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人者的记忆法》上映于年9月。从影片名字不难看出,讲的就是一个连环杀手的故事。为什么说是韩版的《禁闭岛》呢?其一,本片主人公是一位老年痴呆症患者,是一位宠物医生,《禁闭岛》的主角是一位精神分裂患者,也是一位医生,一位心理医生。其二,两部影片共同的亮点在于烧脑部分相同——高智商的男一号的错觉把观众带入到错误的逻辑中,最后才发现男一号才是最后的大BOSS。不同的是,《杀人者记忆法》中隐约还能看到《记忆碎片》的影子,算是独到之处了。
我们这位医生朋友,也是一生坎坷。小时候,母亲去世,只有父亲和一个姐姐,而父亲经常酒后家暴,搞的他全身是伤。少年时,医生回家后看见父亲酒后弄翻番茄酱把自己的白球鞋弄脏了,别说了声:“你把我鞋弄脏了。”不说倒好,一说,喝得潇洒的父亲起身便是一顿狂揍,在外房没打够,又拖到内房脱光衣服来打。《道德情操论》对恐惧的表述为:恐惧会转化为愤怒或者兴奋,如果是愤怒,人就会全力反抗恐惧源,而兴奋就像观众看恐怖电影时知道是假的而哈哈大笑。我们的这位少年,在哭泣中将这种恐惧瞬间转化为了愤怒,用一麻袋粮食闷死了恐惧源。
那还是80年代,韩国实行着宵禁的时代,少年把父亲埋了以后,并没有被警察发现,自己和姐姐的日子也开始安宁起来。
然而在某一天,当少年归来的时候,同样对父亲充满愧疚的姐姐少了吊死在了少年面前。少年一直愧对于自己的父亲,但又同时认为,父亲是恶人,是该杀之人,这世界上存在有必要的杀人。多年以后,少年长大了,也开始疯狂地杀人了。他杀金融诈骗的人,他杀暴打儿女的人,他杀破坏他人家庭的人,他杀……但是,他认为这些人该死,自己是在做好事,帮助更多的人过上安稳的日子。
少年也是个天才,后来当了宠物医生,也结婚育女。曾一度想不再杀人,却被妻子的背叛所引燃。妻子与他人通奸,被抓,医生把两人拉到埋所有被杀者的那片树林,先后解决了两个人,并马上开车打算将女儿也杀掉。回家途中,医生撞上大石头,汽车在地上打了几个滚,车祸现场可以想象。然而,这位大神并没有得脑震荡,而是因这场车祸患上了脑萎缩引起的失忆症和随后的老年痴呆症。当然,这位老年痴呆朋友没记起自己要杀女儿的事,而是和闺女一起生活到闺女成年。
“习惯比记忆更长远”。这位老年朋友,经常出去了就记不起回去的路,算是老年痴呆的典型特征了。煮个东西,弄着弄着把手机也放锅里去了,别人打电话来,发现后用锅铲一铲,手机还能接着用。为了帮助他记忆,女儿给他买了一个录音机,让他把做过的事情录下来,忘记了就听录音。医生朋友以为女儿嫌弃他,就憋了气说不用她操心。女儿说:“录音机不是让你记住东西的,而是让你养成习惯。
习惯比记忆更长远。”相信很多观众朋友看到这里都很感触,我们平时总是不断地记,也不断地忘,但是当你养成一种习惯的时候便很难摆脱。这时,影片的经典之处暴露出来:这位医生朋友虽然老年痴呆,但却养成了杀人的习惯,虽然找不到回家的路,虽然记不起好友的名字,却可以条件反射地去杀人,甚至杀人的手法都不用记。
“世界上所有的偶然都不是偶然。”故事的高潮开始于女儿找了一个警察男朋友。这位医生朋友呢,习惯性地杀完人后,很快就会忘记是自己杀的,而一直认为是女儿的警察男朋友杀的,各种真真假假的证据都指向那位警察。在某一次杀人之后,医生朋友在郊外与帅警察的车子偶然相撞,医生朋友见帅警察的后备箱有袍子的血,以为是刚刚杀的那个人的血,沾了点回去做化验。
韩国的烧脑电影有一个特点,就是会把大量的情感比如亲情、友情融入到电影里。这部电影也不例外,大量阐述了医生朋友对女儿的溺爱与呵护。用医生朋友的话来说:“如果杀人是诗,那么育人就是散文。”医生朋友产生错觉认为帅警察是连环杀人凶手后,为了保护女儿一直自我暗示:一定要杀了他!当杀人的习惯与强烈的父爱连在一起,我们看到的便是一个极度疯狂的杀人者。
龙勃罗梭曾经讲述过一个理论,叫天生犯罪人。每个人生下来,就具有了犯罪的冲动,在一生当中无时无刻都会有犯罪的念头。罪犯和正常人一样,一样地生活一样地思考。但是,正常人能够抑制犯罪的念头,不会走向犯罪。这位医生朋友,可以说是一个天才,警察干不成的一些事他都能干成,但是他那些混淆现实的幻想使他成为了一个习惯性地“天生犯罪人”。这部电影的逻辑性可以打满分,但是结局不是很好。按照《禁闭岛》的套路,最后帅警察不应该被杀死,这样才能够显示天才医生自己找出自己的妙处。
当你看完电影,一定要记得:习惯比记忆更长远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