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磊写文章的目标:让每篇文章都给你赋能
八段锦好处挺多,今天来个总结,供参考:
第一式双手托天理三焦:
免疫力低下、颈椎病、胸椎小关节紊乱、肩周炎、高血压病、耳鸣、
耳聋、偏头痛、便秘、中风后遗症、呃逆等人群
功效:
梳理人体的三焦,还能舒缓胃气、顺畅全身的气血
双臂上举,能锻炼人体的膈肌,改善胸闷气短;
上举时的夹脊动作,对活动背后的膏肓穴很有好处;双臂反复上举、下落,还能锻炼肩关节和颈部,有效预防肩背病、颈椎病
要多做“双手托天理三焦”这个动作,可有效预防肿瘤。
第二式左右开弓似射雕
适用于甲状腺功能亢进或者减退、哮喘急慢性支气管炎、急慢性扁桃体炎、乳腺增生、颈椎病、肩周炎、胸椎小关节紊乱、神经衰弱、失眠等人群。
功效:
1展肩扩胸,可刺激督脉和背部俞穴、手三阴三阳经等,主要调节手太阴肺经等经脉之气。
2有效发展下肢肌肉力量,提高平衡协调能力和腕关节和指关节的灵活性。
3矫正驼背肩内收姿势,很好的预防肩颈疾病等。
4有利于抒发胸气,消除胸闷,并能疏理肝气,治疗胁痛。
5本式对上焦、中焦内的各脏器尤其对心肺可以给予节律性的按摩,因而增强了心肺功能。
6这一动作重点是改善胸椎、颈部的血液循环。临床上对脑震荡引起的后遗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第三式调理脾胃臂单举
适用于胃痛、痞满、噎隔、呕吐、呃逆、腹痛、泄泻痢疾、霍乱、低热乏力、恶心呕吐、粉刺、痤疮、水肿等人群。
功效:
1这个动作,通过手臂的上撑和下压,打开了身阴经,锁住了阳经;
2在做这个式子的过程中,左右两手交替上托,通过左右上肢一松一紧地上下对拉,可以牵动腹腔,对脾胃起到按摩作用。同时,对两肋的经脉也能起到很好的调理作用。
两肋是肝经、胆经循行的部位,所以“调理脾胃须单举”这个动作首先是调理肝胆的。那为什么这个动作叫“调理脾胃”呢?因为要想调理脾胃,核心在于调理肝胆。
3中医的理论基础在于阴阳五行。从五行的相生相克来看,木克土。肝胆是木,脾胃是土,肝胆会克制脾胃。所以,如果想不让脾胃这个土被肝胆这个木克,首先需要锻炼好肝胆,让肝胆宣开。
所以,通过双手对拉,交替上举、下按,抻拉两肋的肝经和胆经,从而达到养护脾胃的功效,这就是“调理脾胃须单举”的核心。
4由于两手交替一手上举一手下按,上下对拔拉长,使两侧内脏和肌肉受到协调性的牵引,特别是使肝胆脾胃等脏器受到牵拉,从而促进了胃肠蠕动,增强了消化功能,长期坚持练习,对上述脏器疾病有防治作用。
5使椎间小关节,肌肉得到锻炼,增强脊柱的灵活性和稳定性。
第四式五劳七伤往后瞧
适用于失眠,神经衰弱,头项强痛,胸椎疼痛,腰椎病,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小便不通,遗尿,癫狂,目痛,项背臀部及下肢循行部位痛麻等人群。
功效:
1提升阳气,改善颈部及脑部血液循环,有助于解除中枢神经疲劳。
头部运动对活跃头部血液循环、增强颈部肌肉活动有较明显的作用,而且对消除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的疲劳和一些生理功能障碍等也有促进作用。
2牵拉背俞穴,使相应脏腑获得良性刺激。
头部运动,对脑部(中枢神经)、颈椎(通往全身的神经总通路)都有良好作用,有助于增强和改善它们的功能,调节它们对脏腑气血及身体各部的作用,从而达到消除疲劳和劳损的目的。
3、可以加大眼球活动范围,增强眼肌;
4、使颈诸肌感到酸疼,其作用和针灸时酸痛的作用相似,对大脑和全身神经活动有良好作用。
5、有助于预防和治疗颈椎病,保持颈部肌肉正常的运动功能,改善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患者的平衡功能,减少眩晕感觉。
6、疏通带冲二脉及胆经,治疗劳损引起的颈椎和腰椎疾病。
第五式摇头摆尾去心火
适用于心悸、失眠、健忘、多梦、遗精、口舌升疮等人群。
功效:
1下蹲摆动尾闾,可刺激脊柱,督脉等,摇头可刺激大椎穴,从而达到疏经泄热,去除心火的作用。
2在脊柱腰段、颈段大幅度测屈,环转及回旋,即增加了这些部位的关节灵活性也增强了肌力。
第六式双手攀足固肾腰
适用于精力下降、腰膝酸软、下肢无力、骨软无力、头发稀疏、健忘耳鸣、意志消沉、小便频数、阳痿早泄等人群。
功效:
1通过前屈后伸可刺激脊柱,督脉及命门,阳关,委中等穴,有助于防治生殖泌尿系统的慢性疾病,达到固肾壮腰的作用。
2通过脊柱大幅度的前屈后伸,有效发展躯干前,后伸屈脊柱肌群的力量与伸展性,同时对腰部的肾,肾上腺,输尿管等器官有很好的牵拉,按摩作用。
3这样依法运动,不但能“固肾腰”,还能有效预防“脑猝中”,即脑血栓一类的疾病,因为这一套运动可使脑血管保持通畅,对健身强体大有益处。
4坚持练两手攀足可使腰肌延伸而受到锻炼,使腰部各组织、各器官、特别是肾脏、肾上腺等得到增强,既有助于防治常见的腰肌劳损等病,又能增强全身机能。
但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患者,头部不宜垂得太低。
第七式攒拳怒目增气力
适用于失眠、神经衰弱、退行性膝关节炎、腰痛、肾虚、眼晴干涩、视物不清、免疫力低下、冻疮、肩周炎、关节炎、扭挫伤等人群
功效:
1怒目瞪眼,可刺激肝经,使得肝血充盈,肝气疏泻,有强筋健骨之功效。
2十趾抓地,攥拳,旋腕,手指抓握动作,刺激足三阴三阳十二经脉的俞穴和督脉等,使全身肌肉结实,气力增加。
3此式练肝,中医讲‘肝主藏血’,‘掌受血而能握’,
刚生下的小孩子睡觉总是握着拳头(肝气旺盛),可在人死后是撒手而去(肝气不足),所以攥拳可以增肝之功能,
又‘肝主目’,肝火旺盛常常表现为一些眼部症状,
如:视物模糊、眼部分泌物多、眼红、眼干、耳鸣等,故怒目可以泄肝火,同样是健肝之效果。
第八式背后七颠百病消
适用于心脏病、轻微脑震荡后遗症、痔疮、肾虚、遗精等人群。
功效:
1通透全身,调理散乱之气息。
2此式通过脚后跟的提起和下落,来震动脊柱和督脉,激荡气血,同样可达到振髓的效果。
3人的骨髓里藏的都是“精”,如果我们的骨髓出了问题,人的造血机制乃至身体的方方面面都有可能出大问题。背后七颠不仅抻拉了脊柱,还对脊柱里的“精”进行了修整。
提脚后跟这个动作,可有效锻炼肾和膀胱,防治前列腺、足跟痛的问题。
关于足跟痛,很多人认为是足跟骨刺造成的。其实,我认为,这更多的是肾和膀胱的虚证。因为人在更年期的时候,肾和膀胱开始虚弱,最容易出现足跟痛的问题。有的人,能够顺利把这关走过,有的人耗散太过,连带的疾病就出来了。
4提脚后跟对男性养生尤为重要。男子小便时,若能常提脚后跟,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治前列腺疾病。
提脚后跟这个动作简单易行,我们排队买菜、超市结账、等汽车的时候,都可以常做这个动作。
好了,今天就到这,我是马磊,八段锦文化传播第一人,每天一篇八段锦相关文章。
我在玩一个很有意思的事,就是每天用八段锦给你赋能
欢迎加作者
今天是连续练功第天,天打卡团打卡继续。
觉得有价值,请分享给朋友,让更多的人,通过习练八段锦受益,分享越多,收获越多。
────点击下列关键词───
获取更多好文
|八段锦30日训练营汇总|八段锦呼吸与用意|名家介绍八段锦
|八段锦练法“用意”|八段锦呼吸方法|八段锦各版本视频集锦收藏
|十二段锦详细讲解版|杨伯龙八段锦在线学|八段锦适合什么体质的人
为方便大家更好的学习八段锦,特设八段锦资源下载专栏,回复资源二字,即可获取。
八段锦乃千年长寿操,能调心,调息,调身,长期锻练可使人强身健体、聪耳明目、延年益寿。请扫描下面
部位:在一重穴上二寸。
解剖:心之分支神经。
主治:甲状腺肿大(心脏病引起)、眼球突出、扁桃腺炎、口歪眼斜(面神经麻痹)、偏头痛、痞块、肝病、脑瘤、脑膜炎。
手术:针深一寸至二寸。
三重穴
部位:二重穴直上二寸。
主治:甲状腺肿大(心脏病引起)、眼球突出、扁桃腺炎、口歪眼斜(面神经麻痹)、偏头痛、痞块、肝病、脑瘤、脑膜炎。取穴:当二重穴直上二寸处是穴。手术:针深一寸至二寸。运用:一重、二重、三重穴同下针(即所谓倒马针),为治上述各症之特效针。说明1、一重穴位于胆经之悬钟穴向前一寸,二重穴在一重穴上二寸,三重穴在二重穴上二寸。三针同下,除治上述各症特效外,尚可治脾发炎、脾肿大、脾硬化(脾家病用针以右边为主)、乳发炎、乳痛、乳房小叶增生、甲状腺肿大等症,极效。2、本穴有活脑部血液循环及祛风化痰之功效,治中风后遗症、脑震荡后遗症及脑性麻痹均有极大功效。3、本穴治偏头痛、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睡中咬牙及肩臂手腕痛亦有殊效,皆与祛风化痰有关。
配穴
三重、駟馬、四花,可以治療耳呜、耳聋、中耳炎
一)本穴配妇科,三其,制污止涎,上三*,门金,治疗子宫肌瘤,子宫囊肿效果好。
二)本穴配肝灵,上下三*,木斗木留,治疗肝病疗效很好。
三)本穴配手六,三顶,火连火菊火散,治疗脑部病症,效果很好。
四)本穴加侧三里侧下三里,三泉,四花,治疗甲状腺肿大,面瘫等疗效很好。
附言董氏奇穴针灸学是董氏先祖创立的独具特色的针灸体系,内容博大精深,包含针法甚广,诸如耳针、头皮针、手针、倒马针、放血疗法等,内容不但丰富异于传统,且治法简便而疗效显著
end
▲长
按
咨
询
董氏针灸培训
网络课程、线下课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头风痼疾与秘方“偏正头风散”
凡百治不效,抱病终生,至死不愈之头痛,古代谓之“头风痼疾”。史书记载,三国曹操即因此症,不治而死。或每日定时发作,或交节病作,或经前必犯,或由七情过激触发,发则头痛如破,晴胀头眩,呕吐涎沫,昏蒙思睡,饮食俱废。凡此种种,必是“伏邪”作祟。“伏邪”之因,必是患者正气先虚,外淫六邪袭人,无力鼓邪外透,留而不去。时日既久,由皮毛、经络渐渐深入于脏,湿痰死血筑成巢穴,深伏不出,遂成痼疾。治之之法,当理清“邪之来路,即邪之出路”,因势利导,扶正气,开表闭,引伏邪外透则病愈。
余在年,偶得一则民间专治偏正头痛之秘方“偏正头风散”,经临证反复运用,筛选药物,调整主辅药比例,使之恰合上述病理、病机,用治各类各型头痛痼疾,收到药到病除之效。而且重订之后,已大大突破了原方的主治范围。方如下:
红参、五灵脂、制首乌、炒白蒺藜、制川草乌、生石膏、天麻、川芎、白芷、甘草各12g,细辛、芥穗、防风、羌活、辛夷、苍耳子、苍术、全蝎、蜈蚣、僵蚕、地龙、天南星、制白附子、明雄*(另研对入)、乳香、没药各6g.上药共研细粉,日服2次,每次3g,饭后、睡前淡茶水调服。本方以人参、天麻、定风丹(首乌、蒺藜对药)补元气,生津液,补肝肾,益精血,扶正托邪于外;川草乌大辛大热,通行十二经表里内外,破沉寒痼冷,驱逐伏邪外透;芎、芷、荆、防、羌活、辛夷、苍耳、苍术,芳香透窍,辛散开表,疏风燥湿,开门逐盗;天麻、南星、白附子化痰定风;石膏甘寒清热,监制辛热燥烈诸品;雄*、苍术解*辟疫;乳香、没药化瘀定痛;诸虫深入血分,搜剔伏匿之邪;白芷一味,号称植物麝香,芳香浓烈,善通诸窍,与川芎之专理头痛者相配,可引诸药上达头部,直入脑窍,破其巢穴。诸药相合,对风、寒、湿、痰、火、瘀多种伏邪,皆有透发之效。似乎寒温不可同炉,未免驳杂成方。但凡痼疾,必是寒热胶结,湿痰死血深伏血络,正可泛应曲当。又由于本方有通行十二经表里内外之功,故对暴感外淫六邪或外风引动内风,全身各部一切突发性、神经性的眩晕、麻木、剧烈痛症,1小时即可止痛。本方性味燥烈,偏于攻邪,故对热病及脏腑内伤所致头痛则非所宜。
本方主治各症:
1.久年各类型头痛痼疾,血管性、神经性、眼源性、鼻源性、外伤性脑震荡后遗症,脑瘤之头痛如破及现代一切机理不明之偏正头痛,2次/日,每次3g,饭后、睡前淡茶水加蜜调服,当日止痛,1周痊愈。病程10年以上者,20日可获根治,无一例失败,无一例复发。
2.面神经麻痹,病发1周内就诊者,日服3次,每次3g,早、午、晚饭后40分钟,淡茶水调服,10日痊愈。迁延失治5年以上者,以补阳还五汤原方,加肾四味(枸杞子、菟丝子酒泡、补骨脂淡盐水炒、仙灵脾)各20g,白芷10g,煎汤送服散剂,一月可愈。
3.多发性神经炎之肢端麻木疼痛,辨证多属气虚失运,兼夹湿痰死血。服用本方,中病即止,不可过剂。后以补阳还五汤加肾四味(枸杞子、菟丝子酒泡、补骨脂淡盐水炒、仙灵脾)各10~30g,豨莶草30g,白芥子10g,炒研,治本,以杜再发。
4.急性风湿热关节剧烈肿痛,以苍术白虎汤(苍术15g,生苡仁45g,*柏30g,豨莶草50g,红豆、生山药、知母、炙草各30g,生石膏g,赤白芍各45g,下肢加川牛膝30g),煎汤送服散剂3g,3次/日,蜜水调服,10日内可以痛止肿消。后以豨莶草g,*酒拌,九蒸九晒,研粉蜜丸10g重,日服3次,每次1丸,服完即获根治,并可避免演化为风心病。
5.急慢性风寒湿痹,急性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急性期,轻症单服散剂4g,2次/日,饭后睡前淡茶水加蜜1匙调服,当日止痛,10日痊愈;重症,以生芪g,当归、附子、川乌、防风、黑小豆、老鹳草、豨莶草各30g,麻*先煎去沫15g,细辛20g,桂枝、杭白芍各45g,炙甘草60g,蜂蜜g,鲜生姜45g,大枣20枚,加冷水0ml,文火煮取ml,3次分服,3小时1次,每次调服散剂3~4g,肾虚腰困如折者加肾四味(枸杞子、菟丝子酒泡、补骨脂淡盐水炒、仙灵脾)各30g,约20剂可获根治。
本方与培元固本散(胎盘1具、大三七、血竭、炮甲珠、琥珀、红参、茸片各30g)合方,加九制豨莶草,变散为丸,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有卓效。
所列汤剂,即仲景乌头汤之加味改良方,方中增入防风、黑小豆,两倍量之炙甘草,大剂量蜂蜜、鲜生姜、大枣,更加水文火煮2小时以上,可有效破坏乌头剧*,治病救人而无害。余一生运用此方在万人次以上,从无一例中*。仲景方能治大病,救急痛,愈痼疾,是攻克疑难大症的仙丹妙药。后世由于配伍不当,煎煮不遵法度,偶有中*事故发生,遂使当今中医界畏乌附如蛇蝎,因噎废食,弃置不用,使仲景起死回生妙方有绝传之虞。
6.寒凝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之电击样剧痛,以改良乌头汤重用生芪至g,合仲景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必须原方折半计量)煎汤送服散剂3~4g,益气破瘀破沉寒痼冷,开冰解冻,12小时即可止痛。余治愈本型病人9例,其中一例患者高某某,双下肢血检闭塞性脉管炎,合并心肌后壁梗死,并发剧烈心绞痛,上方加麝香1g,3次热*酒送下,4剂诸症均退,继服散剂半月,注射毛青冬15盒而愈,今犹健在,已近八十高龄。
7.中风后遗症之关节变形,肌肉萎缩,痿废不用,以本方1料3g,3次/日,淡茶水加蜂蜜1匙调服。另备制马钱子粉g(与本方等量)另包,单服,以准确掌握剂量。每睡前温开水送下0.6g,10日后渐加至0.8g,极量1g。服后以感觉全身肌肉筋骨紧张有力为验,即以此量为准服用。如出现强直性痉挛之苗头,即为过量。勿须惊慌,服凉开水1杯即解,然后调整至适量。服药初期,医者应密切观察,以定准有效剂量。服药期间,忌食绿豆及汤。服药10日,停药5日,以防蓄积中*。对本病之康复,大有助益。此法对癫痫亦有效。
余从事中医临床46年,运用本方42年,经治各类暴发剧烈痛症5千例以上,服本方4g,2次/日,淡茶水加蜜1匙调服,半小时内入睡,2小时睡醒,痛即霍然而愈,继服本方3g,2~3次/日,多数半月即可根治。病情复杂者,加服对症汤剂。勿忘辨证求本,则可攻无不克。
曾治1例60岁老妇,晚期溶骨肉瘤,日夜剧痛,服镇痛片30片不能止痛,已卧床1月。从骨病治肾,双补肾之阴阳以治本。主方用熟地、附子、川乌、黑豆、骨碎补、胡桃肉、肉苁蓉、肾四味、龟鳖甲各30g,地骨皮60g,盐巴戟肉、二冬、云苓、狗脊、杜仲、防风、细辛、干姜各15g,炙草60g,蜂蜜g,鲜生姜30g,大枣12枚,加冷水0ml,文火煮取ml,3次分服,每次冲服散剂3g,茸粉、炮甲珠各3g,当日痛缓,白天停服镇痛片,3日后痛止起床,可到邻家串门。
经治各类头痛3千例以上,其中病程10年以上,历经中西诸法无效者,占90%以上,服用本方,日服2次,每次3g,当日见效,7日痊愈者,可占98%,无一例超过20日者,无一例失败,无一例复发。年治张某某,女,25岁,脑瘤术后复发,头痛如破,呕涎沫而肢厥,睛突目糊,口眼歪斜,右侧肢体失灵。辨属产后藩篱失固,贼风袭络,三阴寒凝,大气失运,浊痰死血深伏脑络。予改良乌头汤加吴茱萸30g,生半夏45g,川芎30g,白芷15g,麝香1g分冲,引诸药直捣病巢。冲服散剂3g,3次/日,一剂痛止呕罢。后予散剂方加守宫、炮甲珠、带子野蜂房、川贝、麝香,以夏枯草1g,依法熬膏合炼蜜为丸15g重,日服2次,每次1丸,以海藻、甘草各30g,煎浓汁送服,相反相成,激荡磨积,以加强软坚散结之力,服药75日赴京复查,病灶消失,恢复工作,现仍健在。
本方经42年临床应用,未发现任何*副反应。方中剧*药川乌、草乌,占全剂的16.6%,而解*药甘草、防风、白芷以及反佐监制药石膏则为川乌、草乌之两倍。加之服用时间在饭后、睡前,更以淡茶水送下(茶性苦、甘、凉,最能泻火清头明日,除烦渴,利小便,可制其燥烈。现代药理实验证实,茶水中所含鞣酸蛋白,可使缓慢吸收,迅速排泻),故绝无中*之虞,正是本方配伍巧妙处。惟方中之雄*含砷化物,火煅或粉碎过程磨擦发生高热,则成红砒,误见火即可杀人,故应单味乳钵另研对入。
近年诊余温课,始在宋代《和剂局方》中查到本方之原始出处,《局方诸风门》项下列“追风散”方一则,药18味,与秘方相同,惟缺细辛,且主、辅药之剂量各异。明代龚廷贤著《寿世保元》又转引于该书头风门项下,药味相同,剂量又与局方不同。余在20世纪50年代所得秘方,药味、剂量又是一变。可见本方在2千多年(局方刊行于年,所搜集者皆宋代以前上溯到汉唐时期流传于民间之验方)的流传过程中,吸收了历代医家治疗头痛及一切暴发性神经痛的成功经验与心血结晶,可谓集古今治疗痛症之大成,疗效卓著之奇方。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文中内容为转载,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期待您的原创投稿,邮箱:
qq.耳鸣耳聋
中老年多发,现在年轻人透支厉害,这个问题也越来越多
早睡,少看手机,要吃主食,少用耳机
郁火,精血亏耗都容易出问题
心气血虚的出神听力会有异常,可以听到常人听不到的,很远的声音,如对面楼里人讲电话,隔壁寝室人说梦话,这是出神,要收心神,桂枝龙骨牡蛎汤一类的来治疗。
郁火要宣透,清疏,通补类方
精血亏虚补益精血为主
针灸治疗有效,前文提过耳三针法,对各类型耳鸣有效,药源性的,听耳机多了的,外耳道炎,中耳炎的,取效便捷。
对着外耳道口艾灸,每天一次,半小时左右,效果也可以
看病人体质,辨证论治,随寒热虚实调补。用穴,用针,用灸一理。
引用赵绍琴老师讲述来明确一下医理医方
耳鸣、耳聋(二法)
耳鸣
是指耳中鸣响,耳聋是指听力减退或丧失。
耳为肾之外窍,
《灵枢·脉度篇》说:“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
足少阳胆经环走耳前后,
因此,耳病与肾及肝胆经有密切关系。
一般地说,凡属于虚证者,多责之于肾;
凡属于实者,多责之肝胆。
(一)清泻肝胆,疏利气机
肝胆火炽,上扰清窍,暴发耳鸣,声如雷作,甚或耳聋,来势急而时间短,恼怒后病势即增,心烦多梦,便结溲赤,舌红口干,脉多弦数。
当用清泄肝胆、疏利气机法。
桑叶10克 菊花10克 柴胡6克
郁金6克 *芩10克 防风6克
龙胆草3克 川楝子10克
栀子6克
火郁当发,火热当清,这是一个病在两个不同阶段的两种治疗方法。
在肝胆气郁早期,应及时用疏利气机的方法,以求郁开热达而病愈,不必用清泻药物。
若早期失于疏利,则郁热不宣,热不外达,病势不减,使火势渐盛,则应采用清泻肝胆、疏利气机之法,以折其亢甚之热。
加减法:
若热郁较重时,加蝉衣6克、僵蚕10克、赤芍10克。
(二)填补下元,充其清窍,滋补肝肾,以聪其耳
肾虚耳聋多见于老年人,或是下焦过度虚损之体。
耳为肾之外窍,“精脱者,耳聋”。
下元不足,精气亏损,可致耳如蝉鸣,甚则两耳日渐不聪,终至耳聋。
并伴有头晕目眩,腰酸腿软,一身无力,舌红苔少,脉象虚弱,两尺更甚。
可用填补下元方法,
仿耳聋左慈丸化裁。
熟地15克 芡实12克 楮实12克
山萸肉9克 山药30克 五味子10克
磁石15克 菖蒲6克
若服汤剂有效,可改用耳聋左慈丸缓缓调治,以收其效。
加减法:
往往有素体肾虚,耳鸣或听力差之患者,又新发肝胆郁热,使耳鸣、耳聋加重,这就要先治肝胆郁热之新病,俟热减之后,再议滋补。
针灸治疗病例(选自《针灸临床辨证论治》李世珍)
颅脑外伤侯某,女,14岁,住某县构林公社华柳树大队侯中村。年7月10日接诊。
主诉:患耳鸣、耳聋已6年之久。
现病史:8岁时因不慎从自行车上摔下,当时昏迷不省人事,经抢救3个小时后转危为安,即住本院外科治疗1个月。后遗耳鸣、耳聋,头脑胀痛。夜晚和感热时耳鸣耳聋加重,看书学习头痛懵胀更甚,至今未愈。平时溲*,大便干秘,多汗。舌苔薄白略腻,脉象沉数。本院五官科诊断为脑震荡后遗症,转针灸治疗。
既往病史:有慢性咽炎及鼻炎病史。
辨证:颅脑外伤,经气失畅,热郁耳络之耳鸣、耳聋。
治则:清耳络宣耳窍,佐以通络止痛。
取穴:一、二、四至七、九诊,针泻听会、翳风,通耳络宣耳窍;
三诊针泻足三里、阴陵泉,清热利尿通便;
八、十、十一诊,针泻太阳、风池,清脑通络止痛。
效果:二诊后,耳鸣、耳聋减轻,仍大便干秘,溲*;
三诊后,小溲不*,大便不干;
七诊后,耳鸣、耳聋明显减轻;
十一诊后,耳鸣、耳聋治愈。按 本例脑外伤后遗症,尽管病程较长,但其脉证和兼证仍属实证。
属于热郁耳络之耳鸣、耳聋证候。
第一个处方,重点是清宣耳络;
三诊所针腧穴,在于清热利尿通便,釜底抽薪;
三诊后,中焦邪热已除,仍用第一个处方清宣耳络;
至七诊后,耳鸣耳聋大减,故最后一个处方重点是清脑通络止痛,主治头脑胀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