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
绿色的
诺
——20年前老*员格日乐挺进沙漠植树,20年后她把绿洲无偿移交给村委会
本报记者杨朝东
村*支部、村委会:
我们自从年8月开始承包20年的治沙造林基地,按照当初的承包协议已经到期,根据协议商定条款将基地归还给村委会。在这20年造林期间,经我们全家三代人的共同奋斗和艰苦努力,用我们的辛勤汗水,把一片不毛之地变成了鸟语花香,绿树成荫的治沙造林示范基地,为绿化家乡,造福子孙后代贡献了力量。我们在20年内植树造林,治理荒漠亩,种植各种树木品种30多种,其中用材林(杨树).7亩;经济林木有文冠果、大果榛子、葡萄、沙果等。林地现有可用深水井3眼,输电线路1.5公里。林地测算效益可见科左后旗林业部门的调查说明复印件。现将以上全部无偿移交给村委会。
移交人:格日乐年12月30日
绿色的承诺
20年前她挺进沙漠植树,20年后她把绿洲无偿移交给当地村委会。年5月5日,格日乐治沙造林示范基地移交仪式正式举行,格日乐兑现了她的绿色的承诺。
走进白音茫哈沙漠植树那一年格日乐66岁,丈夫文都苏73岁。一位年加入中国共产*,一位年加入中国共产*。
*旗在沙漠里飘扬。
20年前,这里一片白茫茫的沙丘。20年后,春天:大漠深处一片美丽的山杏花,装扮着孤寂的大漠;夏天:大漠一片绿荫之中鸟鸣不断;秋天:李子、大扁杏、文冠果飘散着芬芳,沉甸甸地压满了枝头;冬天:高耸的白杨树,密密的灌木林,依然是野鸡等野生动物的乐园……大漠20年的主人公格日乐和丈夫文都苏从车马喧嚣迈向沉默孤寂,从六旬植到八旬,交给世人一片绿洲。
20年,疾病、寒冷、酷热、缺水等等都没能将这二位从大漠赶回舒适的城市。20年间,这片大漠生机渐增。他们先后投入无数的汗和30万元左右退休金,植活30多个品种20万株树,绿化了亩沙地,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点燃了周边村民治沙植树的热情。
20年,不算短也不算长。年,我市完成千万亩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工程万亩,其中人工造林万亩,是往年人工造林的三倍。我市完成“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任务50万亩,完成千万亩天然草原修复万亩,全市草原植被盖度达到60%,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
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重要讲话精神犹言在耳。从六旬植到八旬,两位老*员20年不储金钱只蓄绿色,用苍老的臂膀给世人一个惊叹。
写在荒沙上的协议书
年8月1日,我市两位离退休老夫妻——格日乐、文都苏,放弃城市优越的生活,来到科左后旗茂道吐镇公音浩绕嘎查附近的万里荒沙中,与公音浩绕嘎查签了一纸协议书:为了植树造林、治理沙化、绿化家乡,防止水土流失,改善自然环境,造福后人,根据格日乐、文都苏二位离退休干部的要求,经嘎查*支部及村民委员会研究并通过支部大会同意,划出嘎查公路东侧亩治沙林地,准许二人在规定范围的造林地经营……造林地使用年限20年……这份写在荒沙中的协议书,让格日乐和丈夫文都苏坚定了治理荒沙的决心。他们从年起正式造林以来,不断投入资金,克服重重困难,一瓢水一瓢水植活了20万余株树,点燃了周边村嘎查群众的治沙热情,先后有数十位村民走入荒沙植树。如今沙漠里的公音浩绕嘎查周边的沙漠已是绿洲相连,果实飘香了。
市人行退休职工68岁的格日乐与丈夫科左后旗档案局离休职工75岁的文都苏,经历了罡风与烈日的磨砺,与风沙等严酷的自然环境倔犟地对峙,忘记了自己已经不再年轻。5月里,坨子里满世界的大风无遮无拦,刮得很凶。格日乐与文都苏赶紧跑到房子的后面,用绳子系牢风力发电机。坨子上是一阵风一阵雨,“下点雨吧,下点雨我们就解放了!”格日乐望着天空念叨。可是还没掉下几滴雨点,云彩就让风刮得无影无踪。
风卷沙子使劲地抽打着小屋的窗户。格日乐说,前面小棚子的盖已经让风掀掉好几次了。除了风沙,还有干旱在白音茫哈肆虐着。格日乐与丈夫文都苏执拗地从城市里走进这大沙坨子中,不顾风沙与干旱的不利条件,开始营造心中的绿洲。在最初植树的三年里,他们先后植杏树、杨树1万余株,插条10万余棵,各种果树20余种。
一晃几年过去了,山杏等一些果树吐出了新绿。但目前他们面临的最大困难仍是干旱缺水,一棵树下浇一瓢水,一会就被干燥的*沙吃干了。在房子的西边种有一排小苗,格日乐惋惜地说:“这里栽下的是梧桐树,可惜被风沙打的差不多快死了。”
水是沙坨子上的生命,什么时候能满足格日乐的心愿,下一场透雨,来滋润这千里的沙坨子呢?格日乐他们所进行的事业,是同老天在较量。又一排小山杏吐出了新绿,微风过处,小叶仿佛在向格日乐、文都苏招手。格日乐说,以前这个地方到处都是山杏和*柳,那时人们不注意保护生态,把*柳与山杏砍下来编筐或烧火,才成了今天这个样子。我现在种了不少的山杏,山杏不但生存能力强而且经济价值也较高。
门外一阵嬉笑,沙坨子那边来了几位治沙的姐妹。这几位是他们“治沙网络”的成员。格日乐取出一包包东西分别交给他们,“这是道德红干椒籽,这是巴盟的甜瓜籽,网络成员每人一份!”就是这样几间小矮房,屋内墙上糊着报纸;西墙上挂着《金土地》、《辽宁农民报》、《通辽日报》等报刊,上面是文都苏自己书写的几个大字:“有所作为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他们就这样执拗地固守在沙坨子中间,任凭怎样的风沙怎样的干旱,他们一刻都没停下之植树的脚步。他们坚信,再过几年,这里的树就长高啦,葡萄就能结果啦,说这话时,他们的眼睛都是亮闪闪的……
干旱,在考验着他们的毅力。每天,他们的工作就是不停地浇水、浇水、再浇水。为把这片荒沼变成绿荫,从年到现在,虽然年龄的增大让他们越来越无法应付繁重的体力劳动,但他们建设绿色家园的愿望却始终保存在心中。
都市走来当代“愚公”
这边是亘古堆积而成的茫茫蛮荒,那边是两位老人挥动锄头干枯的瘦臂。
人的力量同这万顷沙漠比起来,显得是那样的弱小。据中国国家林业局最新监测,科尔沁沙地每年绿化面积大于沙化面积约75万亩,科尔沁沙地,是中国四大沙地中面积最大的一个沙地,总面积达平方公里,位于东北和华北的交界地带。
现在的科尔沁沙地,在历史上曾是水草丰美的科尔沁大草原,但由于在清朝的放垦开荒,战乱和建国初期“以粮为纲”大力发展农业的作用下,科尔沁草原下的沙土层逐渐沙化和活化,再加上气候干旱,使这个秀美的大草原,演变成中国正在发展中面积最大的沙地。在这样的一个大的背景下,相信您不难理解记者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