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在互联网档案馆WaybackMachin输入Appl的网址,再任选一个年的日期,你有很大概率会看到带有「诗篇」字眼的链接。那是iPadAir还是旗舰机型的时候,Appl的一系列营销策划。在这一系列的宣传中,Appl用看似相当日常,故事一般的使用情境说明了iPadAir能为每个用户创造多么大的价值。
这些故事的主角包括电影导演、失聪的旅行者、诊断脑震荡的医护人员,还有在海底工作的科研人员。每一篇「故事」的最下方的部分列举了宣传短片中人物用到的APP。在最让我激动的一篇中,旁白角度的文字介绍了指挥家兼作曲家埃萨-佩卡·萨洛宁(Esa-PkkaSalonn)能用iPad做什么。
很遗憾,现在已经看不到华文细黑了
作曲家兼指挥家Salonn在短片中用到的三个APP被列举在了网页底部:ThOrchstra、PianistPro和Notion。在这篇文章中,我希望借这三个APP各不相同的定位来讨论iPad从不伦不类的玩具向「生产力工具」过渡的那几年。
这篇文章对于现实生活的意义或许是:帮助你认识到自己到底需不需要iPad,或者决定要选购哪一款iPad。
▍关于iPad本身我认为iPad几乎完全由这三个标签定义:
比手机大的屏幕,优于电脑的灵活性,与电脑相当的运算力。
基础款的10.2英寸iPad就能体现这三点。纵观整个iPad产品线,几款iPad型号则在这三个指标上各有侧重:iPadmini牺牲屏幕尺寸换取灵活性,iPadAir平衡而不出挑,11英寸iPadPro强调运算力,12.9英寸iPadPro在强调运算力的同时牺牲灵活性以换取大屏幕。
反过来,考虑iPad对应的软件。一款能充分体现以上三点的APP才算是好的iPadAPP。具体来说也就是:
大屏幕:充分利用iPad的屏幕空间,合理地展示尽可能多的内容,灵活性:功能强大,能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电脑软件的便携版,或者利用iPad的触摸屏来实现一些电脑上难以实现的工作,运算力:实现运算密集的工作,比如高分辨率图像渲染。
在这样的意义下,如果以上三点都有,那这款APP一定是iPad专属的;反之,如果三点都没有,那这个APP就不适合在iPad上运行。
进一步,我们来举例子。对于能否有效利用屏幕空间的例子,我最想举的就是这个WSJ的客户端和nytims客户端的区别:
左:WSJ客户端?右:nytims客户端
这二者都是数字化的报纸,虽然在自动生成的版面方面我更喜欢前者,但WSJ这个浏览新闻标题的页面实在是如同一款放大的iPhonAPP,展示的内容少之又少,同时还有大量的空白。相比之下,后者的页面利用率很高,同时也更加贴合纸质报纸的版面形态。
对于充分利用iPad灵活性的例子,我想举两个音乐APP:KORGModul和Animoog。其实,它们从功能上讲有一定的区别。前者算是一个采样器(samplr),根据输入的按键输出事先录制好的声音;后者则是合成器(synthsizr),允许用户根据自己的需要调整参数来合成自己需要的音色并输出。但是如果音色已经准备就绪,那两个APP都可以当作现有的乐器来使用。
主要的区别就在这里。KORG的界面是一架模拟的键盘乐器,留给每个按键的空间十分逼仄,除了预设的和弦之外几乎没法用屏幕直接演奏:
KORGModul的3D模式和2D模式
Animoog则用屏幕上专门为移动APP设计的键盘来表演音乐。这个为触屏设计的键盘本身(下方深灰色和白色的长条)就有调制功能,在现场表演有相当强的表现力。可以看到,屏幕的其他部分也被音色和波形显示器以及大量的参数旋钮充分利用。
Animoog的界面
这里我当然不是在说合成器比钢琴好,而是显然,具有表演功能合成器更适合集成为一个iPadAPP,而采样器真正的核心是音源,如果你有外接的MIDI键盘,那么用iPad还是Mac,甚至是手机都区别不大。
最后是运算力的例子。如今,以大多数iPad的运算力已经可以运行一些相当复杂的功能。我们当然没有理由因为一些App「功能过于简单」而把它当成反例,但能够实现复杂功能是我们对iPad的期待。当iPadPro的更新一代接着一代时,不少抱怨的声音指出,iPad被iOS限制了发挥。可是我们只能认为,能实现复杂功能的iPadApp很可能是好的App,但功能简洁的App也不一定差。作为例子,考虑Snapsd和AffinityPhoto。
关于运算力的反面例子也是有的。虽然iPad的性能已经相当足够,但是有些原本应该十分强大的软件,它们的iPad版本依然简陋(对,我就是在说MSWord,或许还有那个不能在iPad上独立运行的MATLAB)。
以上所说的三点:大屏幕、灵活性、运算力三者的重要性,在初代iPadAir的时代就已经逐渐被意识到,并成为了让iPad向「生产力工具」过渡中需要考量的重要因素。iPadAir在灵活性和运算力这两个方面的巨大进步,让它的产品周期成为了过渡时期中关键的一年。
让我们回到「你的诗篇」中「谱写交响乐的新乐章」这个故事,看看年的人们对iPad的期望。
▍「让当代乐迷,也为古典着迷」这个浓浓苹果味的套路翻译让人有些迷惑,它的英文原文是Engagingacontmporaryaudinc,用大家都懂的语言大概可以翻译成「拉一名当代听众入坑」。这部分主要宣传的交响乐团APP是如此的精致且内容丰富,以致于当时如果有朋友想看我的新iPad长什么样,我一定会用这款APP来演示:
ThOrchstra首页UI
从这个首页菜单可以大概看出来整个APP大致分为两块的结构:
八个代表各自时代的交响音乐的片段,交响乐团本身的介绍。
在第一部分的交响乐片段中点开一首,你会看到与演奏时间严密同步的乐谱,乐团的演出视频,还有开发者TouchPrss引以为傲的BatMap乐团演奏动态示意图,同时还有文字性的乐评。
第二部分则是乐团各个声部的介绍,点开一件乐器,你可以浏览介绍文字,观看由乐团成员录制的介绍短片,还能在下方的模拟键盘上按一按,亲自听到乐器的声音。下面的宣传片(部分地)展示了这个APP的功能:
其中有几个值得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