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皮肤科医院简介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906/6508755.html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自觉症状。可见于多种病理和生理变化的情况,有时也可成为某些严重疾病早期的或突出的症状。头痛有多种分类方法,按病因可分为颅内病变、颅外病变、全身性疾病、神经症4类。国际头痛学会又分为周期性偏头痛、紧张性头痛、丛集性头痛、慢性阵发性偏头痛和传入神经阻滞引起的头痛等12类。临床表现为头痛,头晕或头胀,后项板滞,痛剧有呕吐感,痛久则有不同程度的神经衰弱症状。本病属于中医学中的“头痛”范畴。其发病多为外感风寒、外感风热、瘀血、痰浊、肝火、肝阳肝风亢动、气血不足及肾阴亏虚等病因病机所致。在临床中,常选用发散风寒药、发散风热药、化痰药、活血化瘀药、泻肝火药、平肝息风药、补气药、养血药、滋补肾阴药等相关的中药予以治疗。临床应用风寒型:发散风寒药+活血化瘀药(行气药)±通脑络药风热型:发散风热药+活血化瘀药(行气药)±通脑络药痰浊型:化痰药+平肝息风药±通脑络药±活血化瘀药(行气药)瘀血型:活血化瘀药(行气药)+通脑络药±化痰药肝风型:平肝息风药+泻肝火药(引火下行药)±滋补肾阴药血虚型:养血药+补气药(升举药)±滋补肾阴药肾虚型:滋补肾阴药(补益肾阳药)+平肝息风药±养血药以上各证型:无需辨证+止痛药头痛且晕,时作筋掣,两侧为重,头重足轻,烦躁易怒,少寐多梦,腰膝酸软,面红口苦,舌质红,舌苔薄*,脉弦数。此为肝中风阳偏亢,上扰清空所致头痛肝风证型。组方应主用平肝息风药、泻肝火药(引火下行药),佐以滋补肾阴药,轻遣止痛药。组方:天麻9g,石决明30g,钩藤9g,白芍12g,菊花12g,龙胆6g,*芩9g,栀子9g,牛膝9g,龟甲15g,生地*12g,熟地*9g,川芎12g,延胡索9g,甘草6g。水煎服。多年以来,对头痛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现已发现与头痛发作有关的一系列生化改变,尤其是5-羟色胺的变化,故认为本病可能是一种人体内分泌和水盐代谢失调所致的血管舒缩功能障碍性疾病。西医对头痛的治疗主要是根据不同的病因,不同的临床表现而采取不同的病因治疗和对症止痛治疗。虽然起到了一定的防治作用,但远期疗效并不尽如人意。中医以辨证论治为主体,综合治疗头痛,不但止痛效果显著提高,而且复发率也大为减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证治内容。发散风寒药和发散风热药中有3味药物值得一提:①关于川芎:川芎是祛头部风邪疗效最佳之品。如《神农本草经》:“川芎搜风而治头痛。”《本草崇原》:“主治中风入脑头痛者,芎禀金气而治风,性上行而治头脑也。”寇宗奭更指出川芎治“头面风不可缺”。而且风寒、风热皆可用之。如《中药学》:“本品辛香升散,能上行头目,祛风止痛,为治头痛要药。前人有‘头痛不离川芎之说’。其治头痛,无论风寒、风热、风湿、血虚、血瘀均可随证配伍用之。”所以本篇以川芎一药为发散风寒药和发散风热药的首选药。②关于细辛:中医历有“细辛不过钱,多则气闭而死”之说。如《罗氏会约医镜》:“按细辛燥烈,不可过用,过一钱,闷绝而死。”但很多学者认为,所谓细辛不过钱,主要是针对细辛末吞服而言,用水煎在复方中使用可以适当加大用量,如有人一次用至9g,未见不良反应。《中医内科临床新法·头痛》还报道:“古有‘细辛不过钱’之说,而大多数运用温阳化浊法治疗头痛的学者,已突破这一用药限量,有效用药量在15~20g,认为重剂细辛止痛效果尤佳。何永田用细辛进行家兔*性实验后指出,热煎后细辛*性降低,大剂量应用具有较好的镇痛作用。应用于临床,治疗阳虚头痛剂量从3g逐渐加到30g,入汤药煎服,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未发现任何*、副作用。但对阴虚发热、素有高血压病史、肾功能减退者,无论煎剂或散剂均应慎用。”可参。临床体会,若需较大剂量使用细辛入煎剂时,当先煎45分钟,再入他药合煎,方可保证用药安全。③关于菊花:选用菊花为方治疗外感风热头痛,其用量一般以轻用为宜。这是根据吴鞠通“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的原理,只有用量轻,才能遂其轻清上浮之性。如果用量过重,则药过病所,反而无效。有人检索近年来治疗头痛从瘀论治的方剂中发现,活血化瘀中药使用次数多少的顺序排列为:川芎、当归、牛膝、赤芍、红花、桃仁、丹参、茺蔚子等可排在前20位,其中尤以川芎应用最为广泛。本篇亦参考应用之,用以上诸药作为治疗头痛活血化瘀药物的选药格局。其应用途径如下:①主治瘀血证型。活血化瘀药常与通脑络药等组成临证处方的框架。②各类证型头痛久治难愈,即可在治疗主症药物的基础上参用活血化瘀之品。其应用的理论依据是,头痛多有慢性发作病史,久痛入络,络主血,血为邪滞或因虚运行不畅而瘀生,故有“头痛多主于瘀”之说。经临床验证,收效良佳。一般而言,实证头痛中的外风、痰浊、瘀血之邪最易壅滞脑络,脑络不通,不通则痛。所以,通脑络药亦多加用于头痛一病中含有外风、痰浊以及瘀血等实证证型的治疗用方之中,而且其应用可以贯穿于病程的始终。虚证头痛初始多无实邪或有形之邪为患,脑络常呈畅通之势,故而无需应用通脑络药。若其日久难愈,脑络每可因虚而滞,其时应该在所用的处方中适当加入通脑络药,但以轻用为宜,若重而用之,则药过病所,反致弊害。平肝息风药中的天麻一药值得一提。基于传统的中药药理,天麻具有良好的平肝息风作用。如《药品化义》:“天麻,气性和缓……是以肝病则筋急,用此甘和缓其坚劲,乃补肝养胆,为定风神药。若中风、风痫、惊风、头风、眩晕,皆肝胆风证,悉以此治。”现代药理实验证明,天麻又善能止痛。如赵国举报道,用电击鼠尾法,证明人工培养天麻与野生天麻均有非常明显的镇痛作用,野生天麻作用较强,且止痛持续时间久。检索近代以来治疗头痛的方剂发现,50%以上的用方使用了天麻一药,其中除取其平肝息风作用外,很多用方却单纯的意在取天麻良好的止头痛之功,即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广泛地加用于头痛各种证型的治疗方剂之中,天麻的这一用途已不局限于平肝息风作用的本身了,值得参考应用。泻肝火药主用于对头痛肝风证型的治疗,常与平肝息风药等组成临证用方的框架。其实,泻肝火药还有一项广泛的应用途径,即头痛的各种实证证型久治难愈,邪郁日久,多从热化,如果临床表现出现面红、口苦、尿*等症,就应该在其辨证施治的处方中适当加用泻肝火之品。临床体会,即使尚未出现上述的邪郁化热征象,也可以在其用方中酌加菊花一药,有热则清,无热可防,具有积极的治疗意义。肾虚头痛,主要是因髓海空虚所致。髓海与肾阴关系密切。正如《辨证录》所谓:“脑髓与肾水原自相通。”故治疗肾虚头痛亦常以滋补肾阴药为主而佐用以平和的补益肾阳之品,意在补阳以助阴,又无刚燥伤阴之弊。一般来说,滋补肾阴药的应用有以下三途:①可作为主用药物与平肝息风药、养血药等组方以治肾虚型头痛。②可作为佐用药物用于肝风型、血虚型头痛的组方。其前者的用意在于养肾阴以涵肝木,则肝风易息;其后者的用意是因为“阴血同源”,养肾阴可助血液的化生。③可作为各种证型头痛愈后的收功药物使用。盖脑为髓海,下根于肾,各类证型头痛历久,皆可损伤髓海,而肾阴鲜不耗匮。因此临证治头痛,应先予辨证施治用药,一俟痛去七八,即应转手用龟甲、生地*、熟地*、枸杞子、何首乌、杜仲、鹿角胶等以收功,从本图治,庶可长治久安。治疗头痛一病,补气药与养血药经常联合应用。因为:①“血之与气,异名同类。”实则俱实,虚则俱虚。②气血亏虚导致的头痛虽然常以血虚为主,但有形之血生于无形之气,故养血必须兼予补气。正如中医先贤有云:“血虚头痛,必有烦躁、发渴、身热等候,其脉必涩而虚,产后金疮失血者多有之。虽宜补血,又必兼养其气,以血非气不生也。”又,现代学者陈景河从东垣补脾胃药中还悟出,气血亏虚头痛,在适用补法中,辅以小量宣药,可防其壅滞之弊。“气虚者,用补中益气汤或十全大补汤,酌加全蝎、炙僵蚕、川芎、红花、鸡血藤、鹿角胶等。用全蝎镇静止痛,又能舒散因久虚停瘀之热,川芎、红花、鸡血藤活血宣络,通气虚中之血滞,鹿角胶填补真阳,阳气升腾,阴精随之上奉,合诸补气药,而元气得复矣。血虚者,宜当归补血汤或四物汤,酌加蜈蚣、山萸肉、坤草、肉桂、木香、龟甲胶,更加川芎等。用蜈蚣、木香宣导血中之滞,又能镇静止痛,更加川芎与蜈蚣同用能化恶血,坤草祛瘀血而生新血,调和血脉,肉桂引阴虚火动而归于命门,龟甲胶填补真阴,阴气复,生化之功能旺盛,血得补,头痛即除。”诚为经验之谈。因为头痛的各种证型皆存在头部疼痛之症,所以在头痛一病所有的用药中,也就以止痛药的应用范畴最为广泛,即可以无需辨证地在头痛各种证型治疗处方中加用之。川芎是公认的止头痛要药。如《本草求真》:“川芎头痛必用。”张石顽:“川芎治少阳、厥阴头痛及血虚头痛之圣药。”李杲:“头痛必用川芎。”《中医临证绝招》“还统计了近十年治疗头痛的重要文章60篇,共报道病例例,其中使用了川芎的就有例,占86.3%。所治头痛包括了高血压头痛、血管性头痛、脑震荡后遗症头痛、贫血性头痛、紧张性头痛、神经症头痛、神经性头痛、偏头痛等多种头痛,都收到了较好的疗效”。还需要说明,现代学者对于川芎治头痛的应用剂量历来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川芎不宜大量应用。如《中医杂志》有文章报道:“川芎用量12g以内最为合适,不宜用量过大,因对大脑有麻痹作用,可发生不良后果。”《谦斋医学讲稿》:“在适应证用之,用量也不宜太重。”另一种观点认为川芎少量用之不易见效,大量应用方见其功。如李寿山治疗头痛体会:“世人以为川芎辛温香窜不可过用,其实不然,顽证痼疾,犹如敌营堡垒,不用足量炸药,乃隔靴搔痒。余用川芎最小量起于15g,以后递增,对头痛剧烈者,经常用至50g以上,实践中并无伤阴香窜之弊。”陈景海:“余治头痛而每方药中皆用川芎,因川芎有行气开郁,理血止痛作用,其量必用30~80g,能收奇效。”临床体会,头痛应用川芎应视不同证情而选用不同剂量,如虚证宜常规量或少量而不宜大量应用;如实证可大量用之,但应从常规量逐渐递增为宜。风寒、风热外袭于头面,壅阻脑部血运,脑络不通,“不通则痛”。所以治疗风寒证型用方框架的组成,应主用发散风寒药和活血化瘀药(行气药),佐用通脑络药;治疗风热证型用方框架的组成,应主用发散风热药和活血化瘀药(行气药),佐用通脑络药。痰瘀为有形之邪,其壅遏于脑络,脑络不通,“不通则痛”,所以治疗痰浊证型和瘀血证型用方框架的组成,在主用药物(化痰药、平肝息风药、活血化瘀药)的基础上亦皆应用了通脑络药。肝风证型头痛一般多源自肝火,养阴即是助水,水旺则风易息而火易灭。所以其治疗处方的框架在主用平肝息风药和泻肝火药(引火下行药)的同时,又佐用了滋补肾阴药。补气可以生血,滋阴可以充血,所以血虚证型用方的框架由养血药、补气药(升举药)和滋补肾阴药组成。肾虚头痛者,肾阴虚也。肾阴虚易生肝风,所以肾虚证型治疗处方框架的组成,以滋补肾阴药和平肝息风药为主用药物,方中佐用养血药的目的是为了充血以助肾阴。以上各种证型的临床表现均不离头痛一症,所以止痛药应无需辨证而用。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