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父与子·悟家教经
第三讲:游戏精神,让生活更精神
03:49今天我们一起来读第三个故事:《修车》。父亲开车带儿子出门。半路上,车子出了故障,父亲只好下车检查。然后父亲左看右看,上看下看,怎么也搞不定。儿子觉得太无聊,下车玩起了滑板车。父亲灵机一动,学着儿子玩滑板车的样子,滑起了汽车。这位父亲的灵机一动,带给我们捧腹大笑的同时,也让我想到了龙应台的一句话:“玩,是天地间学问的根本。”
有位妈妈抱怨说:“养孩子实在是太累了!想当年我们小的时候,父母哪有时间管我们,一个个都在山间田野里跑来跑去,现在长大了也都挺好的。现在好几个大人盯着一个孩子,还怎么都管不好,我自己都快抑郁了。”或许,我们可以让自己多一点游戏精神,也让孩子多一些舒展的空间。
什么是游戏精神呢?当我们处于游戏中时,我们全身心地投入,对结果不会过于重视,也不会因为结果不理想而迁怒于人,这就是游戏精神。有位游戏设计师简·麦戈尼格尔,她曾不幸得了脑震荡,恶心、眩晕、失忆。很多一般人可以做的事,她都被医生禁止去做,如跑步、阅读、喝咖啡。这样的生活让她一度忧郁得想自杀。后来,她给自己设计了一个康复游戏,取名为“简:脑震荡杀手”。在游戏中,她要选择一个神秘身份、找寻队友、和坏蛋作斗争,收集并激活能量。实际上,她做的事情不过是抱抱狗狗,绕街区散步一圈。惊喜的是,几天后,她的忧郁、恍惚、烦躁,通通消失了。就这样持续了一年多,即使她依旧有病痛的困扰,心情也一直不错。
紧张工作了一天以后,我们常常依然难以放松。回到家,面对着孩子,满脑子都是紧张的日程表,什么时候写完作业,什么时候能上床睡觉。不停地提醒自己搞定一件又一件的事情,就像一台处理问题的大机器。当我们处于这样的战斗模式时,看到的就只有一大堆问题等待着去处理,继而就会对孩子发脾气,相看两厌。
事实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生就是一场现实游戏。有开始,有结束,中间有很多心得体会,有很多艰难险阻。如果父母能够带着一些游戏精神来看待人生,就会从紧张和焦虑中解脱出来,不再苦大仇深,孩子也会变得更加轻松和自由。所以,让自己有点游戏精神,在生活中多放松一点,多参与一点,多好奇一点,多勇敢一点,多兴奋一点,投入其中,参与其中,享受其中,相信生活会更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