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震荡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踏遍青山人未老记昆明部队某部兵站的几位
TUhjnbcbe - 2023/4/8 20:58:00
邓子丘-向*(建*百年优秀作品)04:15来自白浪情

原创作者:祥云火炬

为纪念我们曾经共同拥有的青春*旅,特将年10月4日云南日报刊发的长篇报道,通过网络平台再次发布。翻看泛*的老报纸,我们更加怀念已故的老八路、老解放和老首长。

我们访问了昆明部队某部兵站的一批老战士。这批老战士在革命战争年代,不畏艰险,不怕牺牲,跟随毛主席南征北战,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过功。今天,他们不骄傲,不图私利。不求享受,勤勤恳恳地战斗在祖国西南边疆,谱写着继续革命的新篇章!

不褪色的“老八路”——站长李相臣

来到兵站,这里的干部、战士艰苦奋斗的事迹,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这个兵站每年生产十多万斤粮食和近二十万斤蔬荣,每块地都是干部、战士在荆棘丛中一拗一锄挖出来的;兵站有几万平方米的各种仓房、住房和办公室,其中多数都是干部、战士自己打石头、伐木料、烧砖烧灰盖起来的;兵站四周的山地上,干部、战士也种了各种各样的果木。

兵站所属的食宿接待站,每天为过往战友煮几百斤米饭,每年烧一百余车柴禾,但他们从没买过一斤柴,全部靠干部、战士从山上砍回来;兵站的油库每年管理几万吨油料,但他们对每一滴油都十分珍惜,每年仅机械节油和倒空油桶这两项,就为国家节约上万吨油料。

他们这种艰苦奋斗的作风是怎么养成的呢?兵站的干部、战士回答说:是“老八路”传下来的。“老八路”说的是一九三八年入伍的八路*战士、站长李相臣。

十年前,当李相臣调来兵站的时候,兵站的全部家当只有三张办公桌和几间不遮风雨的破草房。一天夜里,瓢泼大雨打得草房噼啪响,房里房外一起下,大家没法睡,索性卷起铺盖,坐在竹篾笆床上。

这时,李相臣点亮马灯,和大家谈起了兵站的建设规划。他说:“万事开头难嘛,咱们兵站刚组建,还少得了困难?但是困难只能吓唬那些懦弱的人!别看今天缺这少那,只要我们艰苦奋斗。什么都会有的。”接着,他又给大家摆起了抗日战争时期,毛主席领导根据地*民艰苦创业的故事……

李站长的话,振奋了满屋子的人,一些亲身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老战士,浑身充满了革命的劲头。

从此,这个千年沉睡的山林里,开始了沸腾的战斗生活。在那艰苦创业的日日夜夜,李站长经常随身带着两件“武器”;肩上扛把锄头,手里提把长刀。看着他那股艰苦奋斗的劲头,谁能想到他曾经多次负伤,身上至今还留着弹片呢!

一转眼,十年过去了。当初树遮膝锁的山间小路,变成了平坦的柏油路;密不透风的丛林,换成了一坡一坡的热带水果;蚂蟥寄生的沼泽地,长满了绿油油的青菜,*橙橙的稻谷,原来这里只有几间破草房,现在一排排砖木结构的新仓房,一眼望不到头……

兵站变了,李站长也变了。他变得比十年前苍老了,称呼他“老站长”的人越来越多了。但是,他那艰苦奋斗的作风还是老样子。车場上摆着大小几十部汽车,但老站长下部队,凡是近点的,从来不坐车。他说:“走走路有好处,养那么娇嫩,打起仗来怎么办!”

过去兵站的生活很艰苦,现在生产发展了,生活改善了,但老站长去基层蹲点,从不准下面搞特殊照顾,吃饭的时候总喜欢和战士们蹲在一起,大家吃啥他吃啥。劳动中仍像过去一样,说声托土基,他操起锄头就调泥,说声伐木料,他背上水壶就上了山。

有人觉得,老站长对待这些小事有点太认道。可老站长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反修防修,得从一点一滴做起,不然,今天特殊一点,明天特殊一点,这样下去,有些共产*人就变成了新生的资产阶级分子!"

▲李相臣站长年在老挝战地

还是那双“铁脚板”——副站长郭藏谨

在过去几十年的革命战争中,革命战争士兵跟随毛主席纵横万里,转战南北,练就了一双“铁脚板”。在兵站访问中,我们高兴地看到,这些老战士的“铁脚板”,在祖国边疆的山水之间,磨练得更加坚实了。

副站长郭藏谨参加革命后,一直在搞后勤工作。近几年,兵站*委分工他主要负责筑路部队的后勤保障工作。按说,凭他几十年积累起来的经验,坐在家里指挥指挥,工作也能过得去。但郭藏谨却认为,一个革命者,腿脚一懒,思想就会起变化。因此,他几天不下去跑,心里就觉着不踏实。

一九七三年春天,一条新建公路线开始测量设计了。郭藏谨副站长带着兵站的机关干部出发了。本来,筑路的就是专拣沒路的地方走,再加上这里山高林密,雨水特多,行走就更困难了。有的地方,一落脚,烂泥沒过了膝盖。在这样的“路”上长途跋涉,走一天不知要摔多少跤,真是晴天汗如雨,雨天浑身泥,一双崭新的胶鞋,走不了几天,就会脱了鞋底……

面对这种困难,郭藏谨毫无畏惧,一直走在最前面。饿,他们就地找些柴禾生起火,解下随身携带的搪瓷缸子,烧一杯开水,啃几口干粮,就算一顿饭。雨水把衣服浇透了,宿营时搭在篝火边烤一烤,第二天再穿上走。郭藏谨就是靠这股子劲,克服重重困难,沿这条设计中的线路整整走了八天,对沿线的地形特点,工程量大小,都作了仔细考察;对将来供应点怎么设置,运输分队怎么配备等,都做到了心里有数。

这一切,为筑路开工后供应工作的顺利实施,打下了坚实可靠的基础。机关的同志告诉我们,这几年,除了参加必要的会议,在机关很难看到郭副站长的影子。这几年,这里新添了一条条公路,当这些路刚刚在设计图纸上出现的时候,郭副站长就已经走过几个来回。

在筑路部队时,我们还听到一些动人的故事,有天晚上,某工程连司务长称了称米,不够第二天吃。他打算先到营部借一点,刚走到半路,就遇到了兵站送粮的汽车。还有一次,某工程提前完成了一段毛路的粗通任务,向前转移了。临走时,每人平均只剩下三斤米,不多不少,刚够干粮袋子装……

为什么这个兵站的供应工作做得这么及时、准确,完全是这批老战士凭借自己的“铁脚板”,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牢牢掌握着后勤保障工作的主动权的结果。

▲郭藏谨(站立者)年在老挝战地

能上能下能官能民——徐国正

兵站的一些老干部,由于革命工作的需要,他们的职务经历了几上几下的变化。但他们都能正确对待这个变化。

徐国正今年五十三岁了,他在革命队伍里已经度过了三十个年头。二十年前,他在边防某团任供应主任,后来改任管理员;十年前,他来兵站任供应股长,后来又到营建办公室当会计。一九七二年底,营建工作告一段落,他又来到*治处,当了一名干事,分管家属队的工作。对于这些职务的变化,他总是说:“只要是*的工作,干什么都行!”大家说:老徐从来没想过要当“官”,一心只想着能为*多做点事情。

徐国正在做家属队工作期间辛勤奔波,积极向家属们宣传革命道理,把家属组织起来参加生产,为部队建设增添力量。使兵站的家属们不仅自己能艰苦奋斗,热爱边疆,以实际行动支持爱人安心部队和边疆,而且还为部队建设作了大量工作。她们经常帮食宿接待站洗衣服,为混合库洗交来的脏衣服等。有的还到油库和战士们一起清洗油桶。两年来,家属队给供应站补过的麻袋,记得起来的就有十八万多条。

这个兵站的老干部正是像徐国正那样,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地为*工作。他们有的战斗在接待站,把为过往战友烧饭、打铺,看成是自己的幸福;有的站在骡马运输队,以扬鞭赶马、穿林跨山的艰苦生活为自豪;有的战斗在仓库,把收收发发、装装卸卸的平凡工作,看做光荣的岗位……

这些老干部有一个共同的信念:共产*人不论职务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只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

▲年11月,勐腊兵站六名首长和基层英模代表赴北京。从左至右分别是:陈文镇万良茂王学礼徐永宽起云程糜崇益;

“渡江热情”犹在——副*委姜乃敏

在兵站访问的日子里,我们经常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战争年代的那种革命热情是怎么来的?怎样才能保持战争年代那种革命热情?和副*委姜乃敏同志的交谈,使我们受到了深刻的启示。

战争年代,姜乃敏在机关做*治工作。在渡江南下和进*西南的战斗中,姜乃敏以饱满的*治热情,夜以继日地忘我工作,为战斗胜利作出了贡献,先后荣立过两次大功、两次特等功。

当我们和姜副*委谈起当年渡江作战的情形时,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无限感慨地说:“胸中有了大目标,身上就有使不完的劲儿!那阵子,“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宏伟目标,像一团火燃烧在每个人的心头,什么苦呀,累呀,个人的这呀,那呀,统统被这团火烧掉了。几天不睡觉,几顿不吃饭,根本就不当回事儿……”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伟大胜利的今天,姜乃敏经常提醒自己:共产*人的最终目的,是要在整个地球上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与这个远大理想相比,今天的胜利只不过是万里长征才走了第一步。任重而道远,战斗正未有穷期!为了弄通无产阶级专*理论,用以指导自己的行动,把革命工作做到底,姜乃敏常常学习到深夜。

姜乃敏的家离兵站机关只有一、二里路,但即便是节假日,他也很少回去。不是和干部、战士谈心,就是在办公室里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有一次,姜乃敏因公头部负伤,医生说:“医院。”可是,他只住了十二天就跑回来了。

医生说:“出院后要少看书,多休息。”他说:“不读书,不看报,怎么工作!”每晚照样点起蜡烛,戴上老花镜,学习到深夜。脑震荡给他带来了严重的失眠症,他明明知道越看书越睡不着,却偏偏利用睡不着的时间多读点书。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了姜乃敏,使他明确了继续革命的方向,增添了继续革命的动力,他把全部心血倾注到部队建设上。为了帮助食宿接待站一个战士提高觉悟,自觉抵制资产阶级生活作风的腐蚀,他多次来到这里,亲自和这个战士谈了十几次话。

去年初,姜乃敏患了病,全身浮肿,加上工作繁忙,病情日益恶化。领导和同志们都很着急,但他却像沒那回事一样,姜乃敏带病先后到*械库、第三供应站、骡马运输队等单位蹲点,帮助工作。

这个兵站的老一代革命者和新一代接班人在各个领域里并肩作战,这情景,多像当年“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壮举啊!

(图片由兵站老战友提供)特别致谢)

编辑:严京平《白浪情》

1
查看完整版本: 踏遍青山人未老记昆明部队某部兵站的几位