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原始点、原始痛点、身体与体伤
原始点是经临床实证的症状起源处,,它们位于身体一系列的固定部位,各涵盖特定区域作用于全身。在这此部位找到较痛的点,称为原始痛点。按推此痛点,若有症状,则可分辨其体伤是属于本处还是他处,并可改善其中他处体伤所致之症状,还可辅助热源以加速其中本处体伤之修复;若无症状,亦可防患于未然。所以原始痛点是诊断、治疗、保健合一的大开关
身体是由热能与各种组织、器官、组合而成,且需缘如空气、食物、水等才能产生作用。组织包括肌肉、肌腱、韧带、筋、血管、血液、神经、骨头等等,器官包括心、肝、脾、肾、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子宫、乳房、眼、耳、鼻、脑等等。所有这些器官与组织相辅相成,在热能的推动及众缘的辅助下,共同维持着这个生命体。当身体这种相辅依存、协同运作的关系受到致病之缘的破坏,即形成体伤而导致症状。可见,症状是由热能及各种组织器官动作失调形成的体伤所导致的,虽然单一组织或单一器官有关,但任何单一组织或单一器官都无法单独动作而形成体伤而导致症状。
举例来说,身体疼痛与神经传导有关,但神经还须有血液滋润,进而包括血管、肌肉、骨头等组织也要加入运作才行。但心脏不跳,神经也不能传导。以此类推,可知还要其他各种器官的参与,才能维持神经的传导功能。此外,要是没有足够的热能提供身体所需的能量也不行。所以,为了解除体伤所导致的症状,不能只从单一组织或单一器官下手。而按推原始痛点,则可以激发体内热能及各种器官组织的运作,使其所影响的区域能增强自愈力及修复力,达到的解症目的。这与中医阿是穴的原理是相同的。
至于身体某处症状对应的原始痛点却不一定只有一点,而是常有多点出现。这些痛点都要按推,以激发体内更强烈的运作,加速体伤的修复。虽然具体痛点位置常会有所变动,但一般都不会超出所对应原始点部位。反过来,在原始点部位出现的痛点,其所影响的立体区域范围也非常明确,只要在此区域范围的任何症状是他处体伤所致,经按推后都会改善;但一旦离开区域范围,其影响力就会随距离而递减,直至消失。
因此,原始点大多紧邻其影响区域上方的骨旁处,以利于传导,且距离症状处很近,有利于解症,故能于此位置,或按推以修复体伤解除症状,或温敷以改善热能增强体力。由于原始点有以上种种特性,不仅能处理各种疾病,还能保健强身,所以是诊断、治疗与保健合一的大开关。
论经络、阿是穴及原始点
经络学说是中医重要的理论基础,更是中医外治法的理论核心,两千多年的实践也证明是有效的,不仅为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作出了重大贡献,今天更传播到世界各地,继续为全人类的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复杂性,也是公认的。在经络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异于经络思维的阿是穴与原始点,而它们是否有可能补足经络的不足呢?
经络的不足,早在唐朝时的药王孙思邈就注意到了。一次他用十四经的空位治疗一位患者的腿痛,经半月,无效。于是他尝试避开患处一分一寸地在其病腿上掐试,另寻找经络外的压痛点,然后下针,方才见效。但次日痛点位置却变了,传说是在七天中变化了五个位置,才告治瘉。“阿是穴”即是因压痛而得名,孙思邈认为其比经络空位更有效。因此看来,阿是穴疗效之所以更胜经络穴位,是因阿是穴不被固定位置所限,并通过双方互动而确立,这与经络穴位的固定、单方推断正好相反。
从阿是穴的发现来推断,经络穴位也应是古人在实践中归纳出来的位置,效验是有的;但如误会其背后有实有的循行路线,纵横交错,周遍全身,然后循经而取固定穴位,那就开同刻舟求剑了。阿是穴正是突破了这种思维,所以效验胜过经络穴位,即可说是对经络的发展,也可说是对经络的颠覆。阿是穴这种跳脱经络的创新思维,在原始点的应用中也可以得到印证。以手臂为例,经络是由手三阴、手三阳六条贯穿分管;原始点则是由肩部、肘部两处涵盖全部上臂与下臂,完全不需要区分路线。换言之,原始点的作用模式与经络的单线式传导不同,它是立体式成片区的,如石投于水,水波必往外全面扩散,而非单线进行,因此不需要循行路线的设定,也就不存在循经取穴的问题。
那么原始点继阿是穴之后又有什么新贡献呢?这可以从与经络穴位及阿是穴的比较中得到答案。首先,三者都只是代表位置,但分布上,原始点只分成一条脊椎及七处,至为简要;经络则分成十二正经、任督二脉及络脉等,并在这些经络路线上分布着三、四百个穴位;阿是穴则无固定位置。其次在应用上,原始点可处理其涵盖范围内的所有症状;经络理论则在此范围内须区分不同症状与不同患处,再一一选配多个固定但属不同经络的穴位分别处理;阿是穴虽然功效显著,却因位置不定,又无固定范围可寻,故难以应用。而最重要的是,原始痛点也需避开患处,经按推确认、双方互动才能成立,所以疗效显著,这则类似于阿是穴而而不同于经络穴位;但它又有固定范围,此则类似于经络穴位而不同于阿是穴。原始痛点的这些特性,不但解决了经络穴位繁多,且因单方确认、位置固定及配穴复杂以致疗效不定的问题,同时也突破了阿是穴似大海捞针以致千年来无法应用于临床的困境,并将诊断、治疗与保健融合为一,极大简化了诊疗过程,易学易用,从经络的历史发展来看,这又是阿是穴的创新思维之后,再一次为中医、为医学开创出前所未有的暂新局面。
论热能与寒凉伤人
如将身体维持其恒温环境与组织运作、新陈代谢,以及自愈力、免疫力与活动力等各种生命功能有效发挥作用的能力总称为体力,那么热能就是维持体力的能量。热能作用与组织运作两者之间,是互相依存、协同进行的关系。在此情形下,热能的吸收补充与使用消耗,也是一体两面,而不能孤立看待。比如,虽然维持身体恒温及组织运作会消耗热能,但也因为身体在此恒温的动作下,才能把吃进去的无论是温热性还是寒凉性药食,经组织器官吸收后转化成能够提供身体使用的热能。又比如温敷与温热性药食,虽可改善热能吸收补充,但在其转化的过程中,却需要消耗热能。再如按推运动可使组织运作顺畅,而增强对热能的吸收,但其本身也会消耗热能。正因为温敷与温热性药食的吸收、以及按推与运动的进行过程都会消耗热能,所以必须在身体能够承受的范围内妥善调配、灵活运用,才有助于各种生命功能的有效发挥。
身体随时都在运作变化,而任何动作变化都会消耗热能,生病时消耗更多,体质会趋向更寒,故体内的热能只会不足,不会过多,根本不存在热性体质。既然无热性体质,那么据以判定热性体质的一切热象,如怕热、口破、喜冷饮等,或寒热交杂体质的一切表象,如虚(寒)火、上热下寒、表热里寒等,只要手法及内外热源到位,体伤改善,即可化解。因此,不可误认为真有热性或寒热交杂的体质。总之,原始点的辩证很简单,仅需从体力之强弱或症状轻重,以辨体寒与体伤之程度即可。
保健之道,除了同时要注视热能的开源与节流,还要注意体力及身体运作的变化,随时补充内外热源,并处理体伤。否则,一旦热能严重不足,会使体伤进一步恶化,甚至造成患者感觉错乱,而出现假热之症,如怕热、灼热感、红肿热痛、发烧、潮热、口渴喜冷饮等。以上种种热象之症状,皆属体伤所致,与热性体质无关,故不但不可冰敷及服寒凉性药食,还须在按推后温敷及服温热性药食。
至于寒凉性西药如点滴、疫苗、抗生素、消炎止痛药、退烧药、类固醇……以及寒凉性中药、生机饮食等,在被吸收转化的过程中,必然会比温热性药食消耗更多热能。既然如此,为什么有人服食后一开始也会有轻安、舒适的感觉,甚至一段时日后症状也会消失呢?这是由于部分人体力还好,身体的热能尚足以消化吸收寒凉性药食而直接抑制症状,甚至使疾病痊愈;但于虚弱者,寒凉性药食不但不能被身体吸收运作以抑制症状,反而因其透支热能、加重体伤,导致症状反复而拖延病情,甚至诱发其它疾病。然而,即便最后使病因改善、疾病痊愈的,其实是靠自身热能体力及组织运作的修复,但这却让病人及医师误以为是这些寒凉性药食的功效。有人因此长期服用寒凉性药食,而忽略了背后热能下降、体力的衰退,直到疾病开始恶化,却仍执着于最初的感觉继续服用。如此颠倒,必陷危殆。
体内热能是维持生命的主要因素。试看人之将死,皆因热能耗尽,体力不支,器官衰竭所致。但生老病死是自然法则,也是必经过程,在这个老化败坏的过程中,体内热能会随着年长体衰而越来越弱,故医疗与保健,做得再好,都不能违反这样的自然法则,使人不老、不病、不死,顶多就是解除症状,延长寿命罢了。因此要健康长寿,纵使无法改变热能趋弱的事实,起码也要延缓其衰减的速度。故日常起居及药食一定要避免寒凉的侵害,同时要重视热能的补充,加强运动,适当休息,并随时放松身心才行。
三、医疗与保健
一、概念界定
医学是为了解决疾病。而欲根治疾病,既要解除症状,又要改善体力。解除症状称为医疗,改善体力称为保健。所以,完善的医学必须包括医疗与保健,二者缺一不可。
医疗是为了改善症状,以达到治病的功效,所以是治已病,出于解除病苦的急迫性,所以要求医疗针对疾病症状的疗效必须具有立即性。医疗包括诊断与治疗两部分,而其治疗方式可分为内治法与外治法,此二者都必须在诊断的指导下才可进行。其内治法是根据辨病的诊断结果配与药物,并用口服、注射、点滴等方式将药物送入体内,再经身体组织运作以达到从果解症的目的。其外治法是根据症状或异常形态来判断体伤或患处,然后用按推、刮痧、复健、牵引等非侵入必方法,或针刺、手术等侵入性方法,从因处理体伤,或从果处理患处,以解除症状。后者直接处理体伤或患处,前者则否,此为二者之根本差别。
保健主要是通过改善体力,以增强自愈力、免疫力。从而达到预防及间接疗愈疾病的目的,所以是治未病,也是医疗不可或缺的辅助。除温敷外,所有保健方式既不具体针对某种疾病症状,也不直接处理体伤或患处,而是通过全面增强体力以期延年益寿,甚至进而改善或疗愈疾病。所以它无法针对疾病症状产生立即性的效果,而必须持之以恒,日久方显其效。
保健方式亦可分为内治法、外治法及其他,其中内治与外治主要是靠药食之内热源与温敷之外热源,并须结合诊断,才可达到改善热能、增强体力的目的。其他方法包括合理休息、健身运动如太极拳、拉筋、跑步等,心态调整如情绪管理、心理辅导、打坐、忏悔等。
二、内治法
内治法又可分为辨病与论治与辨证论治。辨病论治属医疗,是直接针对不同症状进行差异性治疗,但不处理热能和体伤,所以是从果解症,这虽然可影响组织运作,具有治病功效,却须以透支热能、体力为代价。辨证论治属保健,是通过改善热能来间接改善症状,所以是从因解症,虽然并不直接治病,却可收因变果转之效,且无伤害体力等副作用。但辨证论治中的虚实寒热之辨,不可误以为其中的寒热也属于体质辨证,因为其中可用于体质辨证的只有虚实,寒热则是用于论治。虚实之辨是为了辨体力之强弱,以辨体寒之程度,故属辨证;寒热之辨则是为了依体寒之程度以选用温热性药物并确定其剂量、同时避开寒凉性药物来改善体力虚弱的寒性体质,故属论治。
显然,内治法中的温热性药物不能直接影响体伤或患处,故无法针对疾病症状有立即性的效果,所以本质上应属保健。而保健方法中的饮食调理,其作用机制与内治法并无二致,故将其并入内治法来讨论,并将药物、食物合并简称为药食。但若要做到合理饮食、正确用药,就要先了解药食是如何影响身体的。
药食对身体的影响有两种要素:药性与成分(此药性仅指药食之寒凉平温热之特性,并从其对人体热能的影响角度来界定)。此二者皆影响热能作用与组织运作,但药性以影响热能作用,改善体力为主,属于保健;成分以影响组织运作、改善症状为主,属于医疗。
时下流行的保健治病之法,诸如多食碱性食物(谓可改变酸性体质),生机饮食(谓可保全营养成分),补充人造营养素,水果酵素,乃至生物药剂等,皆聚焦在成分而非药性。但从保健医疗的角度看,寒凉性与温热性药食在成分与药性之间会有不同的重点诉求。寒凉性药食因会消耗热能,无法改善体力,所以它不是从因解症而是从果解症,虽然可影响组织运作,具有治病功效,但为求治病之功,须辨病论治,且须以体力尚佳为前提,故重点在成分不在药性。温热性药食则不同,它可以改善热能,增强体力,具有保健功效,虽不求治病之功,却可收因变果转之效,所以它是从因解症,无须辨病论治,且适用于所有体质,故重点在药性而不在成分。
温热性药食之药性有保健功效,进而从因解症,但为何它不是像寒凉性药食那样通过其成分来达到治病功效?今以姜汤为例,先说明治病功效的问题。当发烧咽痛、咳嗽痰多,用温热姜汤而痊愈,一般人就会认为姜具有退烧消炎、止咳化痰的功效;当痛经、小便困难、便秘,用热姜汤而痊愈,则又认为姜具有活血止痛、利水通便的功效。如此延伸好像姜具的各种治病的功效,但这并不非事实。就如同汽车没油,一切功能失效,加油后又恢复正常运作,此时能说明汽油具有导航、音响、空调的功能了吗?如果有,只须买桶汽油,不就可以知方位、听音乐、吹冷气了吗?虽然,汽油不具任何特定的功能,它只是一种能源,提供汽车运转所需的能量,是汽车各种设备在此能量驱动下的系统运转,才能展现出种种功能。同理,姜也不是具有任何治病的功效,它只是一种热源,提供身体热能作用及各类组织运作所需的能量,是身体热能及各类组织在此能量推动下的协同运作,才达到治病的功效。但如果忽略此身体热能作用及各类组织运作,当病好了,就会误以为温热性药食具有治病功效,对治病功效的迷思即由此而起。
再说明成分问题。比如用加热红豆袋外敷可改善各种疾病,但如果是其成分有效,为何吃红豆却不见效?外敷时又何须先加热?再如经晒干炒过的干姜片与鲜姜片的成分相同,为何疗效却不相同?又冷服姜汤,其成分不变,为何疗效不彰?故加热过的红豆袋跟姜一样只是一种热源,透过身体吸收改善热能,使身体好转才能如此,并非其成分使然。综上所述,可见以温热性药食改善热能,使疾病痊愈的是其药性,而非其成分或治病功效。
此理既明,则用药疗或饮食养生,若从改善,以达到保健功效,只须善用药食之性味,保养热能着手,而不必在意其成分,选方配伍即可大为简化。反之若从着手,为求治病功效,就要强调成分,以对治不断变化的病情,所以选方配伍或药物研发就变得极为复杂。
人体所需热能主要来自于食物,而不能由温热药性单独提供,如将食物比喻为燃料,则温热性药食之药性犹如助然剂,可助其顺利吸收转化为可资利用之能量;寒凉性药食则如阻燃剂,使食物之吸收转化要消耗更多热能,会重伤虚弱者。
故欲趋利避害,须善辨药食之寒热性。其可辨别规律,经多年观察重症、重病患者饮食用药反应,总结如下。以味辨,甜、酸属寒,甘、咸属凉,辛属温,辣属热,苦则不定,但多属寒凉。以类分,水、油及海产属凉,茶、水果属寒或凉,洒类皆属寒(洒精属寒)。因寒凉性药食皆需抑赖身体有足够的热能,才能被吸收转化后发挥其效用,对轻症及体力尚佳者,适量服用,固然无妨;但对重症或体力较弱者,却会使热能更加不足衍生种种后遗症,是不适宜的。故此类寒凉性药食是否可用,当视自身体力之强弱及症状之轻重而定;若服食后感觉不适或体力变得更差,即说明热能已经不足,食之有害,应当减停,并以增强药食之温热性及加强运动来补救。若已身患重症或体力虚弱,则应少食甜、酸、酒、茶、冰品、生冷蔬果及海鲜等,日常饮食宜少水、少油、少盐、少加工品,多吃温热性药食。
总之,药食只是一种缘,不论是从因解症或从果解症,都必须透过因,也就是身体热能作用及组织的运作,才能产生效果,否则就不具有任何解症的功效。因此不谈身体热能作用及组织的运作,而宣称药食可以清热、利水、安神,或产生抗体、抗凝血,或补甲状腺素、贺尔蒙.......都属妄念;或称其可治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肿瘤……亦属戏论。以上处理,皆犯了(弃因谈缘而说缘治果)的过失。
三、外治法
外治法主要是为了解除症状,故在其所有方式中,除温敷的作用是改善体力而属保健外,其余皆属医疗,并可分为从果解症与从因解症两大类。从果解症是直接处理患处,但除非确定症状是由本处体伤所致,否则直接处理患处是外治法的禁忌。从因解症则是处理体伤,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解除症状,所以在处理上,首先要选对导致症状之体伤位置。只有选对位置恰当处理,才能立即显效。然而,不论是从果从因下手,都会消耗热能,故为巩固疗效,必须温敷,并且配全内治法及保健措施才行。
所有外治手段,不论属医疗或保健,都不能宣称有任何直接治病的功效。比如,当感冒用暧贴或棉被把病治好,能说它们可以驱风寒、杀病*吗?如果能,把它们放在屋里,不就满层温暖,清新无*了吗?头风痛用木棒或手肘把病治好,能说它们可以驱内止痛吗?如果能,家具多木制,且手肘在身,为何还得头风痛?再说按推、拍打如果有效,眼睛痛按推臀部会好吗?还是直接拍打眼睛?会不会打成熊猫眼?故手术、针刺、按推、拍打、温敷等外治法,就如同药食等内治法一样,只是一种缘,不能说有治病效果,否则说像在说(汽油)的缘,不经(汽车空调系统运作)的因,就可产生(冷气)的果,这明显犯了(弃因谈缘而说缘治果)的过失。。
有一点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内治法的温热性药食虽可改善热能,但改善热能不一定能使身体好转。若体伤不能好转,症状就不能消除,也就是用对内热源,若无按推原始痛点,症状未必会好。此外,服适量的温热性药食,却出现其它症状,亦属体伤所致而非药食有误,应先按推,再服即可。这说明要从因改善症状,内治法必须配合外治法才行。
四、总结
保健不能被当做医疗本身来治病,但也不可因此忽略保健的重要性,因为疾病之所以能治愈,也是靠自身体力增强而修复的。所以,医疗若无适当保健措施的配合,对热能较弱、体力较差的慢性病患者就像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一样,只能暂时改善症状,却无法断除病根。
既然治病离不开保健的配合。所以为了增进并巩固疗效,广义的医疗也应将保健纳入其中。反过来,保健得当,也可让疾病消失于无形,达到的目的,所以广义的保健,也应涵盖医疗。由此可见,保健更为根本、更为重要。将正确的保健观念融入日常生活中,使生活不离保健,保健即是生活,人人为自己的健康负责,才是保障大众健康的最佳途径。也只有如此,人人才能成为自己健康的主人。
调因
所有疾病皆因热能不足及体伤所致,故不管任何原因(缘)造成,也不管分属内科或伤科,或西医病名及病因(果),其处理方法都是一样的:按推原始点,并用内外热源温之。患处可温敷,但不可按推。内热源包括温热性中药、温热性饮食。外热源包括太阳光、温灸、温敷袋、电热毯、电热器、远红外线、暖贴、姜粉(可外敷伤口)、温姜汤、温姜汁(鲜姜榨汁加温,用法同于姜汤)、温姜泥……热源使用应以患者感觉温暖舒服为宜,太热反而会消耗热能。(论亦适用于许多动物。)
如果只知病名如高山症、糖尿病、高血压、不孕、血癌……而不知道如何下手,则可从症状部位找出相对应之原始痛点处理;若无明显症状,则可从一条脊椎加上七处原始痛点处理,并用内外热源温之。若属本处体伤,则需一段时间才能修复。这期间除充分休息外,并可用内外热源及按推来改善身体运作,以便加速修复体伤。
急性病如药食中*、*物及*气所伤、烫伤、脑震荡、脑中风、心肌梗塞、急性腹痛(肠沾黏、梗阻,结石,盲肠炎等炎症)、胎死腹中……可从因解症,以原始方法处理。如脱臼、粉碎性骨折、异物刺伤等需借助特殊方式处理之急性外伤,则可推荐给中西医治疗;如遇大量出血、喘促不堪等生命有立即危险之急症,则可考虑从果与从因二者配合处理。若此类病情之急性期或危险期已过而还有症状,则仍是应以原始点方法处理。某些特殊疾病如内障、蛀牙、疝气、便秘、尿闭、子宫外孕、尿道结石堵塞、组织坏死等,经按推确认属本处理体伤后,若病情急迫,可用中西医之从果解症;否则为慎重起见,最好还是先试用原始点方法处理一段时间,最长半年,可参考(辨因)之本处体伤修复时间,若无效,再从果解症也不迟。
四、重病的处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重症且伴有体力虚弱,称为重病。重病处理应先热源、后按推,以改善热能不足为主,解除原始痛点为辅。
一、体伤的处理:
热源使用后,按推手法须潗精、轻巧,必要时甚至只能用指腹或掌根缓慢轻柔地处理,并且不可超过规定流程所需时间。在此流程内,症状一有改善、或症状恶化且体力减弱,都要停止操作,以避免过度消耗热能。在患者体力能承受的情形下,一天按推两次,特殊个案可增加,并且必须配合内外热源。简言之,手法是以患者能承受、不过度消耗其体力、而症状又能获得改善为最高原则,而非越重越久越多次就越好。
二、热能不足的处理:
要保持室内温暖舒服安静及空气流通。外内热源使用都不可太过,皆应以患者能吸收接受、感觉温暖舒服并能改善体力为最高原则,随宜调节,而非用量越多越浓或热源越热越好,且须配合原始点按推、运动及好心情,热源才较易被吸收。
一、外热源:
可24小时温敷。
温敷方式:
局部可用艾灸、姜粉泥、暖贴等、大面积可用红豆袋、电热毯、远红外线等。温敷常以大面积,但觉得太热或背红豆袋太重,亦可改以局部。若天气闷热,可用空调降温再温敷。
二、内热源:可分浓姜汤及温热性饮食。
A、浓姜汤
姜汤是鲜姜片或干姜片熬煮而成,重点在姜的品质必须严格筛选。虽然用干姜片熬煮其药性胜过鲜姜片。但法无定法,无论用何种材料,以及用量、浓度等,都要考虑个体差异,在上述热源使用原则指导下灵活运用。
针对每姜的用量,虽无定法,但依病情,提供下表参考:
病情
鲜姜片(克)
干姜片(克)
常规用量
上限
常规用量
上限
轻症患者
35
3.5~10.5
重症或体力虚弱
~
10.5~17.5
50
重病患者
~
1
50~
用量视病情需要而定,不习惯者要循序渐进。服用方法是少量多次、小口温热吞服,以使热源的补充源源不断。注意不可一味增加姜的用量,患者一定要在按推、温敷、运动、调心、温热饮食的全面配合下病情仍无显著改善、但还能吸收的前提下才加量。特殊情况不得已要超限时,也必须非常谨慎。
如果紧急或不方便熬姜汤,也可用姜粉,但因姜粉不易消化,且含重金属,长期服用。必须谨慎。
若患者无法服食浓姜汤、姜粉,可改服红参汤。
须再三强调的是,浓姜汤与浓参汤主要是生病时用来加强日常饮食的热源,以供身体之急需。当身体完全康复后,所需热源只需从合理饮食中摄取即可。若要当做保健长期服用,则宜改为淡姜汤,或淡参汤,或淡姜参汤。
B.温热性饮食
重病患者饮食重点,不限定在温热性食材,而是要让任何食材都成为温热性食物。首先煮菜少油、少盐、少加工品;如用寒凉性食材,须善用温热性调味料如姜、辣椒、胡椒、花椒、咖喱等,并且须煮熟,必要时甚至煮烂,趁热服用。服用时要细嚼慢咽,不宜太饱,不须配汤。果腹宜多吃面食及坚果。
三、适量运动:
对重病患者上述按推及热源使用,若无身(运动)、心(情绪、观念)配合,终将失败。初期运动量以患者体力能承受为宜,过量反而容易受伤,因此无须强求,量力而为,缓慢增加。运动方式有拉筋。柔软操、太极拳、瑜伽、拜佛、爬山、爬楼、伏地挺身(俯卧撑)等以缓和、持久、摄心为首选,不宜剧烈,并可选几样使全身均衡运动到。室外运动宜避免太冷或太热。易出汗、怕冷者,颈及身体前后可塞毛巾,既可保暖,湿后又方便取出,常保身体及衣物干爽。总之重症患者日常应以运动休息为主,放松身体,缓慢调息,随时动动,不可过累,累了就睡,但亦不宜久躺久坐,一定要脚踏实地去落实。等热能渐充,体力转佳,体伤改善,各种症状发冒虚汗、吃不下、气喘、水肿、头晕…….自然都可改善。
四、良好心态:
重病患者,情绪容易低落,对疾病会有恐惧、压力、而又急求病好。心情在如此紧绷下,会耗掉原本就不足的热能,反而伤得更深。要保持内心平静,就要深信因果,了解疾病是因为热能不足及体伤产生的果,只是讯号,不须在意,徹底放下疾病的念头。就算遇到各种恶疾,仍要相信惟有从因下手,才是根本解决之道。若使用原始点方法处理后症状仍在,甚至加重,且体力也在衰退,宜反省按推、内外热源或运动是否做不到位?情绪是否起伏太大?以便即时修正偏差,否则贪快而用寒凉性药食或手术,一不小心就会严重透支热能而危及生命。患者更应开阔心胸,澄清思虑,常怀喜悦、感恩、包容的心、避免大的情绪波动,亦不可乱想、自成心结。家人宜随时观察、开导、鼓励。若有宗教信仰,能与人为善、乐于助人则更好。
五、适当休息:
不可劳累,宜早睡,睡到自然醒,醒后勿赖床,并杜绝房事。
最后,患者虽不须在意病情,但亦不可因病情改善而掉以前轻心。重病患者康复后,体质较常人脆弱,故饮食起居不可骤然恢复常态,仍须按照上述各项原则进行保健,尤应避免寒凉与劳累,谨防复发。在此基础上,要特别加强运动,放松心情,从根本上增强体质,以逐渐摆脱对热源,尤其是浓姜汤的依赖。
脑中风、癫痫及心肌梗塞之急救
脑中风发作会口眼歪斜、偏瘫无力;癫痫则是咬牙切齿、抽搐有力,两者皆按推头部原始点约3到5分钟,再按推上背部原始点。心肌梗塞则面无表情,应按推上背部原始点,先左侧,后右则,共约1分多钟,再按推头部原始点。按推同时须外热源温之,力道一定要温和适度,以患者能承受为宜。按推力道太重或时间太久,都会耗损更多热能,使病情恶化,因此只要患者症状减轻或时间一到,即可停止按推,并服用浓姜汤,持续温敷。同时还要保持环境安静,空气流通,周遭温度应以温暖舒服为宜,太冷或太热都会消耗热能。
癌肿瘤
每个人都有癌细胞,这已是公认的常识。癌细胞既然本有,未被检查出,又有何喜?既然查出了,又有何惧?既然本有,为何还要检查?如果说癌细胞是要命的,又是本来具有,那我们又是如何活过来的?可见生死与癌细胞的有无无关。
那么是不是癌比细胞聚生成癌肿瘤之后,就会威胁到生命?如果会,为何很多人癌肿瘤却至死都不发病?既然都不发病,怎么还会死人?可见生死与癌肿瘤的有无无关。如果不死是因癌肿瘤长得不够大,可是有些人癌肿瘤都长到二、三十公分大了,为什么还活着?而且也没有证据说要长到多大,就必然会死,可见生死与癌肿瘤大小无关。如果不死是因癌肿瘤长得不够多,可是很多人健检时癌肿瘤已转移多处,为什么还活着?而且也没有多少证据说转移范围要多大,就必然会死,可见生死与癌肿瘤多寡无关。如果不死是因癌指数不够高,可是有人癌指数已经上万,为什么还活着?而且也没有证据说指数要多高,就必然会死,可见生死与癌指数无关。其实癌肿瘤与癌指数跟发白、面皱一样同属异常之果,并与其他异常之果一样皆因热能不足及体伤所致,也都是伴着生命衰老败坏过程中自然会产生的现象,而非疾病状态,不可视同疾病对待。它顶多就是提醒我们体内代谢变差了,生活习惯该改变罢了,并非绝症。所以,没有人是死于癌肿瘤或癌指数,就像没有人是死于发白、面皱一样,最后皆因热能耗尽、体力不支、器官衰竭才走的。不幸的是,它却被不断地夸大丑化成致命的恶疾,甚至某些医师会用此来威胁、恐吓病人:如果你不接受手术或化疗,癌肿瘤会迅速恶化,最多只能活几年、几个月甚至几天等云云,让病人吓得半死,每天活在死亡的阴影下。这哪里是找回健康的开始,根本就是恶梦的开始。
目前癌症的诊断与治疗所用的断层扫描、穿刺、切片、手术、化疗、放疗、电疗等方法全都是破坏性的。比如,一次断层扫描的辐射量视不同部位,约略等于到张X光片。穿刺、切片检查又在伤口补一刀,让癌肿瘤进一步恶化。而手术、化疗、放疗的破坏性、杀伤力更大,会使患者的热能严重消耗,体力瞬间变差,甚至器官衰竭、死亡加速。即使侥幸挺过来、因身体已遭严重破坏,若不努力改变生活方式以提升热能、修复体伤,癌肿瘤很快就会复发、扩散。就如同把冰块敲碎、冰块暂时不见了,但温度不变,仍然结冰。可见治病要从因下手,不是从果下手。可惜的是,如同火警,警报器响了,我们医学不是去灭火,而是把警报器敲坏,结果就可想而知了。癌肿瘤不过就是一个讯号,如警报器一样,是不该被处理的,处理反而是灾难的开始。何况只要有生命就会有癌,而癌从细胞到肿瘤,就像有头就会有发、发会从黑到白一样,是难以避免的,也是生命过程中不可切割的一部分。白发既然无须除掉,对癌肿瘤又何必痛下杀手,而苦了自己呢?而且杀了又长,长了又杀,如此反复地重创身体后,只会死得更快。因此,如果要延长生命,就要善待癌肿瘤;而善待癌肿瘤的方式,不是用刀割、用药*,治到奄奄一息,痛不欲生,而是要落实保健之缘,使自己活得有干劲、有体力,才不会病恹恹,衰老得太快,这样生命才有保障。
总之,生命能否延续,与癌肿瘤的有无、大小、多寡及指数无关,而是跟热能、体力有关。当热能改善、体力转佳,表示已转危为安,步向坦途;当热能将竭、体力渐衰,表示已向人生终点站迈进。所以癌肿瘤患者应该从日常饮食、运动、作息、心情开始调整起。一定要相信自己,因为热能、体力有没有好转,自己最清楚,只有乐观面对生命,积极把热能、体力调整好,不但活得自在,又可延年益寿。至于癌症,可用原始点方法改善,让病人不再恐惧,并重新找回自信与快乐。
姜的应用
姜,味辛辣,性温热。因是居家常备之食物,又可外用,故为原始点医学所推荐的一种常用热源。本文介绍几种常用姜吕的制作及应用。
首先澄清两个观念问题。其一,有说(留姜皮则凉,去姜皮则热),认为姜皮、姜肉寒冷性不同。这是不对的,因为姜皮味辛辣,故性亦温热。其二,有说(早吃姜胜参汤,晚吃姜赛砒霜),这也是谬见。无论何时喝姜汤,出现不适,是因为有体伤,应先按推原始点,当体伤获得适当处理后,姜汤就随时都可以喝了。
一、浓姜汤
(一)材料制备
1.选姜材:一定要精选有机新鲜瘦小土姜或老姜,以确保品质量。
2.鲜姜片:生姜先去土、洗净、切掉坏的。如用以制作干姜片,则切成3~4毫米的厚片(因薄片日晒或炒制时易碎裂);若直接以熬姜汤,则可切得薄些。
3.干姜片:鲜姜片经晒干(注意:若两天内不能晒干,很可能会发霉)或烘干,再用小火炒约25分钟,即制成干姜片。视产地、品种不同,十斤鲜姜片可制成1.0~1.5斤干姜片
(二)熬煮方法
以下鲜姜片为原料,举例说明浓姜汤熬煮方法。鲜姜片用量至少为一斤(克以上);如用干姜片,用量则按10:1比例换算(即50克以上)。
1.水量:以一升(毫升,约5碗)水为基准量。若为了增加姜汤浓度而增加姜片用量,致使一升水不足以淹没姜片,则须增加水量至姜片全部淹没为止。(不论是用鲜姜片或干姜片,熬煮第一遍或第二、第三遍,皆以此法定水量。)
2.熬煮:关键在浓度,姜汤要浓缩到所加水量的三分之一(如加5碗水,则熬成1.7碗)用普通炉电或瓦斯炉大火煮开后改小火,或用电药壶熬煮,依不同器具约需2~4.5小时不等,期间尽量不要掀盖。若水分太多对重病患者造成负担,可以熬得更浓些。
3.调味:如纯姜汤太辣,不得已可加少许甘草、龙眼干或黑糖调味。但此类调味物皆属寒凉,切勿多加。
(三)应用
1.内热源:主要作为重症患者的内热源,以补其日常饮食热源摄入不足。
2.外热源:可用棉花棒沾温姜汤清洗或擦拭患处,尤宜于清洗大面积创口(一天可多达5、6次,且可不必再辅以其他外热源)。。
二、姜粉
(一)制作:将上述炒过之干姜片细研成末,即成姜粉。
(二)应用:
1.内热源:重病患者每日2~4匙约10~20克,每天3~5次(每日用量可比照干姜片),用少量开水冲服或调成糊状慢慢吞服。
2.外热源:姜粉可直接撒在各种小面积创口。裸露创口不须包扎。并尽量保持干燥,以加速愈合;非裸露创口则可用药用纱布包扎固定,以避免与衣物摩擦。更换纱布时,要先打湿再缓慢揭开,以免伤及皮肤。
三、姜粉泥
(一)制作:用姜粉加少量温姜汤或温开水调成泥状,现做现用。
(二)应用:
用作外热源,可敷在无创口的硬结、肿块、皮肤病等患处,或敷在他处体伤以加速其修复。姜粉泥如需要可用不织布及纱布包扎、或保鲜膜包裹固定敷在患处,外层可再用暖贴等热源保持温暖,以加速体伤修复。患者对此类外热源的耐受力差异极大,可从十几分钟至12小时不等,尤其前10来分钟最为难耐,若15分钟后仍感严重不适,就立即拆除,换用其他温暖合适的热源。
四、鲜姜泥
(一)制作:鲜姜洗净切成小成块,用果汁机(要加适量水)或其他工具打成泥状,再用纱布将汁水挤掉(汁水可用来煮姜汤),现做现用。
(二)应用:
鲜姜泥加温后可用做外热源温敷硬结、肿块、皮肤病、创口(须先用淡姜汤洗过)等各种受损组织,还可敷在他处体伤以加速其修复。如小面积温敷,可用药用纱布将鲜姜泥包起来使用。用于大面积温敷时,可先垫一层纱布,再敷姜泥于其上,然后再姜泥上铺一层塑胶膜隔水,再盖上薄毛巾,最后加盖热红豆袋保温。但因鲜姜泥较刺激,若用以全身温敷,应分日进行,比如一日四肢、一日躯干,如此交替循环;温敷时间亦须视患者的耐受度而定,多在20分钟到60分钟之间。
(三)应用方法
姜膏可以作为外热源使用,甚为方便。它可用于其他温敷垫、红豆袋与暖暖包等替代品无法敷到的区域,往皮肤涂抹姜膏时,涂很薄一层便可,涂过后可用保鲜再包一下,起热速度会很快,外用适宜。
(四)注意事项
1、市售凡士林稠度不一,凡士林与姜粉比例可稍作调整。较希的凡士林,姜粉比例可略高一点,目的是使姜膏粘稠适度,涂抹后不会流淌。
2、皮肤比较细嫩敏感的部位(如面部、眼睑),可用目以上筛过的细姜粉制作的姜膏,因其热力较弱;较不敏感的皮肤,可用80~目的筛子筛过的姜粉制作的姜膏,热力较强。
常见姜品的保存
(1)鲜姜片若不立即使用,需置冰箱冷藏。
(2)热姜汤应存放在保温杯中依需要服用,但不宜久存超过12小时,若觉得变味,则已变质,不可饮用,最好是当天煮当天用。
(3)干姜片、姜粉须密封,若要长久保存,则要冷藏。
[编者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如因作品内容、图片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邮件联系我们:foshanys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