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每当我哭闹的时候,母亲就吓唬我说:“快别哭了,再哭冯鬼子就拿棒子来打你了”,那时候村里流传着“冯鬼子”的故事,几乎每个孩子听到“冯鬼子”这三个字,立刻就不哭不闹,乖乖地抱着母亲。
我的老家在黄土高原上,那一个被时间遗忘的小村庄,发展速度是县里最慢的,总比周围的乡镇慢一拍。村子虽穷,但并不影响在县里的知名度,那就是关于冯鬼子的故事,这是一个夹杂着悲剧与谜团的名字,成为了老一辈人口中不愿多提,却又难以释怀的记忆。
冯鬼子,本名冯二狗,自幼便与众不同。据老人说,从来没有见过二狗笑过,他头发很乱,眼睛深邃有光,说话时喜欢咬牙,喜欢与人对视,进而引发口战。小时候的二狗就身形高大,力气远超同龄孩童,但那双眼睛里,却时常闪烁着与年龄不符的暴戾与不安。
村里人都私下议论,说这孩子怕是中了什么邪,却不知,这背后隐藏着一种名为“超雄综合征”的罕见遗传病。
儿时的冯二狗,情绪就显现出了易怒的症状,说变就变。生产队里的大西瓜,按照常理来说,是没有人敢偷的,因为那关系到头顶上的“帽子”。然而在冯二狗的眼里,那只是一个没熟的烂西瓜。一个烈日炎炎的午后,趁着大人们午休的空档,他悄悄溜进了瓜田,摘下一个最大的西瓜,狼吞虎咽起来。
不料,这偷瓜的行为被队长老张头撞了个正着。老张头铁青着脸,当着全村人的面,对冯二狗进行了一场严厉的批斗。那天的太阳格外刺眼,照得冯二狗脸上的泪痕清晰可见,也照进了他心底那片荒芜的角落。
过了没几天,冯二狗趁队长老张头在田里弯腰割麦子的时候,用棍子一头把老张头给闷了,医院。那时候冯二狗才十来岁,幸亏老张头没有很严重,只是轻微脑震荡,而且两家是近门子,也就没再追究责任。
但父亲狠狠地打了冯二狗一顿,听说被打的那天晚上,冯二狗从屋顶上跳下去离家出走了,三天之后才回来。自那以后,冯二狗的性格更加孤僻,行为也愈发极端。一次,家中那条十多年的老狗,只因在炕边打了个滚,压到了本就稀少的麦秸,便触怒了他。那晚,夜黑风高,冯二狗手持镰刀,眼中没有丝毫犹豫,亲手结束了老狗的生命,并将其肢解,扔在了大街上,这一幕成了村里人心中永远的阴影。
更让人心寒的是,成年后的冯二狗并未收敛自己狂暴的情绪,他对家人的暴行也悄然发生。那是一个普通的冬夜,冯二狗嫌炕上的麦秸不够暖和,竟将怒火发泄到了母亲身上。在昏暗的油灯下,他拿起铁锨,重重砸向母亲的胸膛,三根肋骨应声而断。据老一辈人说,冯二狗母亲的惨叫很刺耳,整个村庄都听见了。但没人敢去他家劝说,是父亲拖着冯二狗,并将其绑住,送到乡里管事的地方才算了事。
后来,冯二狗的狂躁与暴戾达到了顶点。一次与堂兄弟激烈的争吵后,他赌气冲出了家门,直奔村边的黄河。那是夏天,河水汹涌澎湃,冯二狗却像是要与命运抗争一般,毅然决然地跳入了滚滚黄河之中,从此杳无音信,只留下一串串涟漪,在河面上久久不散。
冯二狗自那时起,就彻底消失了,成了县里的无解之谜。
岁月流转,科学的车轮滚滚向前。当人们再次回望这段往事,结合现代医学的知识,不禁猜测,冯二狗或许正是一位超雄综合征患者。这种疾病导致他体内雄性激素水平异常,进而影响了情绪控制和行为模式,使他成为了那个时代下,一个不幸而又复杂的存在。
如今,小村庄依旧宁静,但关于冯鬼子的故事,却像是一曲未完的悲歌,在一辈辈人的心中回响。它提醒着人们,在科学与愚昧交织的年代,有多少生命的悲剧,是因无知与偏见而起。而未来,愿我们能用更多的理解与知识,去照亮那些隐藏在黑暗中的角落,让爱与温暖成为世间最坚实的力量。
(声明:本文为原创故事,图源网络,无关本文内容,图片如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人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原创不易,希望大家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