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里的家风家训
宝物里的文化传承
CCTV-1今晚《我有传家宝》
这是一个外形朴实无华的铁皮盒子↓↓
主持人张腾岳猜测:这是一个*事用品。
您怎么看?
如果告诉您
这个盒子是一位开国将*的遗物
里面装的,是一家人誓要代代相传的无价珍宝
您又觉得,会是什么呢?
今晚的《我有传家宝》节目,开国少将甘祖昌的女儿甘公荣带着这个“神秘”的盒子来到现场,为我们揭晓了这里面珍藏的宝贝,以及它们背后感人至深的传家故事。
甘祖昌甘祖昌年出生在江西省莲花县,21岁参加农民赤卫队,年加入中国共产*,参加了艰苦卓绝的井冈山斗争和两万五千里长征;抗战时期,参加了开辟敌后战场、保卫陕甘宁边区的历次战斗和著名的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后随第旅完成了南下广州和中原突围等任务;解放战争时期,转战大西北,进**,长期从事部队后勤工作。
年,甘祖昌被授予少将*衔,荣获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勋章等。然而,他却执意脱下*装,回到家乡当起了农民。他给自己规定:不吃超过一块钱的食物,不穿超过一块钱的衣服。年3月23日,甘祖昌因病在莲花逝世。
年,52岁的甘祖昌将*带着妻子龚全珍等全家老小12口人一起,从乌鲁木齐回到老家江西莲花县沿背村。妻子在离家挺远的村子当了一名小学教师,而他则带回来3个箱子、8个笼子,笼子里装的都是*优良品种的家禽,想要通过努力改变家乡的面貌。
刚开始,周围的老乡、亲戚们都不理解他。村支书就问甘祖昌:“大哥,你这次回来能住多长时间啊?”
甘祖昌笑着说:“我这次回来就不回去了,和你们一起种地来了!”当时大家都觉得是在开玩笑。
到后来,慢慢有人议论说,肯定是犯了错误、革了职,打回老家种地来了。
到底真相如何?
甘祖昌曾是王震部队旅供需部部长,在没有一台织布机的困境下,他钻研土织布机的织布方法,从而解决了旅一万多人的冬衣问题。到*后,他也一直日夜奋战在建设一线,是同志们眼中“强大的行动派”。
然而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甘祖昌头部三次负重伤,留下了严重的脑震荡后遗症,使他难以坚持领导工作。领导建议他到条件比较好的地方去长期休养,但甘祖昌坚持要求回乡务农。他说,
“比起那些为革命牺牲的老战友,我的贡献太少了,组织上给我的荣誉和地位太高了!”
“但是我的手脚还是好的,请求组织上批准我回江西农村去,我愿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贡献。”
就这样,甘祖昌将*从此回到家乡,踏踏实实做起了一个农民。
年到年,甘祖昌和妻子的工资、存款共十多万元钱,其中8.5万元钱都贡献出来建设家乡。80%的家庭财产都为家乡修电站、修水库、修路、修桥……甘公荣说,“我觉得这确实是一般人很难做到的,在父亲的身上,我真正体会到了一个共产*员的最高品质。”
甘家家训
老老实实做人,
勤勤恳恳做事。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甘公荣回忆,到了12岁以上,父亲就一人给孩子们发一个针线包,教他们怎么缝衣服,以后自己的衣服烂了就自己去缝补。“父亲要求我们,一件衣服得穿十年。”
所以,从*回来后,5年没做过衣服。哥哥的衣服穿完姐姐穿,姐姐穿后妹妹穿,就这样一个个轮下来,如果是实在穿不了,就补做鞋底。
年3月27号雨转晴
“老老实实,勤勤恳恳”,祖昌一生就是遵循这8个字做的。这8个字是精神财富、是无价宝,孩子们应当继承他的这种革命精神。
上面这段文字,摘自甘祖昌的妻子龚全珍的日记。今年已经94岁高龄的她还在坚持记日记。她常告诫儿女们,要多写、多练、多学习。
说起妈妈龚全珍,甘公荣记得小时候总觉得她是“学生们的妈妈”,因为学校离得远,妈妈常常星期六晚上回来,星期天早晨就走了。平时有学生病,妈妈会给他们煮稀饭熬汤;知道学生家庭困难没钱缴学费,妈妈主动给他们缴学费。
每一次遇到加工资的时候,龚全珍都说,不参加调资,所以从年到年,她一直没加过工资。工资留下生活费,剩下的钱全部交给甘祖昌。甘祖昌就把这些钱又全部给了乡亲们。直到临去世之前,甘祖昌将*还在不停叨念,“把我的钱拿来,给乡亲们买化肥。”
在父辈的影响下,甘家子女们尽心尽力的传承着家训。年至今,甘公荣先后荣获了文明标兵、全国劳模、全国三八红旗手等多项荣誉。
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特别简单的一句话,能用一生去践行却实属不易。看到这儿,或许您能隐隐猜到这个不起眼的盒子里,有着怎样千金不换的传家宝。
没错,在这个铁皮盒里,珍藏着甘祖昌将*为子女后代留下的仅有的遗产——他革命生涯里获得的象征着至高荣耀的五枚奖章。还有龚全珍厚厚的日记本,近些年,还增添了女儿甘公荣荣获的一枚枚奖章。
甘祖昌将*和龚全珍女士,值得我们致以最高的尊敬,更应该拿来作为一面镜子来检验我们自己的行为。希望这样大道至简的朴素家风,能够触动更多的人,影响更多的人。
我有传家宝
不一定价格不菲,却往往千金难换
您的传家宝是什么?
欢迎留言与我们分享:)
CCTV-1《我有传家宝》每周六晚18:00与您相约编辑:金弋琳责编:房渭平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