班。同事哪里还敢带她,无奈之下,她只好临时答应让公车接送。在路上,总是像个孩子那样抱怨:“这不知道要多浪费多少汽油。”
龚全珍还有个习惯,那就是不给下面的学校添麻烦,从不在学校用餐。到那些路程远的学校去,每次她都自带干粮,有时一个面包,有时两个馒头,就着白开水吃。
文章开头我们说到的情况,曾出现过多次。学校领导看她老人家年龄大,不忍心,在她到来的时候,都想好好招待,希望她吃好喝好。而她总是说:“你们的饭菜,我吃不习惯。”
其实她不是挑三拣四,而是不想学校铺张浪费。
她对同事说:
“现在中小学免费教育,学校经费紧张,一顿饭少说要花一两百元。我们少吃一顿,就能省下一两百元,可以给学生们买不少文具。”
年3月28日,81岁的甘祖昌在临终前,握着老伴的手问:
”跟我到农村,后悔吗?”
龚全珍老人回答说:
“人生,各自选择自己的路。我选了物质生活简陋、而精神生活富裕的路。跟你来到小山村,我没有遗憾。”
如今的龚全珍老人已经98岁了,虽无锦衣美食,但身体依然康健,“为人民服务”这几个字,她用了自己的一生去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