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真实比小说更加荒诞,因为虚构是在一定逻辑下进行的,而现实往往毫无逻辑可言。——马克·吐温
人们只看到我的与众不同:一个十七岁前从未踏入教室的大山女孩,却戴上一顶学历的高帽,熠熠生辉。
只有我知道自己的真面目:我来自一个极少有人能想象的家庭。我的童年由垃圾场的废铜烂铁铸成,那里没有读书声,只有起重机的轰鸣。不上学,不就医,是父亲要我们坚持的忠诚与真理。父亲不允许我们拥有自己的声音,我们的意志是他眼中的恶魔。
哈佛大学,剑桥大学,哲学硕士,历史博士……我知道,像我这样从垃圾堆里爬出来的无知女孩,能取得如今的成就,应当感激涕零才对。
但我丝毫提不起热情。
我曾怯懦、崩溃、自我怀疑,内心里有什么东西腐烂了,恶臭熏天。直到我逃离大山,打开另一个世界。那是教育给我的新世界,那是我生命的无限可能。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简介▲塔拉·韦斯特弗TaraWestover(右)塔拉·韦斯特弗TaraWestover,美国历史学家、作家。年生于爱达荷州的山区。十七岁前从未上过学。通过自学考取杨百翰大学,年获文学学士学位。随后获得盖茨剑桥奖学金,年获剑桥大学哲学硕士学位。年获得奖学金赴哈佛大学访学。年获剑桥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年出版处女作《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年因此书被《时代周刊》评为“年度影响力人物”。01
「关于书名」
本书原名为《Educated》,作者亲定的中文名为《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采取《圣经·诗篇》中的一句话——“Fleeasabirdtoyourmountain”。象征逃离了故乡的山峰和找到真正的信仰。书中,塔拉的回忆按照时间的顺序流畅地展开,只有这样一段往事插叙其中:塔拉一家曾救助过一只野生的大角猫头鹰。这个受伤的野性生灵发现自己被囚禁,险些将自己拍打致死,于是他们只好将它放生。塔拉的父亲说:它和大山在一起比和我们在一起更好。它不属于这里,也不能教它属于这里。
这支小插曲似乎就是对这个书名的诠释,也是作者对自身处境的诠释。她身在剑桥,与周遭所有人都不同,童年的独特经历让一部分的她永远属于那座大山,似乎显得格格不入,这是她无法剥离的原生家庭痕迹;另一部分的她不能被家人所束缚,她注定是飞鸟,要飞往自己的山去。
这山是她为自己找寻的山峰,不是家人给她定义的山峰。她就是那只猫头鹰,有着自由飞翔的意志,不能教她属于那里。02「当你决定去哪里并且全力以赴的时候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这本书是美国作家塔拉·韦斯特弗的自传作品,以小说一样的口吻讲述了她极端的童年故事和她接受教育后的改变。塔拉的家庭生活在美国爱达荷州乡村山区,与社会和外界隔绝,愚昧且无知。塔拉的父亲是一个偏执狂,从塔拉开始记事时起,她就知道父亲是个虔诚的摩门信徒,每天晚上他都会给孩子们讲《圣经》里的故事,仿佛只有《圣经》才是他们精神生活的唯一寄托。
父亲告诉孩子们:不要相信*府,更不要总想着去上学,学校就是个阴谋项目,大山外的世界充满着危机,不久的将来,还可能会爆发战争。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断地劳作,多多储备食粮、枪支、弹药,以备世界末日。
他整日带着孩子们在废料场整理废品,孩子们淤青擦伤、伤痕累累,甚至从机器上跌落下来大出血、脑震荡,他都医院治疗,医院是邪恶的,不管孩子们受了多大伤,他都会说,去找你母亲,她会有办法。母亲则唯命是从,绝对忠诚于父亲,对子女的幸福态度漠然。
她无法判断父亲话语的真实性到底有多少,她只能像个听话的小绵羊,任由父亲和哥哥姐姐们的随意支配,但在她的内心深处依然埋藏着一颗不安分的种子。
好在命运似乎要为她拉开一道光的裂缝——塔拉的三哥通过自学考试上了大学,并将教育的概念第一次灌输到了塔拉的脑子当中。哥哥的成功似乎让17岁的塔拉有所顿悟——原来,人是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人生的!
“过去是一个幽灵,虚无缥缈,没什么影响力,只有未来才有分量。”她想尽快逃离这种困苦又闭塞的生活,她相信山外面的色彩一定会比这里更加绚烂,父亲所传达给她的理念并不真实,她想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这个世界上最值得记忆的东西!于是,塔拉鼓起勇气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离开家,去上学。
在大学的课堂上,她不知道什么是“大屠杀”,不知道什么是“种族歧视”,可她并没有受到外界的影响而放弃,反而更加努力。记录课堂上老师所说的她不懂的名词或知识点,下课了去想尽办法弄明白。
在这种矛盾当中,她开始回想从前的自己,也认识到,想要摆脱过往的无知,只能通过教育来实现。在坚定内心想法之后,塔拉一步一步努力前行,她的毅力和天分让她的重塑之路越来越明晰。
__________
_
03
「决定你是谁的强大因素来自于你的内心」“我所有的奋斗,我多年来的学习,一直为了让自己得到这样一种特权:见证和体验超越父亲所给予我的更多的真理,并用这些真理构建我自己的思想。我开始相信,评价多种思想、多种历史和多种观点的能力是自我创造力的核心。如果现在让步,我失去的将不仅仅是一次争论。我会失去对自己思想的掌控权。这就是要求我付出的代价,我现在明白了这一点。父亲想从我身上驱逐的不是恶魔,而是我自己。”
作者正是通过教育而理解了这一切,不愿一辈子活在父亲的想法里,不愿同姐姐一样嫁人,她看到了人生的更多可能,想要去探索,实现自我价值,我很佩服她能够能够拥有这样的勇气。在帮父亲整理杂物的空闲时间偷偷去房里看书,面对父亲的冷嘲热讽也坚持做自己内心想做的事。
“沙砾不可计数,叠压成沉积物,然后成为岩石。”
教育意味着获得不同的视角,理解不同的人、经历和历史。接受教育,但不要让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教育应该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视野的开阔。它不应该使你的偏见变得更顽固。如果人们受过教育,他们应该变得不那么确定,而不是更确定。他们应该多听,少说,对差异满怀激情,热爱那些不同于他们的想法。
——塔拉·韦斯特弗,《福布斯杂志》访谈山不过来,我就过去。在找到自己内心真正想要什么的时候,就只剩下埋头苦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