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的刘李冰
刘李冰,职业传销解救师,即有偿解救身陷传销的普通人。对他来说是特殊的一年,他经历了从业以来最长的一个假期。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多地传销活动又开始抬头,求助电话不断,刘李冰的反传销生意开张,“忙不过来了”。第期摄影撰文/徐绘视频/宋传强编辑/小为出品/腾讯新闻点击观看视频:千万“负婆”深陷传销6年,男友千里追爱
疫情刚缓和,就接到个求助电话
33岁的刘李冰是山西霍州人,职业为传销解救师。19岁那年,他误入传销组织,并一路做到了“传销老总”,幡然醒悟后转型成为反传销专家。11年来,他说自己挽救了近个家庭。当然,这一切都是要收费的,“解救受害者不是做公益”。年对于他来说是特殊的一年。“往年正月初三就开始忙了,今年在家待了两个月,从来没有歇过这么久。”因为疫情,刘李冰团队推迟开工。
疫情期间,刘李冰无法出门工作。
疫情期间,各地交通封锁,村庄和小区限制出入,全国各地传销组织发展受限,传销活动停摆。刘李冰仍接到少数电话,求助者们担心自己误入传销的远方家人,但除了维护反传销网站以及相关自媒体,他什么都做不了。
4月12日,刘李冰团队抵达合肥参与解救
随着疫情缓和,传销活动立刻死灰复燃,刘李冰接到的求助越来越多。4月,刘李冰共接到约个求助电话。
4月4日,刘李冰出门进行第一例解救,他们复工了。
刘李冰的电子行程卡和健康卡
4月10日到24日,14天时间,刘李冰的动态行程卡显示他途径了20个城市,“出行时查得很严,如果健康码不正常不允许上飞机”。
4月16日,刘李冰团队刚在广西完成解救,就接到一通来自湖南永州的求助电话。求助人丁某的女友身陷传销,但不清楚具体在哪搞传销,他拜托刘李冰锁定位置并帮其劝回女友。
核实完对方的流动情况和身体状况,谈好价格,刘李冰决定接下这单解救业务。
投资43赚100000?
刘李冰团队三人和求助人丁某(左2)汇合。
通过“受害人”于某的网络登录和在社交媒体发布的照片等信息,刘李冰团队初步确定其所在的位置为济南火车站附近。
4月20日晚8点,刘李冰团队三人和求助者丁某在济南遥墙机场汇合,随即自驾前往火车站附近。
出发前,他们提前通过网络预约了租车,司机是团队另一名骨干樊京刚,他说车子是解救的重要工具。
前往济南火车站
求助者丁某情绪激动,讲述了女友陷入传销的经过。
“受害人”于某57岁,医院的内科主治医师兼副院长,职称医学教授。丁某和于某因看病相识,两人保持恋爱关系14年,但没有领证。
因不满足现状,于某从年开始从事各种网络传销,去年10月又被网友骗至外地传销团队,后将自己70多岁的母亲拉入伙。
疫情暴发后,男友丁某将其成功劝回。没想到,疫情稍稍缓和,她又重返传销。此后,两人断了联系,但丁某在感情上对她有依赖,希望追回这个被洗脑的女友。
刘李冰团队和求助人商讨解救策略。
求助人丁某称,6年间女友被骗财产累计近千万,先后向自己借款万,向其他亲友和高利贷借债万。丁某还透露,她每月的利息高达7万。
通过受害人母亲、丁某的描述,刘李冰断定于某被骗至辽宁葫芦岛市的“中绿传销”,该传销组织打着“三商法”和“五级三阶制”的模式,谎称投资一套元、15套43元,发展两个下线,两年就能赚1.5个亿。
刘李冰猜测,对方冒着疫情来济南,可能是为了发展下线。
刘李冰与团队成员樊京刚(右)通过“互联网软件”定位受害者。
到达济南火车站附近的宾馆后,刘李冰还需要用“高科技”进一步锁定于某的精确位置。
由于于某对求助人很抵触,刘李冰决定通过链接定位,在朋友圈分享于某感兴趣的内容吸引注意。
4月21日凌晨1点,电脑后台显示朋友圈“钓鱼链接”被打开,分析结果显示于某就住在附近一家酒店。
“暴力”解救受害人,惊动整条街
21日中午,受害人(红衣女子)在酒店后门出现。
21日早上8点,刘李冰团队分为两拨,守在酒店的前后门。4个小时后,受害人及其上线出现。樊京刚不经意间靠近他们,求助人丁某也悄悄下车,快速冲上去,一把抱住“受害人”,将其拖上车。
于某强烈的反抗和呼叫声吸引了整条街的人。
济南解救现场
“受害人”的上线和其他同伙试图阻拦,刘李冰与他们理论,随后该上线拨打了报警电话。由于“受害人”和求助人没有法定亲属关系,把人强行带走会触犯法律,长时间控制受害人则会构成非法拘禁。
在不触犯法律的前提下,樊京刚载着于某先赶到派出所,刘李冰随即赶到。
中午12点半,刘李冰团队三人在派出所门前。
丁某、于某二人到派出所录口供,刘李冰团队在门外等候。当警察询问身份时,刘李冰则称自己是求助者的朋友。
反传销人士是游走在法律边缘的一群人,刘李冰只能处处小心。解救过程中容易触犯法律,收钱捞人更是争议不断,现在只有一部分专业打击传销的执法部门愿意接受他们的意见。更多情况下,刘李冰一行会遭到排斥。
下午三点,于某上线走出派出所。
于某上线随后出现,进入派出所。法律规定,涉嫌组织、领导的传销活动人员在三十人以上且层级在三级以上,应对组织者、领导者予立案追诉。
但因为缺乏相关证据,两个小时后,该上线被释放。
晚上8点半,当事人还在派出所,刘李冰在车上吃晚饭。
在派出所录了漫长的9个半小时口供后,两位当事人离开派出所。
于某和三位同伙来济南的目的也揭晓,他们被传销头目洗脑严重,坚信可以赚到钱,为了获得更多财富,来济南找套路贷公司贷款35万,之后交给传销头目,用于下一步“投资”。
这四位传销人员中年龄最小的40多岁,年龄最大的70多岁。
刘李冰在车上观察在饭店吃饭的当事人。
晚上10点半,刘李冰一行载着当事人到酒店,对于某进行劝说。
“她本身性格固执,爱面子,刚开始极其不配合,极力否认自己从事传销。”于某排斥与刘李冰进行交流。樊京刚则以她和男友的感情为切入口,劝受害者坐下来聊一聊。
樊表示自己也做过传销,并讲了一些“行业”内的东西,逐渐吸引了于某注意。之后他层层剖析传销“奖金分配”细节上的漏洞,并讲述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
于某虽然不讲话,但是根据她的眼神和表情,刘李冰觉得她“听进去了并反思了”。碍于面子,她表示过几天会回家。
生意做不完!危险、争议也不断!
刘李冰和同事出发去济南机场,前往下一站贵州。
三天后,刘李冰从求助者那收到于某回家的消息。这是一次比较成功的解救行动。4月24晚,团队完成任务,收到余款后,马不停蹄前往下一站贵州。
4月28日,刘李冰团队又成功解救了误入贵阳“传销”的母女二人,这是当月完成的第7单。“当我们把受害者解救出来,事情并没有完全结束。他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周围人的不信任和欠债。要实现真正的解救,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和精力。”刘李冰说。
紧接着,一行三人又奔赴南京进行下一场解救。接下来还有合肥、郑州、福建,甚至有武汉的单子,“够我忙几个月了”。
4月27号,刘李冰拍下在贵阳的解救现场。
除疫情危险外,刘李冰更担心“背后的刀子”,因为这一职业动了传销组织的奶酪。据了解,年7月,刘李冰在云南昆明参与解救,进入当地小区后他感觉有好多双眼睛在盯着他。
刘转身撒腿就跑,随即从小区的各个角落出现十几个拿着刀和棍棒追赶他的人,他拼命跑到到街上及时打了一辆出租车前往机场。
刘李冰收到的威胁短信
从业11年,刘李冰被刀捅伤过,被打出过脑震荡,医院。他说自己已经习惯了。在这个行业,要自己承担风险。
但他却表示最大难题是求助者的不信任。为了确认是本人,求助者要求和刘李冰视频,发身份证照片,但身份信息的泄露会对自己亲人造成威胁。
周围人的不信任,工作的艰辛,收入的不稳定,导致反传销行业的人员流动性很大。
刘李冰在反传销自媒体上发布文章。
当然,也有刘李冰救不出来的人,但“该收的钱还得收,不能白跑一趟”。收钱办事,在他看来是最朴素的法则,一些求助人和许多网友却不了解。
也有法律界人士表示,在传销屡禁不止的情况下,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反传销、及时提供举报线索肯定是值得鼓励的,但民间有偿反传销行为存在法律风险。
“如果你们亲自参与传销解救,就知道我这一行的危险性,别人不理解,是因为还没走到那一步。”刘李冰表示。
关于具体收费标准,刘李冰则不愿透露,“希望你永远不需要知道”。
疫情下的传销和反传销
刘李冰和团队另一个创始人樊京刚(左)
疫情对传统“异地传销”来说是致命打击,个别传销组织自动瓦解。同时,由于业务中断,很多从事反传销的伙伴改了行,刘李冰的团队只剩几个“老人”。刘李冰也想过放弃,责任感推动他走下去。
“每当你想放弃的时候,总会有求助人找上门来,他们的亲人误入传销,他们的亲人因为传销死亡,因为传销欠下巨债,作为一名传销解救师,你不能坐以待毙。”
刘李冰分析,疫情缓和结束后的这段时间,很可能是异地传销的反扑阶段。
刘李冰进行普法宣传
传统异地传销的特点是交纳高额入会费,拉人头发奖励,没有实质投资项目。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传销组织在手段上不断翻新,他们借助互联网的广泛传播力,打着区域链,原始股等各种名义从事新型传销活动。
但即便更新迭代,传销都离不开线下场所。这段时间全国各地交通逐步恢复,小区进出自由,传销组织需要大量下线恢复生命力。
“上半年,赋闲在家的人很多,缺钱的、想发财的更是不少”,樊京刚笑着说,“想发财本身没错,但容易被身边的传销人员利用,掉进传销陷阱。”
刘李冰提示,如果这段时间有亲戚朋友告诉你,他那有个什么赚大钱的项目,千万要注意识别,一定不要上当。
刘李冰的工作室
“受害者回家时,是我们最高兴的时候。”
解救过越多传销者,见过越多因传销产生的悲剧,刘李冰就越坚定从事反传销工作的决心。
传销模式推陈出新,反传销的路,道阻且长。对于未来的挑战,刘李冰有压力,但是坚定。只要有人承受着传销之苦,他们反传销的脚步就不会停止。
投稿邮箱:chinaoneday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