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震荡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无名渔父付君女人婚姻和水库记田园
TUhjnbcbe - 2021/8/17 1:38:00
白癜风治疗医师 http://yyk.39.net/hospital/89ac7_detail.html

女人、婚姻、和水库

——记田园庄主_石艳华的生活之路

无名渔父

序幕痛定思痛

北山乡*府礼堂正在召开“改革开放先进人物表彰大会”。会场庄严隆重。在热烈的掌声中,走上台一位天命之年的女人。尽管青丝香润夹掺着华发,眼角微填几条鱼尾纹。但双目炯炯,神采矍铄。衣冠楚楚,落落大方。淑质英才,风韵犹存,仍不减当年的风采!她就是本文主人公,田园庄主_石艳华。

她把奖杯和奖证放在讲台上,拿起麦克风沦肌浃髓地说:

“我的前半生人生之路是坎坷曲折的。婚姻的失败导致我的生活流离失所。列夫.托尔斯泰曾指出:‘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福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是的,我的不幸是由于我在初恋时的轻率、盲目,把*铜看成了真金,把浮夸视为华彩,情人眼里出西施。在我32岁的时候,建筑在沙滩上的爱情金字塔终于塌倒了……‘’

第一章兰因絮果

二十一世纪之始,季春三月。江南已经桃花盛开,春意盎然!然而,北国九台仍然飘风扬雪,春寒乍暖。“嗖嗖”的北风犹如小刀子割在脸上一样厉害。尽管是新世纪之始,一切都在变化,惟有气候老人还是按照它的经典老路不知疲倦地匆忙走着。

万家灯火随着深邃的夜幕逐渐暗淡下来,唯有石艳华家的灯光显得更加那么明亮。当石艳华给女儿和爱人大伟的衣服洗完,时钟已敲响了十一下。“哦,已经午夜了”。她倒在床上,打开床头灯,翻开《古文观止》坚持不懈的每天必读。她是个非常喜欢读书的女人。读书增加阅历,开阔眼界,启迪灵*,提高思想,强化人格,激发志向,增长才干,陶冶心灵。女人读书,青春永驻!知识和才华把她装饰的更加靓丽。“腹有诗书气自华”,但她不。无论是家庭还是对外,从不清高自傲都很随和。

身边的宝贝女儿姗姗刚刚两岁多,睡的婆婆娇更加使人喜爱;爱人是个*徒,经常半夜回来,给这个刚刚架起来的家庭笼罩着阴影。石艳华苦口婆心的多次劝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他无动于衷。石艳华为了女儿,为了完整的家庭,她奉献了全部的爱。买断时的那点积蓄,基本被他*光。就是连家里的唯一彩电也被端走顶为*债。家庭摇摇欲坠,岌岌可危。她盼着他改邪归正,一切重新开始!

石艳华太疲倦了,不知不觉的睡着了。屋门被打开,她的爱人大伟打着酒嗝裹着酒气踉跄的走了进来。看出来,他今天又是棋牌馆里的“败将”!他上了床,不由分说,借着酒劲硬把石艳华的睡衣扒得精光。

“大伟,别这样,我太累了!”石艳华一边乞求一边反抗。她又怕惊吓着女儿,又怕惊动隔壁有伤大雅。心里想,“唉!谁让我是他的妻子呢!”石艳华再次的忍让了。

望着妻子白皙的丰肌腻理和暄腾、柔软的乳房,似乎,如同陌生美女,他像饿狼般地扑向猎物……其实,这不是爱,这是*徒一种心理宣泄,是性虐待的一种表现。几年来,石艳华一直这样忍受着。

有人说,爱情是一杯香槟酒,关键在于你自己怎么样调制。此话不错。时间又过去了半年,石艳华还在苦苦等待,力挽这个家庭免遭支离破碎的惨局。想当初,在恋人的脑海里,她总是把大伟摆在这座金字塔的顶峰,把他看成是任何人都不能与之媲美的佼佼者。大伟的风流倜傥,谦谦君子风度征服了她,使她的初恋盲目坠入爱河。她们闪电式的宣布:“我们结婚了!”人在凄楚的时刻回忆幸福的往事不能不说是一种痛苦。哪想到,买断下岗以后,大伟丧失了自尊、自律、颓废、堕落,与从前的大伟相比判若二人,越发不可收拾……

不能再继续想下去了,她微微闭上眼睛,一声轻轻的长叹,“唉!”后悔莫及。此时,她又想起了奥地利文学家的一句名言:”一个身在热恋中的恋人如果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激情,那他的受苦至少是咎由自取”。是的,如果当初不那么草率轻狂审而慎之,哪能有今日呢?自己种的苦果只能自己去食。打掉了门牙,只能往自己的肚子里咽了。

“当,当”的敲门声把她的回忆打断。石艳华把门打开,走进一位戴着金丝眼镜,西装革履,衣着不俗,潇洒飘逸中年男子。手里捧着一大束玫瑰,声称是大伟的莫逆之交。

“*场中还有这样道貌岸然的正人君子吗?”石艳华疑惑的思忖着。

“你走错门了吧?我不认识你!”石艳华冷冷地说。

“不,没错!五楼中门,大伟的妻子石艳华!”那个男人肯定地说。

“有什么事,快说吧!”

“这是大伟给你写的便签。”说着,把便签递给石艳华。

石艳华接过便签仔细辨认着。不错,是大伟的笔迹。

就在石艳华细看便签的瞬间,那个男人淫秽贪婪的目光,虎视眈眈的双眼,直勾勾的盯住石艳华,像扫描机一样由她的脸颊到胸脯、小腹、直至臀部、小腿,甚至,每一根汗毛都没落下。

“哇”!那个混世魔王惊讶了。他在*场,舞场,和各式各样的酒局混了这么久,还是第一次看见这么美丽动人的女人。尽管她三十二岁,一个孩子的母亲,但靓丽媚人的魅力不减当年,甚至,窈窕淑女有所不及!怪不得都说大伟的妻子胜过天仙,果不其然!他有些按耐不住了,裆部的“雨伞”一点一点的开始张开,几乎,要把“伞盖”顶破。恨不得将石艳华紧紧搂在怀里……

他取出一个非常高雅的首饰盒然后打开,里面是镶嵌着蓝宝石的一枚白金指环。“这个白金指环是我送给你的见面礼……”

“啪”的一下,一团碎纸摔在那个男人脸上!

“滚!立即滚出去!”

说着,又把指环和首饰盒向他砸去。石艳华怒吼着,像一头被激怒的母狮吼叫着!

那个男人死皮赖脸的纠缠着:“别激动,就一次,三万元*债就算还清了!”说着,上前拥抱石艳华。

石艳华非常冷静告诫他:“你若是不走,我立即报警!你强闯民宅,非礼友妻,判你个双料罪!”说着,就去拨打电话!

那个男人一看石艳华动真格的了,有点胆怯了。

“好好,我走,我走!”捡起地上的白金指环灰溜溜的滚到门口,不甘心地:“你再考虑考虑……”

“卑鄙!无耻!”石艳华拾起地上的拖鞋再次狠狠的向他砸去!

一向委婉倔强的石艳华,一头扎在床上头一次委屈的痛哭起来。

本来,石艳华还在耐心的等待大伟痛改前非,重新振作这个家庭。可是,这一张便签使她彻底绝望了。他把女神当成了妓女。她的伟岸大伟,犹如一块瓦砾从金字塔顶端跌落下来,摔得个粉身碎骨!

离婚是痛苦的。如果说在痛苦中煎熬还不如当机立断。她耐着性子和大伟谈判了多少个回合,最后,石艳华以高额的代价与大伟达成离婚协议:石艳华带领女儿姗姗和三万元*债净身出户。她们离婚了。

风雨阴霾的天气终于过去了。东方吐出鱼肚白色,天渐渐的亮了!石艳华像离樊笼之鸟,飞向丛林,飞向大海,重新飞翔蓝天……

第二章艰难曲折

自从和大伟分道扬镳后,石艳华带领女儿离开九台市,不得不投奔长春市的一个闺蜜_蓓蕾那里寻找打工谋生。尽管改革开放,民营、个体企业如雨后春笋,但对于一个孩子的妈妈来说还是很困难的。

“就凭你这么好的气质怎么能找不到工作?过几天我保你上班!”她的闺蜜蓓蕾安慰她说。

“气质好可不能当饭吃啊!”

“哪个企业不想找个机灵能干的呢?特别是那些总围女人转的大老板”。蓓蕾风趣地说。

说完,“扑哧”一声笑得两个人前仰后合。

第二天,蓓蕾来到一家民营企业《南洋制钉厂》找*厂长,请他帮助解决石艳华的工作问题。*厂长一听说是带孩子的妈妈,顿时,感到有些为难。

蓓蕾一般正经地说:“这个人很精干,能吃苦耐劳。

*厂长还是支支吾吾,吞吞吐吐:“这……这……”

蓓蕾有些急了:“别这那的,到底行不行!”说着把石艳华的简历档案递了过去。

*厂长看了看简历上的照片,笑了笑说:“请她到人事报道吧!”

石艳华在南洋制钉厂干了已经两年多了。整天和盘圆钢筋打交道,纤纤的绣花手指磨成了厚厚的老茧,脸庞被嗮得黝红,累得她直不起腰来。她为了姗姗和还清那三万元*债,硬是咬牙挺了过来。每每都是超额完成生产任务。溢馨的花朵总是有蜂蝶缠绕;漂亮的女人也使有些男人神*颠倒。常言道:酒不醉人人自醉,花不迷人人自迷嘛。

*厂长每次来车间走走,都要在石艳华周围转几圈,故意找些话题。特别是厂子里标语牌上的八个字,硬让石艳华挑出两个错白字。“雷厉风行行”的”历”字,“增产节约”的”赠”字,这就更使*厂长跌破了眼鏡,刮目相看。小会点名,大会表扬,还选上了三八红旗手。一时间,石艳华的名字在”南洋制钉厂”名声大噪。

今天是中秋节,又是姗姗五周岁的生日。为了节省花销,石艳华没有领她吃饭店,只给姗姗买了两块月饼和二斤水果,生日和中秋同时进行。她感到很寒酸,对不起自己的女儿,心里非常内疚地说:“今天是姗姗五岁生日,妈妈没有给你买生日蛋糕。等明年姗姗过生日时,妈妈一定给你买个大大的蛋糕!”说着,眼睛湿润了。

“我们要把买大大蛋糕的钱存起来,好还清爸爸的*债!”姗姗非常懂事的说。

石艳华搂住女儿一时说不出话来……

这时,有人在敲门。

在这个“独在异乡为异客”,两眼一抹黑的城市里,她的闺蜜蓓蕾和爱人回家过中秋节去了。自古道:寡妇门前是非多。还有谁会到寒舍拜望呢?

姗姗机灵地问:“是不是爸爸找上门来了?”

门外传来:“是我,老*!”

石艳华顿时一惊。整理一下衣着:“啊,是*厂长啊!这么晚了怎么不回家过中秋节去啊?”

*厂长开玩笑地说:“怎么,不欢迎?我这还在门外呢!”

石艳华急忙打开门附和着说:“我这门上可有斩妖剑啊!”

*厂长反应非常灵敏:“中秋佳节访贫问苦,是领导应尽的职责嘛!”说着,把一盒大大的蛋糕摆在姗姗面前:“来!大大和你一起过生日!”

姗姗从来没有这么高兴过,三个人同时高兴的唱着“祝你生日快乐”的祝福歌。冷静的屋子里顿时充满了欢乐。

石艳华是个聪明正直的女人,绝对不靠献媚和裙带攀升!传统伦理道德在其头脑里根深蒂固。平时*厂长的眉来眼去,一举一动她都看在眼里。特别是过份的亲昵动作,她总是借口躲开。

有一次,*厂长突然来到厂里,说是值夜班,让石艳华过去汇报工作。只要就范,她的工资可以翻翻,提携车间副主任,由临时工转为长期聘用。这对于轻佻浪荡的女人来说是天上难找,地上难寻,求之不得的好事。可石艳华不!她是一只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暂时落难的鹓雛,绝不是华丽的山雉,一旦腾飞非梧桐不栖。石艳华早有思想准备,找借口硬是把他顶了回去!她和大伟盲目的婚姻深深的教育了她。她不想做别人的情人,更不想当小三,破坏别人家的幸福。如果真的这样,那么,结局比初恋结局还惨。她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会有灿烂辉煌的明天!为了*厂长和她自己,必须马上离开制钉厂!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就是石艳华的睿智!是的,只有自强不息满怀信心的人,才能在严肃、坎坷的生活中找到欢乐,看到光明,充满信心地沉浸在生活之中,实现恢宏大志!一周后,石艳华来到厂人事部门办理退厂手续。*厂长感到很诧异,起初坚决不同意,由于石艳华的坚持和执着,没办法只好签字放行。实实在在做事,堂堂正正为人,已成为她的座右铭!

从制钉厂退厂以后,她带领姗姗来到了吉林市雪糕厂。尽管潮湿,阴冷,工作沉重,但工资还可以,每月都能领到奖金。压在身上的三万元*债正像融点的雪糕一点一滴的融化,身上感觉轻松多了。然而,天不由人愿。一天,厂长把石艳华叫到厂部,厂长不由分说劈头盖脸的指责她:“你不是已经离婚了吗?你看看大门外谁在大吵大闹!你为什么向组织撒谎?!”

石艳华向大门外望去,“唉!大伟怎么找到这里来了”她有些尴尬急忙迎了过去。

“你来做什么?”石艳华没有好脸色的问。

“救救我吧,那三万块*债如果还不上,他们会把我的双腿打断的,他们是说得到做得到的!”

连本带利三万五千元。这么大的高额巨款,对石艳华来说是个天文数字。现在她的积蓄只有两万来块,还差一万多。这么大的一笔数字怎么筹集呢?她不能不管,毕竟夫妻一回。再说,这笔*债是离婚时石艳华自己答应承担的。她又向她的闺蜜蓓蕾打电话求援。没多长时间,援助款落在石艳华的手机账户上。

“走,我跟你回去还*债!”石艳华果断地说。

大伟被感动得放声大哭……

还债回来,雪糕厂的工作被辞掉了。理由:欺骗组织,影响很坏。没有办法她又来到养鸡场。上班没有几天,全国又蔓延了sars

。为了防止扩散,鸡场的家禽一律扑杀处理。养鸡场的大门贴上了封条;有朋友又把她介绍到蛟河市“珍惜食用菌研究所”做菌种。刚刚工作一个多月,菌研所又要去南韩三年。条件是不能带孩子。这个条件太刻薄了。女儿是她的心头肉,掌上明珠。她就是为了孩子才四处奔波,她怎么舍得把她放弃呢!没有办法,只好另谋职业。“唉!真是个姜子牙卖面,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啊!”

大伟的*债还清了,身上轻松多了。他虽然已经金盆洗手,但是,对于这个家庭来说,已经姗姗来迟了。他孤零零的倒在床上,一口接一口的吸烟,心里犹如十五只水桶打水七上八下的。常言道:有君子烦君子,无君子想君子。大伟现在真的感觉到石艳华的可爱可贵,他不能没有她。倏地,从床上跳下来:“不行,我必须把她找回来!”

第三章情窦再绽

石艳华是个精细的女人。还清*债后她的银行卡已经成了废卡一张。姗姗马上就要上学,皮夹里空空如也怎么得了?她终于在吉林市的一家建筑工地找到了工作。和灰、瓦泥、搬砖、推车等等全部力工活。干起活来,干净利索,真可谓巾帼不让须眉。

班里有位瓦工师傅,手艺巧,身体棒。虽然干着泥瓦匠的活,仍不愧有“美男子”之称。无论什么脏活累活他都抢先干,而且,心地善良。大家都亲切的叫他“大美二哥”。石艳华分包的活干不完,大美二哥经常主动帮上一帮,这让石艳华不知如何是好!茶余饭后,时不时的向石艳华请教诗词歌赋的有关学问。石艳华都是很热情的与他研讨。

有一次,工地脚手架塌倒,大美二哥从三米多高的脚手架摔下来,摔得鼻青脸肿,大腿里子鲜血如注。石艳华二话没说,“咔嚓”一声把裤腿撕开,用自己的白纱巾“嗖嗖”几下缠在腿上把血止住,医院。

外科大夫一看伤势严重马上对石艳华说:“你爱人外伤严重,需要立即手术,你来签个字吧!”

石艳华犹豫了,既不是妻子又不是亲属,你能负担后果责任吗?但时间紧迫,救人要急,二话没说,把字签完。

“先交元手术押金!”随后,大夫递给她一张住院押金单子。

石艳华彻底迷茫了。心里想:刚刚把三万五拿走,囊空如洗,上哪再弄五千元押金呢?急得她团团转。实无办法,只好再次找闺密蓓蕾了。

她打开电话气语吁吁地说:“蓓蕾,我现在急需五千住院押金,马医院账户上!

“好的,马上到!”蓓蕾爽快的回答!

石艳华终于长喘了一口大气!可是,没等第二口气喘完,紧接着麻烦又来了。据村里探望二哥的村邻讲,二哥上无父母,下无姊妹,独身一人,只有个七八十岁的叔父。石艳华的脑袋都要炸开了!她在自问:“我是谁,他是谁?都是工友。不仅要侍候吃喝拉撒睡,还得擦洗身子,毕竟不是夫妻,名不正,言不顺,男女有别啊!”

想到这里,她真的想一走了之。可是,她不能。她是个非常热心肠的人。记得有一次,九台家的邻居张大爷也是有病住院,因无儿女照顾,老天硬让她装把他的女儿侍候一周。患友都夸她是孝顺女儿。乐得张大爷闭不上嘴!

这回月老又像导演那样让她再饰演妻子进入角色。不过这妻子的角色是不好饰演的!她们都在而立不惑之间……唉!不要想那么多了,救人救到底,送佛到西天吧!

一个多月以后,大美二哥出院了,石艳华陪二哥打的回到乡里。

大美二哥的家住在离市里七八十里的北山乡。一路翠微含黛,百花飘香。那漫山遍野的青纱帐,那碧波荡漾的稻浪,和那波涛起伏的谷子地还有那潺潺流水,奔腾的小溪,加上鸟啭猿啼,更增加了几分山水田园风光!她大口大口的呼吸着,她已经被这“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田园风光所深深吸引。

大美二哥的家住的是明亮三间红瓦*墙的大瓦房。篱笆墙是用榆树籽种植起来的。上面爬满了各色喇叭花,还有十几个大吊瓜,院子很宽敞。大*狗和那只芦花大公鸡追逐戏耍着。虽然是“光棍”一人,但日子什么也不缺,唯独缺少一位家庭主妇。

村民们听说“光棍”一人的大美二哥带着位如花似玉的女人回来都想看上头一眼,纷纷前来探望。有的送来了鸡蛋,乌鸡,还有的送来四年生人参,说是给二哥补补身子!可见二哥的邻里人缘很不错!

“这位妹子莫非是从瑶池下凡的吧?都赶上天仙了!”邻居的五嫂抢先品头论足了。

“是啊!二哥真有福气,娶回个阆苑仙娥!”

大家你一言他一语的议论着。

石艳华心里清楚,说是乡邻探望二哥还不如说是来看自己。

“姐妹们,不要误会,我们是工友,只是照顾……”石艳华极力辩解着。

“照顾的真好,都照顾到家了……”

大家七嘴八舌,反应不一。

这时,二哥的三叔来了。他是村子里唯一资历最老,年龄最大,辈数最高的老人了。

“大家都回去吧!让老二好好休息休息。谢谢大家的心意了!”

真是一鸟入林,百雀哑静。村民们都走了。

皎洁的明月像圆圆的玉盘挂在碧落,把银辉洒在田野,笼罩整个山村。昔日的青纱帐已经换上*色金妆,似乎是待嫁的新娘等待她的新郎迎娶;山菊花含着晶莹的露珠沐浴清新月光绽放。宁静的山村不时传来棒槌鸟的鸣叫声和蛩虫与青林音乐的协奏曲。

月亮像投影灯似的把一束月光投照在东屋的炕上。石艳华倒在炕上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七年谷子八年糠全部涌入脑海。通过五年的游子打工生活,使她饱尝了生活之路的艰辛。意识到初婚时对生活天真烂漫的理想主义想法是幼稚可笑的。美好和幸福不会从天而降,只有拼搏才会所得。俄国诗人施企巴乔夫的一句名言:“爱情是一本永恒的书,有人只是信手拈来,浏览过几个片段。有人却流连忘返,为它洒下热泪斑斑。”是啊,她把和大伟的草率结婚,时刻铭为警钟长鸣,提醒自己决不能再走老路。没错,“爱情会给忧伤的眼睛里注入生命,使苍白的面孔泛起玫瑰色的红润”。

自从与大美二哥接触以后,石艳华再次绽开感情的火花。尤其是护理二哥住院期间,感情的深度由十度的啤酒上升到五十度的老窖,六十度的白干了。快到不惑之年的她,再次的感情投入是真挚的,慎重的,严肃的。她没有什么过甚的奢望,只期待有个完整家庭,把姗姗抚养成人。虽然她们都是朦朦胧胧没有明确表明这种爱情,但她们已经心照不宣了。所以,她尽量克制自己的感情不要“爆发似”的爆发,要平平稳稳的“螺旋式”上升。但是,感情是有血有肉的实体,一旦激情上来就像一条决口的江河那样无法阻拦。她的春心萌动,脸颊顿时滚烫起来,越来越怦然心动!已经情不自禁了……

倒在西屋炕上的大美二哥平常以酒度日,总是一觉到天亮。可是,自从石艳华来了以后,他开始失眠,思绪翻江倒海,波澜起伏,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他很感激半前年的那次事故因祸得福,感激冥冥之中的月老牵线。他明白是她浇开曾经冰点的白水,是她使这个三十五岁的独身汉感到女人的魅力,是她让他坠入爱河。她的温柔、漂亮、贤惠以及风姿秀逸久久出现眼前,一种性欲的冲动驱使他必须把爱付诸行动!他急忙爬起来推开屋门。就在他推开屋门的瞬间,石艳华的屋门几乎同时打开。她披着薄薄的睡衣,衬露着肌肉玉雪和伊丽莎白的胸脯,宛如芙蓉出水,娉婷玉立那里,不约而同。是爱情的炉火纯青,是心有灵犀内在感应。

大美二哥猛然冲过去,把她紧紧搂在怀里亲吻着。然后,抱着这玉软花柔的身躯走进了自己的房间……

婵娟姑娘扯过一片彩云,羞涩地遮着脸悄悄地溜走了。

今夜,花好月圆!

第四章成家立业

石艳华和大美二哥结婚了,婚礼很时尚。是在吉林市较有名气的“世纪大饭店”举行的婚礼仪式。按照乡俗三叔和二哥的想法,与二婚人结婚没有必要大曲大绕了。可石艳华不同意。她觉得二哥是位老童子,是初婚。婚姻是人生一件大事,稀里糊涂的婚姻对二哥是不公平的。不能委屈了他,必须风光一些,因此,她选择了这个较有名气的大饭店。

当她穿着雪白的婚纱牵着大美二哥的手步入庄严神圣的婚礼殿堂时,石艳华美丽的风采,顿时使整个殿堂更加金碧辉煌!宛然白雪公主再现,恰似巫山宓妃下凡。掌声和呼喊声形成一股热浪在殿堂里回旋。

“请新郎给新娘戴上指环!”婚礼主持人兴奋地说。

就在大美二哥打开首饰盒取出白金戒指的时刻,突然一声大喊:“等等!”大伟气喘吁吁的跑了进来。

“他是谁,莫非一女嫁二夫?”全场被这一突发事情惊呆了!

“他是我的!”说着就去拉扯石艳华。“走!我们回去!”大伟不知进退的举动显得有些癫狂。

面对这一不速之客的造访,石艳华并没有像其他女人那样躲闪懦弱或者藏于丈夫身后,而是从容镇定的向大家说:“不错,我曾经是他的妻子。但五年前我们已经通过法律离婚了。今天,我和二哥结婚是受到法律保护的!”

说着,主持人同时宣布了石艳华和大伟的离婚证书,和与二哥结婚的结婚证书。正在大伟无理取闹,难分难解的情况下,两名警察走了进来。

“大伟同志,你恣意滋事,扰乱社会治安。请你跟我们到派出所走一趟!”说完,把他强行带走。

姗姗已经上学三年级了。随着妈妈五年的流离转徙,使她幼小的心灵增加了是非感和爱憎感。她感到爸爸今天的如此疯狂恣睢,如果没有法律权威的介入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她毅然的向报了警,才结束了这场闹剧。

在大美二哥给她戴上金指环的幸福时刻,石艳华紧紧伏在二哥怀里激动的流出了热泪。

又是半年过去了。一天,石艳华正在猪圈喂猪,听到大*狗的叫声,知道有人来敲门。放下猪食盆,擦了擦手去院子开门。

“啊,三叔来了!”

“啊。那个花腰子的猪崽怎么样了?”三叔关切地问。

“兽医给它打了针,又灌些药,好多了!”

二哥也迎了出来:“三叔,这两天怎么没过来呀?老二陪你喝两盅!”说着把三叔拉进屋里。

石艳华急忙扎起围裙给三叔炒菜下酒。

三叔的子女都在外地,眼下二哥就是他唯一的亲人。他决定把他经营二十多年的水库和那几亩土地转让给他。

“我已古稀之年,过几天要去三儿子那儿养老。家里的水库和那几亩土地就交给你们管理吧。以后也不要出去打工了。只要管理好就是个聚宝盆啊!”三叔一边喝酒一边唠叨着。“不过,管理水库可是个辛苦事”,三叔接着说。

二哥高兴极了:“谢谢三叔,我们不怕辛苦!”

石艳华又给三叔斟满一杯酒:“是否还得办理个转让承包手续吧?”

”就听侄媳妇的这句话,侄媳妇有头脑!”三叔赞扬地说。三叔又压了口酒接着说:“这个水库一,一定要保证村民种地用水,二是保证不要发生洪灾,三是保证关键时候不要私心挂帅!”

“我们一定记住三叔的话!”石艳华认真地说。

桃花水已经给水库注满新鲜血液。微风拂过,碧波涟漪。成双成对的野鸭子在水中追逐戏耍;那些枯萎的芦苇荡好似吃醉酒的汉子渐渐苏醒过来;满山的树木像多情的少女已经打扮的花枝招展了。春姑娘来了,又是一年的草长莺飞。

石艳华望着幽深的碧水和明媚春光,情不自禁的吟哦起张志和的渔歌子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我就是要当一个‘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烟波钓徒,我不回来你可不要想我呀!”大美二哥开玩笑地接着说。

石艳华轻轻的掐了他一把,二人亲昵的笑着。

此时,他们的心情如春风那么和煦,似流水那么欢畅,像万物复苏的生命那么盎然!是啊,一个多年在外漂泊的游子,在人到中年有了稳定的巢穴和事业怎么能不高兴呢?这十三垧水库和那几亩土地,就是他们建家立业的根基,是创造幸福的摇篮。他们将用实际行动落实国家的“三农”,“三扶”的优惠*策,乘着改革开放的浩荡春风,做新时代的创业者,奔向小康的带头人!他们吃住在水库上,把全部希望和精力投入在水库上了!

第五章一代高风

风清月朗,静影沉璧。除了几声鲤跃龙门的跳跃声外,漆黑的夜晚更显得水库的幽静。屋子里的灯光下,石艳华和二哥正在研究致富蓝图。她拿着她的构想:“根据水产养殖部门的检验报告,咱们水库的水酸碱度正符合人体的ph值,适应养殖水产业,特别是鲤科四大家鱼……”

“这就保证了舌尖上的绿色食品,真是老天有眼啊”。大美二哥兴奋的打断她的话。

石艳华继续精打细算着:“如果每垧水域我们在四月首批投放一斤大的草鱼苗尾,作为第一批主体捕捞鱼上市的话,那么,六月份就可以捕捞3到3.5斤的草鱼斤。纯利润按一元算,那么,十垧水域首次捕捞上市鱼0斤。七月末第二次捕捞,2.5到5斤的草鱼斤。剩余三垧水域混放四大家鱼和鲤鱼。这样良性循环捕捞经济效益非常可观。”石艳华的精打细算,让大美二哥听得入神,就像小的时候听妈妈给他讲革命故事那样入迷。

大美二哥虽然是个钓鱼高手,对鱼的饲养和管理还是个门外汉,就觉得鱼越多越好。石艳华虽然不是行道出身,但她干一行,爱一行,肯动脑专研。她的设想计划不是空穴来风而是科学养殖法。大美二哥给她倒满一杯热茶,温馨的吻了她一口,非常钦佩的称赞说:“我娶了你,就是娶了摇钱树啊!你的论证细致入微,头头是道,条条入理,就按你的计划干!”

没错,是棵摇钱树。确切地说是棵摇钱树种,这棵摇钱树种,必将以她的成熟和辉煌蔓延于全乡!根植于整个山村。

石艳华懂得虽然是科学养殖法,但由于初次试尝没有实际经验不可能把弓拉得太满,必须留有余地。因此,只投放了五垧水域的草鱼和其它鱼种。俗话说,人算不如天算,哪想到天不做美。炎热的天气一连三个月没有下雨,山里的老松树被嗮得直滴油。水库的水位一天比一天下降。东北有句谚语:”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雨吃饱饭。”庄稼灌浆秀花缺了雨水就像婴儿断了乳汁。六月的雨水真的胜过了甘霖。村民的稻田地稲禾渐渐枯萎,大旱望云霓。现在解决干旱的办法除了老天外就是这座水库了。由于灌溉的水位已经在灌溉水位线以下,村民们只好眼巴巴的看着水库,在水库上下打转。

石艳华是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成长起来的中坚力量。二十六岁加入了中国共产*,先后两次被评为乡县两级劳模。她看到村民们的稻田地渐渐变成“韭*”,心里如焚。如果再不放水,村民们一年收成即将变成一片干草!决心舍小家保大家,开闸放水!

这样关键时刻,是检验一个人的道德水准和*性原则的标尺。但她必须要和大美二哥协商,取得思想的统一。因为,按承保责任制规定,“水库灌溉水线以上为保田用水;灌溉水线一下为保鱼用水。”现在已经低于保鱼水线以下了,不放水也是合理合法,毫无指责。如果再放保鱼用水,这意味着,竭泽而渔,一库成鱼将变成鱼干。她的养殖蓝图全部泡汤,将变得倾家荡产,必须做好二哥的思想工作。

大美二哥是本乡土生土长的人,他怎么能忘记在他八岁那年,乡里发洪水把他们家的三间土房冲到,是*和*府出资给他家重建砖瓦到顶的大瓦房。感恩之心从未泯灭。石艳华大事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真诚,感动了大美二哥。他为有这样顾大局、识大体的妻子而骄傲,他咬了咬牙:

“放水!”

“放水!”

异口同声,真可谓“德不孤,必有邻!”

稻田地及时得到雨露甘霖,由*变绿,秀花抽穗,丰收在望,村民们终于露出了笑脸。

水库里的水干涸了。一车一车的死鱼被化肥厂拉走做了肥料。石艳华的水库赔个底朝天。

高山景行,众人仰望。她们这种公而忘私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村民,纷纷出资以谢。乡*府高度赞扬了她们这种舍己保民大公无私的精神,不仅召开现场会还给她们一定的资金补助。

西天浓浓的乌云黑压压的压了过来,似乎要把这小小山村压垮。狂风呼啸,雷鸣电闪,暴风雨快要来临了。东北的淫雨季节到了。东北的淫雨并不像南方的梅雨那样充满诗情画意,而是虎兕出柙,泛洪成灾让人憎恶。

石艳华穿着雨衣挽惓裤腿,手里拿把铁掀,和大美二哥正在水库大堤上仔细观察刚竣工的大堤加固工程,很怕毁于蚁穴。去年的干旱教训了她,使她进一步明确了有旱必有涝和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辩证法。因此,今年不仅加固了大堤,增加泄洪道,而且,又新建一个蓄水池,以备不测之用。

天公似乎是在考验她的意志,检验她的工程。雨如车轴,似银河决口,没有多大功夫把水库灌满。石艳华胸有成竹,站在大堤上静观暴风雨的洗礼。一个小时,两个小时,几个小时过去了,水库的泄洪渠道已经打开,水库里的洪流像听话的孩子,乖乖地从泄洪渠道溜走了,水库保住了。

改革开放的节奏正在加快。由一部分先富起来逐渐向全民小康迈进。石艳华捧着十八大全会公报和习主席讲话细致品读,深入领会,清楚认识到: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光靠养殖筑造小康是不够的。条条大路通罗马。她充分利用山区和水库的优势大搞多种经营。什么”山地猪”,”溜达鸡,”什么“家养飞鸭”等等,不仅肉质鲜嫩纯净,还保证了舌尖上的绿色食品。村民纷纷向她讨教经验,她毫不保留的全盘托出。

第六章不甘雌伏

时代变了,人们生活发生根本变化。不再为吃喝行住愁眉苦脸,腰包渐渐地鼓起来。生活的快节奏逐步向慢节奏转化。人们的休闲观念和消费观念起了明显变化。聚会,唱歌,跳舞,旅游,垂钓已经成为休闲的一种时尚。尤其是垂钓由过去的“薮泽”,“湖滨”,逐渐移向“钓鱼场”;由昔日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嬗变为今天的全民健身体育课运动;曾经的“老钓叟”,“老钓翁”,正逐步被“蓬头稚子”所代替。这是时髦久经不衰的休闲娱乐。石艳华向大美二哥说出想开个“钓鱼场”的想法。大美二哥是个钓鱼迷,百八十人里首屈一指的垂钓高手,理所当然的坚决支持。

石艳华的钓鱼场终于开业了!仅一次就放了三吨白山湖鲤鱼和草鱼供钓友垂钓。由于她步他人后尘,一头沉的霸王条款太多,钓鱼人不是傻子,来钓鱼的人寥寥无几,一年到头不仅没有盈利,反倒亏损两万来元。大美二哥着急上火嘴起了大泡。说石艳华不上火那是假,可她淡定从容。自从她和大伟的婚姻失败以后,几年的社会闯荡,更铸就了她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性格。使这枝曾经的温室花朵成长为任凭风吹雨打的挺拔青松。她绝不甘心雌伏,在哪里摔倒在哪里爬起来!她不甘心于失败自暴自弃,放弃人生!在日记中写道:“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究原因。只要认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振作精神,失败就是成功之母!决不能再因循他人“霸道”的老路,必须独辟蹊徑。别人能办成,我就会办的更好!办得风光!”这种决心和雄心是她力量和自信的体现。

大美二哥的半拉脸肿的明光铮亮,一上火脑震荡又犯了,她很心疼。石艳华简单的梳洗打扮一下去乡卫生院给二哥开点药。然后又到乡图书馆查找养鱼资料。在她查找资料时,忽然发现了宋玉的单行本《钓賦》。由于她的文学功底很深,对历史上许多文人并不陌生。许多唐宋诗词暗诵如流。她知道司马迁对宋玉的评价“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词而以賦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司马迁所说的“莫敢直谏”就是指这篇以垂钓一事为喻的《钓賦》。《钓賦》把*治和钓鱼巧妙的结合一起,用钓鱼比喻治国理*。非常贴切,非常精湛。石艳华读后兴奋不已,几乎忘乎所以。推了推倒在身旁的大美二哥;“你看看写的真棒,比喻逼真,论理透彻,太好了!”

“好什么呀!钓鱼与治国理*何干?风马牛不相及,乱弹琴!”大美二哥不假思索地说。

他的话没错。钓鱼既不能富家又不能兴国,只能是一种休闲体育运动罢了,怎么能与治国理*相提并论呢?可石艳华不这么看。她看到了这种比喻的精髓。她觉得宋玉所说的善钓者“以贤圣为竿。道德为纶,仁义为钩,禄利为饵,四海为池,万民为鱼”,才能得到天下的道理是对的。她觉得宋玉不仅仅是在劝谏楚王,似乎也是在向她讲述这个道理也适用于钓鱼场!这篇《钓賦》使她醍醐灌顶,顿开茅塞,犹如夜晚十字路口上的一盏明灯。

石艳华雷厉风行,干练敏捷,大刀阔斧,革故鼎新。废弃垂钓场的“*瘤”,“几禁几限”,的清规戒律。砍去一头沉的霸王条款,铲除“鱼炕”,拆掉水中拦截钓鱼人心里障碍的四围限竿线。采取“绿色环保,无为而治”;“以仁德君子为竿,以关心体贴为纶,以诚信质量为钩,以双赢双乐为饵,以环境幽雅甜蜜为池,以钓鱼人为己”的经营理念。钓鱼费全地区最低,对于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一律八折五折。每年的母亲节和父亲节,只要有父母的儿女和老人来钓鱼,临走时,不管钓着钓不着都要送给一条3到4年生的鲢鱼带给他们的父母!

由于天气炎热,鱼起浮不咬钩。为了避免浪费汽油、时间和精力。石艳华在群里发

1
查看完整版本: 无名渔父付君女人婚姻和水库记田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