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需要隐藏多少秘密,
才能巧妙地度过一生。”
民歌诗人仓央嘉措的这一诗句成为隐秘而伟大的美国传奇摄影师薇薇安·迈尔(VivianMaier,年2月1日—年4月21日)命运的注脚。薇薇安以保姆身份隐匿一生,死后留下超过十万张从未公开发表过的底片及照片。这些照片捕捉芝加哥、纽约等城市街头普通人的生活瞬间,一经发表即震惊世界。“薇薇安当之无愧地成为摄影界的‘梵高’,薇薇安的作品已被一些人评价为近年摄影界最重要的发现,她也被公认为20世纪60年代才华横溢的街头摄影家。”(1)发现薇薇安这一旷世奇才、并将其郑重推向公众视野的,是一个普通的年轻人约翰·马卢夫(JohnMaloof)。年,约翰·马卢夫亲自担任制片人、导演(与CharlieSiskel联合执导),并亲自出镜,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拍摄了纪录片《寻找薇薇安·迈尔》,详细叙述了他“寻找”并“发现”薇薇安·迈尔的现代传奇故事。年1月15日,第87届奥斯卡金像奖公布提名名单,纪录片《寻找薇薇安·迈尔》获得最佳纪录长片提名。(2)薇薇安·迈尔的一生是传奇,发现薇薇安·迈尔的过程更是传奇。纪录片《寻找薇薇安·迈尔》作为对多重传奇故事的影像书写,为新媒体时代纪录片叙事风格的发展演进提供了绝佳研究范本。特别是,片中由导演/制片人/事件亲历者约翰·马卢夫亲自出镜,以“第一人称”方式讲述故事,在表现形式、叙事主客体关系、新媒体时代的纪录片观念等方面值得进一步探析。一、第一人称:走到镜头前的纪录片导演传统纪录片拍摄,往往力求隐藏拍摄者的主观痕迹,最大限度为观众带来客观的呈现。以“第一人称”进行拍摄,运用出镜记者、旁白等形式强调叙述者“我”的参与,在纪录片的表现形式中也不鲜见。《寻找薇薇安·迈尔》作为新媒体背景下的当代纪录片,除了继承以往纪录片“第一人称”叙事的形式传统之外,在“第一人称”叙述者与镜头之间的关系上尝试了做了突破:故事开篇是一组人物面对镜头沉思的画面。这些人物却并非故事的主角,而是在思索词语描绘主角薇薇安:矛盾、大胆、神秘、古怪、注重隐私、喜爱拍照、她绝不想让这一切(指拍摄的照片被公开)发生。最后一个镜头,受访者突然直接跟镜头外的导演马卢夫对话,说出:“我希望是我发现的那些底片,而不是你。”显然,这个故事开场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用众人之口介绍人物出场。特殊的是,它不但介绍了纪录片的主角薇薇安·迈尔,还间接介绍了本片的拍摄者/叙述者,即导演本人。随即,镜头变为高角度俯拍,导演仰视并伸手调整镜头,又抽身离开。接下来的镜头是,导演将薇薇安的各种遗物分门别类全部呈现在高角度俯拍镜头内(紧接着,黑场出片名)。从这一开场段落已可以看出,导演在有意地打破传统的拍摄对象与镜头之间的关系,强调拍摄者的主体性。“我”不但作为第一人称叙述者出现,更作为本片的导演主动走到镜前,毫不回避,主动呈现。此后,片中在多处有意出现类似的拍摄者与镜头后的导演之间的互动。例如,21分24秒,一对夫妻在接受采访,丈夫说“没有人知道薇薇安有多少个箱子多少张照片”,妻子插话到“约翰知道”;42分28秒,一位受访的女士直接面对镜头说道:“你找到薇薇安去过的法国小镇,她可能会感到受到冒犯。因为那件事跟你无关。”女士随后向镜头外的导演报以理解的笑容,明显地脱离了采访状态,与镜头外的人进行直接交流;44分23秒,当在法国小镇的薇薇安的亲戚老者找到一张薇薇安拍摄的照片并得到导演确认后,老者用法语并叫翻译用英语询问导演:“这下你开心了吧?”以上种种片段,在传统的纪录片成片中往往会被剪掉不被呈现,因其破坏了镜头内相对封闭的叙事空间,暴露了拍摄者的“在场”,使得拍摄者与镜头之间显露出尴尬。但是在本片中,导演显然有意为之,以镜头内外的互动强调自身作为“第一人称”叙述者的存在,使镜头内外的叙事交织在一起。这样的镜头叙事形式创新暗合了新媒体时代受众观影习惯的演进。“第一人称”的叙述风格不但呈现在单个镜头内,更渗透进影片的整个结构。影片整体即以导演“我”作为叙述视角,以我的问题牵引、情感变化、行动路径,作为影片的结构线索:1.第一段落(00:00—13:00):“我”对神秘照片的兴趣。“我”在拍卖行买到一箱神秘胶片后,对拍摄者薇薇安·迈尔产生好奇。2.第二段落(13:00—37:00):“我”对薇薇安保姆身份的探寻。由问题“为什么她拍了这么多好照片,却从不示人”作为牵引,踏上寻访薇薇安生平的第一段路,了解到薇薇安一生从事保姆工作,以及她的性格、形象和特点。3.第三段落(37:00—49:00):“我”对薇薇安身世背景的探寻。由“我”对薇薇安的内疚(曝光了一个不愿曝光的人的作品)作为牵引再次踏上寻访之路,探究薇薇安的身世背景。在法国小镇找到重要证据,证明薇薇安知道自己是优秀的摄影师,并在生前曾尝试发表照片。解决了导演的忧虑困惑。4.第四段落(49:00—1:10):“我”对薇薇安神秘个性的探寻。出资雇人开始成批冲印薇薇安的照片,因为“我真的认为她的作品值得被全世界欣赏”。由对照片的兴趣、对薇薇安身世的兴趣,再次转换为对薇薇安本人神秘个性的探究。通过众人的描述,隐含表达薇薇安可能遭遇过某种暴力袭击或性侵犯。其经历对她拍摄照片、行事风格的影响。5.第五段落(1:10—1:22):“我”对薇薇安的价值肯定。薇薇安虽然晚景凄凉、孤独终老。但是,“我”将其作品在全世界展出,肯定了薇薇安“过自己想过的生活”的积极价值。“我”代表观众,表达对薇薇安的肯定:“她做了,所以不会被遗忘。”二、薇薇安·迈尔:极度隐秘的被叙述者导演约翰·马卢夫曾在接受采访时阐述,“影片的核心在于,薇薇安创造了数量如此惊人的优秀作品,却从未与人分享,这实在是匪夷所思”。(3)神秘的薇薇安不但留下了匪夷所思的谜团,更使想要接近她、尝试了解她的纪录片创作者望而却步。作为被叙述者,薇薇安·迈尔极度隐秘的一生形成了纯粹的叙述客体,毫无表达欲望与动机的叙述客体,与“第一人称”叙述者绝对的主体形成强烈的矛盾反差。纪录片的叙事到底是主观的臆想抑或客观的还原?该片为第一人称叙述风格“如何进入人物”“如何形成叙事”提供了丰富的探讨空间。1.模糊与清晰片中对于薇薇安形象的介绍非常有特色。本来通过薇薇安留下的大量自拍照片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她的样子,导演却通过剪辑进行复杂的叙事设计:(1)薇薇安的自拍照片在镜头的对焦中从模糊到清晰,导演本人的画外音却配合的是:“在我脑海里,我不知道她是什么样子。但绝对不是照片中的形象。”(2)众人口中对薇薇安形象的描述:“非同寻常”“穿着大衣”“年流行的款式”“外号叫*靴”“非常高”“穿男士衬衫”“剪齐短发”“穿得像苏联50年代的工厂女工”“走路像行*”“有点像西方坏女巫”。显然,导演不希望简单地呈现薇薇安的表面样子,在薇薇安“缺席”的情况下,任何对薇薇安形象的定论都显得单薄而主观。将多人的描述混合在一起,薇薇安以一种“动态”的方式在众人口中立体起来。紧接着,对于本不可能明确知晓的薇薇安的“拍照方式”,导演却给予了“清晰”的呈现:(1)众人对薇薇安爱拍照这一细节趋于统一:“脖子上总挂着照相机”“方型的禄莱相机”“低头看取景器”“相当旧了”。(2)摄影师乔尔·迈耶洛维茨(JoelMeyerowitz)介绍禄莱相机隐蔽的拍摄特点使其适合用于街拍,并由于低角度拍摄给人物带来伟岸感。(3)借助摄影师对照片的具体讲解,导演将一张照片中人物的视线与另一张照片中薇薇安的视线衔接起来,使其形成对视,还原了薇薇安在拍摄一张照片时真实的瞬间。因为“摄影”是薇薇安引起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